家訪曾經是壹個很熟悉很親切的詞。很多中老年人都會有這樣的回憶:暮色中,老師衣角袖口沾著壹點粉筆灰走進家門,與父母親切交談,講述孩子在學校的每壹個進步,分析孩子的不足。但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家訪”這個概念在老師、家長、學生心中開始淡化和轉化。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電話、手機、電腦等辦公用品的增加,依靠電話、家訪、家長“校訪”取代了傳統的家訪。
據萬和實驗學校副校長易念舒介紹,家訪正呈現多元化趨勢:家校聯系簿、電話、家長會、家校短信溝通平臺、互聯網等家訪新形式陸續登場,家訪僅占10%至20%。
長沙師範大學附屬六年級學生李希悅的家長徐女士也反映,學校從2008年開始建立“家校溝通”平臺。這樣的平臺建立以來,老師們很少上門。“我兒子已經上小學六年級了,但是老師只去過壹次家。平時他兒子在學校的情況就是老師通知他父母去學校解決。”徐女士說。
原因值得深思。
是什麽阻止了老師家訪?
網絡傳播的發展是主要原因。以前網絡溝通比較落後,所以老師無論是想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還是想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表現,還是想和家長交流自己的教育方法,都只能家訪,和家長面對面交流。但是隨著網絡交流的發展,和父母交流的方式越來越多。這些新的方式方法更方便,效率更高,家訪自然被忽略了。
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家訪的作用被低估了。“現在聯系父母的方式多了。只要能和家長溝通,不壹定非要去學生家裏。“這是筆者在采訪中聽到的很多解釋。長沙某中學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承認,他大部分都是電話聯系家長,或者邀請家長來學校討論。”現在老師壹般不上門拜訪,就連班主任也不去,壹切都是直接請到學校,對老師和家長都比較方便。”“家訪既費時又低效。壹個電話幾分鐘就能搞定。"
學生家庭情況越來越復雜,家訪難度加大。在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訪時很難見到學生的父母。自然只能選擇其他方式。在城市裏。由於學生流動性越來越大,壹個班的學生往往來自五湖四海,幾乎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家訪。
家長擔心家庭隱私,不歡迎老師家訪。“不是不想回家探親,只是有時候回家探親不方便。”采訪中,很多老師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些學生家庭情況比較復雜,家長自然有顧慮,不希望老師過來知道家裏的隱私。
教師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沒有時間家訪。自然會有更多的老師選擇現代家訪。
不要拋棄好的傳統。
“家訪是教育學生的傳統方式,應該保持和發揚,不應該丟掉。”邵東教育局局長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重心長地說:“傳統家訪除了拉近家長距離,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在父母面前鼓勵孩子,對孩子成長有好處。還能增進與學生和家長的情感交流,加強相互了解等等。”他說:“老師和學生家長只通過單壹的形式交流,比如短信,這是很可怕的。只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家庭,走進他們的內心,從而形成教育合力,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問題學生更有動力。”
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教授肖說:“與傳統家訪相比,電話和網絡溝通也能解決現實情況下的壹系列家訪,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很難達到家訪的深度。同時,由於缺乏情感交流,這些新的家訪形式很難做到‘動之以情,明之以理’。所以他建議,如果可能的話,盡量進行家訪。”
長沙市劉陽河小學校長黃建軍認為,電子產品家訪只是單方面的,即大多數學校向家長提供信息,家長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教育平衡缺少家長的分量,可能導致教育的不平衡。沒有家長的參與,家訪只是表面上完成了壹半。電子產品的家訪形式在發展的同時,傳統的家訪也應該保持。家訪在情感上是不可替代的。面對面的交流會讓感情更加牢固,學生和家長也會更加重視。學生、家長、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加透徹、全面、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