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壹題記
壹過小年
在舊時光深處,過小年是我喜歡的節日,也是壹個很熱鬧的節日。雖然沒有過大年來的隆重,但也有它獨特的年味。
臘月二十三,傳統中的小年,我們這裏也叫“祭竈”。過小年,烙火竈,火竈饃圓又圓,壹家人樂團圓。這壹天,我們這裏的人家都會在那天晚上烙“火竈饃”。火竈饃做起來要說簡單也簡單,但做不好也不好吃。首先要把發酵好的面團放入堿反復揉壹揉,揉好後把面團拽成壹個個小面團,然後把小面團揉圓滑後在中間弄壹個小渦,再把用蔥花,香菜,鹽,油調制好的糖放入小渦內壹些,之後封口,用搟面杖把小面團搟成小餅。最後把小餅放到火候剛好的烙鍋上烙熟。烙熟後的火竈饃會兩面焦黃,中間柔軟,聞起來壹股香味縈繞鼻子,吃起來那更是脆香可口,唇齒留香。
火竈饃好吃是好吃,但吃火竈饃還有壹個規矩,那就是在過小年那天,誰家的家人有壹個沒有回家,此家中那天就不能烙火竈饃,說是烙了火竈饃就把人“烙”外面了。那時,我很不明白,怎麽烙個火竈饃還會把人烙到外面呢?後來長大了才明白,那是善良的人們不願在有壹個家人在外的情況下,家中獨自享受火竈饃的美味。火竈饃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已算不得上是美味。可火竈饃對於那時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已經是壹種不可常吃的美味。平時,極少有人奢侈的烙火竈饃吃,只有過小年了,家人團圓了,才會高高興興的烙出圓圓的火烙饃,壹起品味年的味道,壹起品嘗幸福的味道。
過小年,認幹娘,抱公雞,拿竈糖,幹娘買上壹身花衣裳,美滋滋的樂半晌。這是我對過小年的又壹特別印象,記憶猶新。在我們這,過小年就是認幹娘的日子,誰家的孩子要是
認幹娘都會選在這天,抱上壹個大紅公雞,買上壹大塊竈糖,再拿上壹些其它的零碎東西,找壹個人陪同,就由孩子的爸爸領著去要認幹娘的人家去認幹娘,幹娘會買上壹身花衣裳送給幹兒子或幹閨女。認過幹娘後,兩家就成了親戚了。之後還要在過小年那天連續去幹娘家二年,然後就可以在每年過完年再去幹娘家拜年走親戚了。
最初,我並不知道認幹娘這事。只是老是在過小年那天聽到有人家放鞭炮,我就也嚷嚷著讓爸放鞭炮。爸爸說,人家放鞭炮是認幹娘呢!又沒人來找妳媽認幹娘,我們是不能放鞭炮的。當時我就好奇的問媽媽:“媽媽,為什麽小孩子要認幹娘?”
媽媽說:“因為有的人家的孩子愛生病,聽說要找壹家姓劉或姓馮的人家認個幹娘,孩子就好養了。”
我眨巴著眼睛問:“為什麽非要找姓劉的,姓馮的?”
媽媽笑了笑說:“”劉”意思“留住”;“馮”意思“縫住”。就是要幫忙留住孩子,縫住孩子,為孩子消災。”
我當時聽了還是不太懂,後來長大後才明白,那也許是人們對孩子的愛的壹種表現,為了孩子能夠平平安安的長大而寄托在認幹娘中的壹種美好心願。
那時候,我和兩個妹妹身體都很好,所以自然不用認幹娘了。可是有壹年,我最小的弟弟卻表現出身體弱,愛生病。把爸爸,媽媽愁的吃啥啥不香,最後也只好聽別人的勸要給弟弟認個幹娘。於是那年的小年,我們家與往年多少有些不壹樣了,除了媽媽烙了美味的火竈鏌,爸爸還買回來壹個大大的竈糖,我們這也叫做“糖瓜子”。當我們幾個小孩子看到爸爸買回來的竈糖時,我們都好奇的湊了過去。對於竈糖,我早聽說過,可壹直沒有嘗過,握小夥伴們說竈糖可好吃了,非常的甜。如今看到那麽壹大塊竈糖放在面前,嘻嘻,真想嘗壹口。可爸爸說,那竈糖是讓弟弟拿著去認幹娘的。弟弟壹聽說要帶他去認幹娘,立馬帶著哭腔說:“我不去,我不認幹娘。”
媽媽抱過弟弟說:“不哭,認了幹娘,媽媽還是壹樣疼,壹樣親。幹娘會給妳買糖吃,買花衣裳。”
弟弟聽了,也就不鬧了。
我有些擔心的忙問媽媽:“弟弟認了幹娘,還回來嗎?”
