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短信平臺 - 關於描寫書信來往的詩句

關於描寫書信來往的詩句

1.描寫古人書信往來的詩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陳玉蘭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釋義:

妳守衛在邊關,我卻在吳地,涼颼颼的西風吹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正在為妳而擔憂。

我寄上壹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壹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妳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沒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隱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壹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釋義:

妳是嵩山雲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

千裏迢迢,妳寄來壹封慰問的書信。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裏書。

釋義:

身在玉門關外道路竟如此遙遠,翹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現在激動地流下千行熱淚,只因為拜讀了您萬裏寄來的手書。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今朝蹋作瓊瑤跡,為有詩從鳳沼來。

釋義:

柴門多日緊閉不開,

門前石階鋪滿了白雪皚皚。

如今有人把瓊玉般的積雪踏碎,

是友人從京城給我寄了詩來。

5、《鐘陵禁煙寄從弟》唐代:李中

落絮飛花日又西,踏青無侶草萋萋。

交親書斷竟不到,忍聽黃昏杜宇啼。

釋義:

(柳)落絮紛飛如花般的飄落,日頭又已西偏,獨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長得密密稠稠。

寄給(近親、好朋友)親戚朋友們的書信竟也音信全無,我又怎麽敢在黃昏的時候聽那杜絕的啼鳴呢。

2.關於書信的詩句

《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家書後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壹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事空山裏,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漁家傲》

——宋·陸遊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壹萬三千裏.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後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願君壹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裏.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3.描寫古人書信來往的詩句

魚傳尺素出處:

用“魚”來傳遞書信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的樂府詩集裏,說的是離別的親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的思念情感。

《飲馬長城窟行》全文:“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他鄉各異性。展轉不可見,忽覺在他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宋代秦觀的《踏莎行》詞也有對“魚傳尺素”的描述。

詞的全文:“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妳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鴻雁傳書的出處:

《周易 漸》曰:初六鴻漸於幹,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威儀吉;《禮記 月令》曰: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鴻雁來,是月也,以立春……盲風至,鴻雁來……是月也,日夜分……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是月也;《儀禮》曰:大夫執雁取其候時而行也。婚禮下達,納采用雁;《周書》曰:白露之日鴻雁來,鴻雁不來,遠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懷至;《春秋繁露》曰,凡贄大夫用雁,雁有類。長者在民上,必有先後,雁有行列,故以為贄。

4.與書信有關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

河北 張木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

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

5.關於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裏長,家書有十五行那麽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釋義:

壹年壹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麽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妳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妳就繞著妳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麽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6.古人朋友之間書信往來的詩詞分析

書信大行天下與造紙術的發明有關。

壹管狼毫(無狼羊亦可)、壹紙素箋,寫不盡上下古今多少事;壹聲問候、壹聲呼喚,寄不盡山長水遠相思情。古代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為親人與親人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聯絡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閨訓也不允許懷春少女踏出閨門半步。粉墻高閣,雕欄重簾,遮斷了多少佳人夢;書生寄語,小姐題詩,演繹了多少傳奇事。

“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這些寄托古人美好願望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其中的反反復復,曲曲折折,還不是書信為雙方連起了紅線。 山高地遠,鴻雁傳書;江頭河尾,魚傳尺素,在浩如煙海的古人書劄中,蘊涵著多少濃濃的親情和厚誼。

“大人尊前,叩請金安”,“惠書敬悉,思意綿綿”這是遊子對父母的思念;“接獲手書,快慰莫名”,“別來良久,甚以為懷”,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牽掛;“海天在望,不盡依依”,“紙短心長,甚為至念”,這是友人對友人之間的關切;“別後縈思,愁腸日轉”,“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這是怨女對曠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領袖,在書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師之情。

“誨諭勤勤,感且不盡”,“世局多故,為國自珍”,便是毛澤東信中致師之語。 古代不比當今,不管什麽人,不管什麽狗屁文章,只要花點錢便可以出書。

無論是高人學士,遷客騷人,詩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間詩酒唱和中保存下來的。古人出壹本書,,出壹本詩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窮經,不鬧出個名氣,那是出不起書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書。

即使是李賀,可說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詩人,因為他死得太早,詩集還是後代的“粉絲”們刊印出來的。因此古代詩詞文賦的流傳形式,往往靠書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書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金陵酒肆留別”、“贈孟浩然”、“渡荊門送別”。杜甫的“寄韓諫議”、“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與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 弟妹”,這是壹首七律,僅標題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說在戰亂的時期,白居易從河南到關內,饑餐渴飲、兄弟離散,望月而引發思念之情,接著就列出壹串人名,這不是書信又是什麽。因是文言,人們大都能看懂或記住詩,而這些有點拗口的標題,往往不被人所記憶了。

再看詩內四句:“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這不是詩化的書信語言嗎? “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這是安定環境中往事縈懷的壹種心境,掛念而不擔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寥寥十字,身處戰亂,怎壹個思念了得;“相思處,壹紙紅箋,無限淚痕”,這是有情人之間的無奈感嘆。最感人的,莫過於陸遊與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園影壁上題詩(詞)相寄的“釵頭鳳”。

陸遊說:“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唐婉說:“小風幹,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

壹個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壹個是“欲箋心事,獨倚斜欄”,兩情相悅,卻不能所屬,連互相寄封信都那樣難,不得已發出了“難!難!難!”、“莫!莫!莫!”的感嘆,這是多麽深摯無比,令人窒息的愛情啊!壹張尺素、壹紙紅箋,承載著古來多少深摯的情感啊!記得上中學時,本人尚是個不知愛情為何物的楞頭青的時候,看了陸遊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題壁詩詞,沈沈焉以感胸內憋悶潸然而淚下。綿綿真情,壹字壹淚,已使紅箋盡濕,這些詩句把書信在人生中的重要價值已表現殆盡,它已成為生活的壹部分。

況且還有那麽多關於書信的傳說呢,《柳毅傳書》、《紅葉題詩》,使書信更是蒙上了壹層神秘色彩,朦朧而美麗。那傳遞書信驛路上來去匆匆的馬蹄,在黃塵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紙短情長的詩句;我們似乎已經看到撩起簾幕遙望天際征鴻的少婦了,那是壹幅望眼欲穿的哀艷的圖畫,給後人以不盡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報任安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清代袁枚的《小倉山房尺牘》等,不僅內容豐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懷舊,多少情思留在紙上!至於曾國藩家書、魯迅書信、傅雷家書已成為經典.那是他們內心的剖白,是經風歷雨後的大徹大悟,也是智者對同輩以及後代的諄諄叮囑,說它們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毫不過分。 當今已是信息時代,通訊從來也沒有現在這般快捷。

網絡覆蓋著整個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變成了彈丸之地,不要說天涯海角可以朝發夕至,就是天上人間也可以瞬息相通。這固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然而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似乎已沒有了時間和空間距離,總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詩意。

在今天能夠認真寫壹封信的人已經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時間距離縮短了,空間拉近了,成了零距離,這邊壹句短信,那邊壹句調侃;這邊壹聲“哈羅”,那邊壹聲“OK”,在電話(手機)兩端,復雜的感情簡化了,兩人之間感情的細節被電波刪節了。

即便有書信往來,也是形同公文,沒有感情,沒有詩意,更不會有故事和傳說。這對於當代人來說,究竟是幸呢還是不幸?我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