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娉婷,光影流轉,仿佛只是壹低頭,壹回頭,便去了季節的深處。雨晴菊香初,人說這壹天是重陽。秋風滾滾,漫山紅遍,金菊滿花,香滿袖。賞壹片楓葉紅,飲壹杯菊花香,回首往事如煙。
登高望遠,秋水長的景色在腳下蔓延。我很喜歡李白在重陽節寫的壹句古詩“今日雲美,水綠,山明”,從頭到尾。李白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和地點壹直有爭議。
毫無疑問,初九指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問題是重陽節在哪壹年舉行。寫於公元756年的廬山。說起李白和廬山,很多人會想到眾所周知的望廬山瀑布。其實李白和廬山的關系遠不止於此。
根據我壹生中壹個不變的習慣,他已經爬了五次廬山。對他來說,廬山不僅是旅遊勝地,更是精神棲息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了躲避戰亂,李白和妻子宗氏幾經輾轉,最後隱居在廬山屏棧。
不幸,被迫隱居,沈湎於山中風光,與這首詩所表達的孤獨瀟灑之情頗為吻合。還有壹種說法是寫於公元762年,他生命的最後壹年,安徽當塗龍山。
當時,李白受到李林的牽連,被流放到夜郎,途中遇到赦,後投奔他在當塗當縣令的叔叔李。龍山位於當塗縣南部。李白有壹次和朋友在重陽爬山,賞菊,寫了壹首《龍山飲酒九天》的詩,和這首詩的意境很像。
所以說《九日》和《九日龍山飲》是同時代的作品是有壹定道理的。
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很難說哪個壹定是對的,哪個壹定是錯的。這首詩無論寫於何時何地,都透著壹種自然飄逸的心境,即使千年後再讀,依然令人動容。
今天秋高氣爽,雲卷雲舒,水青山明。“詩的開頭,描繪了壹幅秋高氣爽的畫面。秋天,天空藍得像陣雨,白雲飄飄。遠遠望去,秋水清,秋山如黛。
此詞看似平淡,卻描寫了秋天的明朗與廣闊,壹切景物與文字都是感傷的,表現了詩人開朗的心情。
接著,兩句“拿著酒壺讓雲發光,讓菊花冷發光”被勾畫出來,壹個拿著酒壺摘菊花的瘋子的形象躍然眼前。“留俠”是指天上神仙喝的酒。據傳,每喝壹杯,幾個月都不會餓。
詩人在這裏用“行雲流水”指代美酒,既照顧了開頭的“好雲風光”,又增添了幾分仙氣,顯示了極大的筆力。而寒光指的是在寒冷的天氣裏綻放的花朵,這裏自然指的是菊花。
摘菊泡酒是優雅之舉,詩人還以“寒光”指代菊花,可見其對菊霜綻放的贊美之情,其情不言而喻。
再然後“地遠,風清”,渲染出壹種靜謐優雅的環境氛圍。這裏遠離市區,山高林密,蒼松翠柏,怪石嶙峋。微風吹過松林,發出陣陣聲響,像琴弦和笛子壹起鳴響,清脆悅耳。
在《聽蜀僧彈琴》中,詩人曾將琴聲比作松樹的聲音,“壹觸琴弦,千谷松濤送我”,表現了蜀僧高超的鋼琴技巧。
然而,這裏的意思是相反的,“弦樂器”是用來比喻放松風。原本蕭瑟的西風變得明朗而悠遠,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可見詩人心情愉悅。如果這兩句話可以看作是詩人心境的壹個側面對比,那麽下面的“偷窺面容,獨自微笑,倚身而立”就是壹個正面的描述。
詩人似乎完全沈浸在這美好的美酒中,面對著酒杯,享受著自己的笑臉。這兩句話描述了李白自娛自樂的場景,當下,讀者壹下子被吸收到壹種歡樂的氣氛中。
最後,那句“我醉了山月,我懷了朋友”既是典故,也是現實主義。
孟佳脫帽是重陽詩中常見的典故。孟佳是東晉時期的著名人物。重陽節他參加了壹個宴會,帽子被山風吹掉了,他卻渾然不覺。餐桌上有人寫了壹篇嘲諷他的文章。他不假思索地寫了壹篇文章,為自己脫帽致敬的無禮行為辯護。
看了他的文章,所有在場的客人都鼓掌了。後人常用此典來表現才思敏捷、隨和不拘小節的名人風範。這裏的李白既是經典,又是眼前壹景。他在月下酩酊大醉,任山風吹落帽子,在風中放聲歌唱,思念遠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