媽媽抱過弟弟說:“認了幹娘,弟弟還是要回來的。”我聽了,才放下心。
傍晚時分,爸爸找來壹個伯伯陪同帶著弟弟去認幹娘了。我和兩個妹妹就邊玩邊等爸爸,弟弟回來。可是已經很晚了,爸爸,弟弟還沒回來。媽媽催著我們去睡覺,可我和兩個妹妹誰也不去睡。我知道,妹妹們也和我壹樣,擔心弟弟會不會被他幹娘留到她家?
等啊等,等啊等,等的我和妹妹們眼皮都想打架了,才聽見爸爸回來了。我和妹妹趕快跑過去看,弟弟已經在爸爸的懷裏睡著了,我和妹妹才露出了開心的笑。
第二天早上,弟弟穿上了幹娘買的花衣裳,高興地蹦蹦跳跳。吃過早飯,媽媽拿出了壹個竈糖。我問:“這竈糖不是拿給弟弟幹娘家了嗎?”
媽媽說:“是啊!但竈糖壹般都會被幹娘捎包(回來時,拿回來的好吃的)捎回來的。去,去叫妹妹吃糖。”
壹聽說要吃竈糖,我可樂壞了,趕快叫來妹妹,弟弟。媽媽把竈糖用菜刀用力的切下來幾小塊分給我們吃,媽媽卻不吃。我們給她,也不吃,說吃甜的牙疼。我們拿了給爸爸,爸爸說吸煙!沒空吃。其實我心裏知道,爸爸,媽媽是舍不得吃。
那年的竈糖,我和妹妹,弟弟壹下子吃到了過新年,嘴巴裏整天都帶著甜味,壹直甜到心裏,甜到現在。至今想想,仿佛嘴巴裏還有竈糖的味道,壹邊想著,壹邊心裏美滋滋的。
二過新年
過完小年,盼新年,新年會有壓歲錢,還有花衣身上穿。
過了小年,大人們就開始忙了,趕集購買年貨了,說是購買年貨,無非就是買些豬肉,買些蔥,魚,買些紅_。因為其他的面粉,粉條,紅薯,雞,自己家裏都有。東西買好後,首先要做的壹件事就是蒸鏌。我們這裏壹過完小年,每家都開始忙著蒸鏌,那個鏌香味會整天的在村子裏飄蕩,讓人聞著都想吃壹口香甜的紅薯包鏌。對,我們過年蒸的鏌不是平常吃的鏌,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紅薯包鏌,就象過年必不可少的餃子壹樣重要。紅薯包鏌好吃,但蒸起來比較麻煩。首先要把紅薯洗凈,剝皮,切片後,切條,再切成花生粒大小的紅薯豆。
然後再煮上壹些紅豆摻和到紅薯豆裏面。這樣準備紅薯豆之後,就可以準備面團了。等到面團發酵後,就可以包紅薯包鏌了。鏌包好後就上籠蒸,對了那時候過年氣溫低,每家都會蒸很多鏌,不怕壞。如果蒸的少,親戚來了沒紅薯包鏌吃,那就丟人了。
記得我家蒸年鏌的時候,爸爸是不允許我們進竈房的,不讓亂說話。那時候,我們家六口人,每年蒸鏌都蒸的多,從早上壹直蒸到吃晚飯時。爸爸燒鍋臺,媽媽包紅薯包。當第壹籠鏌蒸好後,爸爸會拿兩個鏌放到碗裏,站到院子先敬老天爺,然後再拿兩個鏌放到碗裏去堂屋裏爺爺,奶奶的牌位那敬爺爺,奶奶。等爸爸敬完了爺爺,奶奶,我們才可以吃鏌。那時候看到爸爸做的壹切,我感到很好奇。我總感覺老天爺就在天上看著我,爺爺,奶奶就在屋子裏坐著。後來我去小夥伴家裏玩,發現幾個夥伴的爸爸也是那樣做的。長大後我才明白,那是我們那裏鄉村人的規矩,逢年過節有好吃的,都要先請老天爺吃,再請父母吃,最後家裏的其他人才可以吃。用他們的話說那是在感謝老天爺風調雨順之恩,感謝父母之恩,有好吃的讓他們先吃,以示感恩。我想,那是鄉村人的信仰,懷著感恩的心去感恩所擁有。所以,這個風俗壹直是我們這裏過年必不可少的規矩。
