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內向的人,因為習慣了沈默寡言或者不善於表達,很容易成為聚會上“被忽略”的壹群人。
當然,無論壹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性格上並沒有什麽區別。如果妳覺得在社交場合保持安靜低調的形象沒有問題,那就沒必要改變自己。
但如果妳覺得在社交場合,要適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敢於展現個人價值,那麽說話就是比較直觀的方式之壹。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不是不會說話,而是不知道如何恰當的說話。
他們總覺得突然說話會給人壹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對於某些話題,就更不能打斷了。如果只是打斷,會擔心別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原因是他們習慣了不說話的姿勢和形象,所以對“主動說話”的姿勢變化感到“不確定”,不知道怎麽搭訕,怎麽開玩笑,怎麽反駁別人。
因為想的太多,壹直無法突破心理障礙,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沒必要讓內向的性格變得外向。只有掌握和運用壹些談話技巧,才能很好的改善這種情況。
聊天的基本時機內向的聊天者往往處於“被動”狀態,不知道什麽時候該說什麽。
所以讓他們找到聊天的“突破口”,讓他們化被動為主動,敢於和別人說話。而這個“突破”就是知道如何識別三個對話的時機:
1,沈默聊天時,用提問來發起對話;
2.別人說話,通過關鍵詞引出話題;
3.當別人提問時,他們知道如何構造論據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三個“機會”是我們日常聊天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壹個會聊天的人,會交替抓住這些機會,根據現狀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但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當然很難如此積極地創造這些機會。
所以,只要妳能在被動聊天的過程中認識到這些機會的出現,妳就可以稍微運用壹下談話技巧,讓自己適當地參與到話題中,就算完成了任務。
這四個機會也有相應的聊天技巧。只要運用得當,內向的人也能與人暢所欲言,留下好印象。
那麽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呢?
通過提問開始聊天。當我們和別人聊天時,我們通常從“提問”開始。
比如熟人之間,簡單的壹句“妳最近在忙什麽”就能打開對方的話匣子。所以提問並不難。難的是對方是否願意回答妳的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往往更願意回答與自己有關,但與隱私無關的問題。
尤其是在社交場合,能夠把話題談到桌面上是有壹定限制的。在說話和不說話之間找到壹個平衡點,妳就可以建立壹個聊天的“安全地帶”。
內向的人,因為找不到這個平衡點,要麽是怕得罪別人,要麽是擔心自己的言論不合適,所以很容易思考很久,最後不得不保持沈默。
其實只要妳的問題能符合現狀,不涉及對方太多隱私,就不用太擔心。
比如妳坐高鐵,壹起床就問女生有沒有男朋友,別人肯定不會那麽樂意回答妳。因為在那個環境下這個問題沒有合理的理由,而且涉及到對方的隱私,顯然會引起對方的抵觸。
相反,如果妳問對方在哪裏下車,然後給出妳問的原因,說妳要去旅遊,想知道那個地方有什麽好玩的,那麽別人會很樂意和妳聊天。
因此,提問是建立對話的第壹步。要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動,妳的問題必須符合以下特征:
1是別人感興趣、擅長、想談、能談的;
根據對方的愛好、工作經歷、生活方式等選擇最合適的問題。
至於衣食住行,壹般每個人都有相關的經歷和體會。什麽餐廳好吃,什麽電影好看,去哪裏玩等等。,都可以建立話題。
2、問題足夠具體,有對方可以回答的點;
問別人問題最忌諱的就是含糊其辭的問。即使是“最近過得怎麽樣”這樣簡單的問題,也讓別人捉摸不透。
妳問的是工作,生活,感情還是其他?還有的不知道怎麽回答,幹脆回答“還不錯”就送走了。
所以妳壹定要把問題“具體化”,要求壹個點,比如“最近工作怎麽樣?忙不忙?”,所以還有別人來答。
3、不會引起對方尷尬、尷尬等負面情緒;
這個不用我細說了。不要說自己的問題,暴露別人的缺點。只要妳懂得尊重別人的隱私,放心大膽地聊天。
當妳覺得不知道該聊什麽的時候,根據這些特點問對方壹個問題,然後妳就可以打破沈默,構建聊天情境了。
用關鍵詞引出更多話題的內向者,由於不知道如何主動發起話題,可以從別人的發言中找到壹些關鍵詞,加以引申,可以起到建立話題的作用。
這個技能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口若懸河,隨時隨地都有引發話題的能力。聽對方的話,“伺機”尋找可以展開話題的“關鍵詞”就夠了。
比如有人說,昨天路過郵局的時候,發現壹家甜品店開門了。我看了這家店的門面,裝修得很時尚。不知道裏面的甜點好吃不好吃。
這句話的主要關鍵詞是什麽?當然是甜點。
作為壹個內向的人,對方主動拋出話題後,妳可以根據對方話的內容,用關鍵詞引出聊天話題,剩下的留給對方慢慢聊!
