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號樓旁豐巢快遞櫃擺地攤可憑編號自行領取”“憑取件碼至豐巢快遞櫃取包裹”類似這樣的短信相信不少消費者都會經常收到。
近來,不少消費者反映,壹些快遞幾乎不再送貨到家,這顯然與消費者網購時的約定不相符。
消費者1:有時候可能家裏沒人,他(快遞員)就直接給妳放到快遞櫃,他可能會給妳發壹條短信,但是可能我們壹忙沒註意到這個信息,最後回來錯過了這個快遞,等妳去取的時候還要收費,讓人就覺得不太合適。
消費者2:本意應該說希望方便我們的生活,但它實際上占用了更多的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只有京東快遞、順豐,以及壹些生鮮平臺會送貨上門,中通、韻達、圓通等快遞在很多城市幾乎都不再送貨上門。EMS也有壹部分快遞會直接放驛站或快遞櫃。
事實上,關於快遞員在投遞快件到智能快件箱前,究竟應不應該事先征求意見其實早有法律規定。《快遞暫行條例》規定,如果未征得收件人同意,快遞企業無權強制將快遞件投放入快遞櫃。那麽,究竟為什麽有了相關的規定,但是讓快遞送貨上門依然很難呢?
行業內的不少專家把原因歸因於——近兩年快遞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加上各類商業成本上漲造成快遞加盟網點業務規模增收不增利。
從去年年底各物流企業12月經營簡報來看,順豐單票收入16.94元,同比下降12.23%,但龍頭企業如此情況並非行業個例,恰恰是行業普遍現象。
具體來看,12月,圓通速遞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21元,同比下降18.94%;韻達股份12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25元,同比下降25.99%;申通快遞12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33元,同比下降28.09%。表明行業競爭進壹步加劇,單票利潤降低。
快遞行業的單票利潤本就以毫厘計算,利潤的大幅下降傳導到壹線網點人員之上就會造成高流動性和高流失率。在有限的配送人力下,部分快遞員為完成簽收率等被迫將快件寄存快遞櫃。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說:“這個是‘價格戰’帶來的負效應,中國電商快遞市場長期就在‘價格戰’中,快遞員是快遞金字塔的底層基石,他們的利益受損,這個金字塔就不會穩定。因此我們還是提倡快遞市場不要惡性‘價格戰’。”網上購物不就是不想去實體店購買嗎,如果不送貨自己去取,又何必去網上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