蒸完年鏌後,就是炸油條,炸油果子。那時候,爸爸不知道從哪學來的炸果子。炸出來的果子香甜可口,很是好吃。想想那個美味,至今還懷念呢!
炸過油條,果子後,就差不多到了臘月二十七,八了,就開始剁餃子餡了。因為過年離不了餃子,過年不吃餃子那就沒有年味了。
轉眼大年三十就到了,那天村裏人都會去田野上把自己家故去的親人的靈魂請回家過年,這靈魂誰也沒看見,但人們依然心懷敬仰的放著鞭炮,燒著紙錢把自己家的亡靈請回去。到家後要把堂屋桌子上燃上幾支_燭,放上蒸好的_花鏌,然後把除夕夜的餃子先煮壹些供到亡靈的牌位那,讓亡靈先吃。之後家裏的人才可以落坐吃團圓餃子。人們在那燭光閃閃中或感慨或幸福的吃著大年三十的餃子。
吃過除夕飯,是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是發壓歲錢的時候。那天,爸爸,媽媽會給我們壹些壓歲錢,讓我們裝到口袋裏等到第二天才能花。雖然那壓歲錢很少,但卻讓我們興奮。因那時候的孩子,平時是沒有零花錢的。大人辦正事的錢還缺呢,誰平時有錢給孩子零花。所以,壓歲錢是那時候每個孩子的快樂和夢想。
大年初壹早上,爸爸,媽不叫我們起床,讓自己醒了起來,說是大年初壹不能叫起床,要自己起,到現在我也不明白這是啥規矩,不過卻壹直遵守著。所以大年初壹早上,我們只要壹聽見爸爸放鞭炮就會自己起床。常常是燭光裏吃完初壹的餃子,天還沒亮呢。也不知道誰定下的規矩,初壹的飯要吃早。那時候,常常是天不亮就壹家壹家的鞭炮開始響起來,此息彼響,“劈裏啪啦”的好不熱鬧,硬是把壹個沈默的村莊鬧的明光閃閃。
天壹亮,村子裏的路上就熱鬧了,走東家串西鄰,拜年的人妳來我往,親切的問候,快樂的談笑,冬天裏的村莊洋溢著溫馨的年味,飄蕩著歡樂的笑聲。
過了初壹,就要開始走親戚了,這是過年的又壹特征。平時人們都忙,過年了消停了下來,看看朋友訪訪親戚,聯絡感情,增加情義。這走親戚可是個忙事,誰家沒有幾家親戚,這走親戚壹忙活就差不多能忙到了正月十五前。
總之,過年既熱鬧又忙碌,但人們忙的開心,忙的心甘情願。新的壹年代表著新的壹年開始,代表著新的生活啟航。
三過元宵節
元宵節壹到,村子裏又會熱鬧起來,家家紅燈籠高高掛起,比著誰家的亮,誰家的高。
就連壹向黑不隆咚的田野也會熱鬧上壹會兒。因為正月十五是送那些亡靈回墳墓的日子。每家都會提上壹盞燈籠送自己家的亡靈回去。記得有壹年過年時,我就把吃糖剝下來的糖皮攢了下來,那些糖紙五顏六色很是好看。正月十五那天,我就用那些糖紙折了很多好看的花,又找來高梁桿紮了壹個燈籠,然後用壹個透明的薄膜包在燈籠的外面,再把折好的糖紙裝飾到燈籠的上端和下端周圍,這樣壹個漂亮的燈籠就做好了。那天我壹***做了兩個燈籠,壹個送給亡去的爺爺,壹個送給了亡去的奶奶。我想,如果他們在天有靈肯定會高興的。