利用關鍵詞聊天,妳可以從對方的話裏挖掘聊天的話題,而不用去想該聊自己什麽,壹切順其自然。
這也是“切入”的機會之壹。
借助關鍵字,有三種形式的中斷:
1,請中斷。比如:
朋友:特朗普又對中國加征關稅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經濟不受影響,我們就必須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賴。
這句話的關鍵詞,妳可以選擇“依賴”,然後妳讓壹個朋友打斷妳說“為什麽要減少對美國貨的依賴?這對我們的經濟有什麽好處?”
這樣把話題拋給朋友,即使不理解話題,妳的提問也起到了過渡的作用,讓妳無法發表意見,無話可說。
2、互補中斷。比如:
朋友:特朗普又對中國加征關稅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經濟不受影響,我們就必須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賴。
同樣,根據“依存度”這個關鍵詞,如果妳對這個話題比較熟悉的話,可以補充壹句:“對,比如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占美國所有大豆出口的62%,中國的大豆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很高。只有逐漸減少這種依賴,我們才能贏得這場貿易戰。”
3,反駁插話道。比如:
朋友:特朗普又對中國加征關稅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經濟不受影響,我們就必須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賴。
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根據“依賴”這個關鍵詞來反駁:“我不認為美國的這種做法會對我們的經濟產生什麽影響。在他們的關稅清單中,有壹些常用的項目。許多美國人不得不買的東西。最終關稅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我們進口美國貨不買,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不大。”
通過使用關鍵詞,妳可以識別某些談話機會,有針對性地表達妳的觀點。
知道如何建立自己觀點的內向者不敢說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建立表達的結構,讓想法完全表達出來。
最簡單的例子,當妳問他們“這部電影好看嗎?”,他們的回答往往很簡短,要麽是“還不錯”、“還不錯”,要麽是“壹般般”。至於他們為什麽這麽想,他們也說不清為什麽。
因為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習慣用短句說話,最後被要求說壹大段的時候,腦子裏就會壹片空白。
誠然,要想有話可說,妳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親身經歷也是很重要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談自己的看法時,也需要壹個“論證”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自己表達的觀點會更有力量。
這時,即興演講的壹種表達結構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頁(page的縮寫)R.E.P是溝通中最重要的原則,每個字母代表壹個意思。
p代表觀點、觀點、命題;
r代表原因,理由,理由;
e代表舉例、舉例、事例;
p代表點,再次強調點;
簡單來說,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可以先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再下結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深入的解釋來說明這個結論的可信度,用壹個例子來強化妳的印象,最後重復妳的核心論點來完成壹個完整的表達。
這壹原則分為四個步驟:
1.先下結論。
這是溝通的第壹黃金原則。
現實生活中,我們之所以能討論壹個話題,是因為我們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結論。
妳覺得是這樣,他覺得是那樣,所以大家都在表達壹個明確的觀點。即使妳的觀點還不夠成熟,這也是妳自己得出的新結論,而不是胡思亂想,浪費時間。
在妳說話之前,妳必須知道妳想表達什麽。
比如:
人生是壹個痛苦的過程,任何努力都是徒勞。
生活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學會活在當下。
這些輕率的人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2、提供充分的理由來支持妳的觀點。
看完壹部電影,妳覺得不錯。這是妳的觀點,那麽妳能說出原因並支持妳的觀點嗎?
提供充分的理由有兩層含義。壹個是要講清楚妳的結論背後的邏輯推導,是否有合理的成分;二是讓聽眾明白妳的觀點背後的真正含義。
不然妳覺得中國人不應該出國旅遊,但是妳又說不出為什麽,給出的理由又不合理,別人只會覺得妳在無理取鬧。
3、用相關事例加深印象。
當然,空洞的解釋壹般會給人枯燥的感覺。如果妳能用壹個例子來形象化妳的演講,那麽大家會對妳的演講有更深的理解。
在所有人類的表達方式中,我們對故事的接受度最高。再加上壹個或多個生動的例子,妳的結論就會有數據和事實兩方面的支撐,妳的發言就會很充實。
最後,重申妳的觀點。
最後做總結發言,讓聽眾更好地理解妳的觀點。
再次強調妳的結論,可以讓大家再次聚焦妳的觀點,從而有接下來的互動交流。
比如:
生活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但是我們要學會活在當下。(觀點)
想想妳從出生到現在經歷了多少阻礙和困難?無數,但我們都熬過來了或者不在乎他們,所以才能繼續前進,好好的生活到現在。(解釋)
六年前得了癌癥,這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我曾經有過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任何悲傷和悲痛都幫不上忙。猜猜我做了什麽?只是活在當下,每次都活得若無其事,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睡的睡。去醫院感覺只是壹個普通的常規工作,並不是我人生的最終判斷。我沒有別的辦法幫助自己,只能盡可能樂觀地生活。結果如何?我奇跡般地戰勝了癌癥。(故事、例子)
所以,不是壹帆風順的生活,而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但只要懂得活在當下,每天努力,壹切都會過去的。(強調重點)
這是預備規則的應用。
內向的朋友,只要平時懂得這樣練習說話,融入聚會的交談氛圍並不難。
當然還有壹個聊天的機會,就是大家在開玩笑的時候,懂得打開思路,調動思維,發揮幽默感,融入進去。
只要妳對自己有信心,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妳就可以變得很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