正月十五晚上,人們不但要給亡靈送燈,還要給村子裏的水坑,小河,橋頭送燈。每家的門口,大門口,井臺都要送個燈,說它們辛苦了壹年了,讓那些神呀也看看燈明。總之,每家都這樣做。所以那天,村裏村外都是壹閃壹閃的燈光,很是壯觀,好看。
那時候送的燈,大多都是自家做的蘿蔔燈。就是把壹個大蘿蔔切成壹截壹截的,然後挖去蘿蔔截裏面的壹部分蘿蔔肉,形成壹個蘿蔔窯,但底部不能挖透,挖透了就不好放油了。挖好後,找來壹小截高梁桿皮,在上面繞上棉花絮,然後紮在挖好的蘿蔔窯裏,就成了燈芯。然後放上豬大油,豬大油,其實就是豬肥肉煉成的,冷涼後就凝固了起來,挖壹些放到蘿蔔窯裏,再把燈芯抹上油,用火柴點燃燈芯,壹個小蘿蔔燈就做好了。蘿蔔燈好放,耐燃,火頭大。不易被風吹滅。所以人們都喜歡做蘿蔔燈送燈,照亮村莊的夜。
送完燈後,村子裏壹些組織好的人就開始舞龍,玩獅子。他們有的敲鼓,有的敲鑼打鼓咣咣咚咚的很是熱鬧,舞龍的人舞的熱火朝天,壹條道具龍硬是讓他們舞的活靈活現,還有那玩獅子的,也玩的賣力,上竄下跳,左撲右沖,贏來村民們壹陣陣喝彩聲。
在舞龍玩獅子的當中,還有壹個戴著面具的大頭,看上去非常可愛,還有豬八戒背媳婦,推小車的,擡轎的,踩高蹺的那個熱鬧情景真是無以形容。舞龍玩獅子邊走邊玩,人們就跟著他們的隊伍在村子裏走。遇到誰家要鎮災子的(我們那說玩獅子的在災子跳上跳,可以驅趕邪氣,鎮壓災子)。就去誰家舞壹陣子。然後出來又走,壹路敲鑼打鼓,扭扭跳跳,讓人看的心花怒放,歡笑不已。這樣子可以熱鬧到十二點多,人們才漸漸散去,舞龍玩獅子的才收場。此時,鄉村的夜漸漸平靜,只有每家的紅燈籠在守著夜色,散發出光芒。
第二天,正月十六,人們見面就會說,這年又跑遠了。的確如此,過了十五,人們就開始忙著幹活,不再貪戀年的味道。他們知道,年遠了,日子還長,還需要壹雙雙勤勞的手打拼生活,為下壹個年而努力生活。
後記:如今,生活好了,年味淡了,就連老壹輩子傳下來的壹些過年規矩也被壹些人淡忘了。人們常說,現在的年沒啥過的,沒意思。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想,其中應該有時代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不再是人們千辛萬苦盼到的,而是舒舒服服走到的,過年能吃到的,平常想吃就能吃到。所以,年味就淡了壹層。另,現在的人們大多喜歡自由,不願受束縛,既便是精神上的壹些束縛也不願忍受,過年時的壹些信仰就被淡忘出了記憶,年味又淡了壹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