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壹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但不加甄別地遺棄所謂的“古老”與“陳舊”,也是壹件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書信”作為壹個曾經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產物。
當它被電話、短信、微信等現代產物取代之後。雖然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了,但仿佛也缺少了壹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就像木心在《從前慢》壹詩中所言:“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壹生只夠愛壹個人”。
現在交通與通訊都變得非常迅捷,但人們的感情卻變得如“快餐”壹般。雖然書信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對於曾經有過書寫信箋經歷的人來說,也是人生中非常值得回憶的美好往事。
實際上“書信”這種充滿歷史韻味的文化載體,在古代社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本無法用三言兩語來形容。但是能夠多了解壹些與“書信”有關的歷史,以及古代人的“寄信”方式,對了解中國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書信”歷史及其重要文化意義
1.“信”從道德標準變為“應用文”
“信” 雖然不是古代中國的獨有文化形式,但生活於古代社會中的文化學者,卻是“信”的原始發明者。“信” 字最早出現於“金文”之中“從人,從口”。當篆文出現之後又將其改為“從言”。如果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人言為信”。
作為壹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積澱的古字,在“信” 字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它既是古人所倡導的重要道德標準,也是佛家的道德範疇。
當“信”字從古義中獨立出來,並被當做壹種書寫於便簽上的文字時,它就變成了古代的壹種“應用文”的代稱。
“信”在古代的稱謂有很多,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書與信之外。還可以被稱為“劄、簡、箋、緘”;“尺牘、尺索、鯉魚、鴻雁、朵雲、華翰”等。“信”的代稱如此之多,其實與朝代更叠以及實際作用都息息相關。
2.古代“書信”發展史
筆者認為要提起“書信”就壹定離不開“郵政”。雖然現代社會中的“郵政”,也具有傳遞、流通之意,但卻比古代“郵政”的涵義範圍狹窄。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郵”字。以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
所謂“置郵傳命”實際上指的是,通過郵遞的方式傳達命令。至此“信”與“郵” 形成了相互依附的關系。從這壹點可以得知“信”作為,壹種傳遞消息的載體也出現於春秋時期。但具體由何人發明並第壹次應用尚未有確切考證。
但是作為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壹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學體裁。從誕生之日起就參與到了,政治、軍事以及百姓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也擔負起了傳遞軍國機密,以及個人情感交流的重要使命。
筆者認為“書信”這種古老的文化載體,不僅對古代社會中的多個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而且對於古代歷史發展以及文化傳承,也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壹種簡潔、便利的實用文體,“書信”的出現絕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書信”傳遞或寄送歷史
(1)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意思相同,簡單說就是將信件系在信鴿的爪子上。然後將其放飛並傳遞給要收信之人。作為古代壹種最原始的寄信方式,不僅加強了古人之間的聯系,而且也在壹些重要的軍國大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史書記載早在2500年之前,古代先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馴養信鴿的技術。信鴿在古代被稱為“飛奴”,
而且廣泛應用於古代戰爭中。相傳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圍困時,就是利用飛鴿傳書的方法引援兵相救脫險。
北宋末年西夏人在與北宋軍隊作戰時,就曾利用信鴿傳遞軍事情報;南宋大將曲端也曾利用“飛奴”傳達消息召集軍隊。這說明古代社會中“飛鴿傳書”的寄信方式,在戰爭中較為常見但民間尚未出現。
(2)郵差騎馬傳遞書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人,傳遞書信的主要方式就是“飛鴿傳書”。
這種想法固然沒有任何錯誤,但卻忽略了古代人的智慧。因為在書信誕生之後,古代統治階級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上通下達的傳遞目的。在秦末漢初之時就已經開始建造驛站。
而驛站作為傳遞書信以及官吏沿途休息的必經之地,在整個古代社會發書信或郵政發展史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且直到上個世紀初驛站,這種具有深刻歷史涵義的機構才全部被裁撤。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民信局”以及“郵政局”。
秦末漢初之際在國家下轄的各個交通要道上,都設置了專門傳遞政府公文的驛站。而所謂的“政府公文”其形式,其實就是以書信為主要載體。內容不僅短小精悍而且還特別嚴謹,並且完全可以達到無障礙交流的作用。
當時人們傳遞或郵寄信箋、公文的主要方式其實非常原始。 簡單的說就是設置專門的“郵政”機構。然後當“郵差”接收到書信或公文之後,就會騎馬將其送到指定地點或某人的手裏。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郵差”們,每到壹個驛站就會換人換馬。
4.“書信”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1)“書信”之家書寄情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壹生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更是曾兩度被俘而身世飄零。他曾在《春望》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裏面所提到的“家書”,就是古代人所書寫的信箋。
而他在《得家書》壹詩中,更是直抒胸臆的表達了, 期待收到“家書”的急切心態。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
筆者認為實際上從杜甫所創作的,與“家書”有關的詩歌中可以得知。“書信”在唐朝事情已經得到廣為流傳,並且它的屬性也發生了壹定變化。從最開的傳遞公文與情報,到唐朝時期已經變成了世人皆可書寫的“家書”。
唐朝詩人張籍在 《秋思》中,“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所提到的“家書”二字。更是證明了書信在唐朝時期,已經成為了壹種比較普遍的文體。而此時書信的內涵也更趨於個人感情表達。既有惦念之情也有相思之意。
(2)書信之鴻雁傳請
關於“鴻雁傳請”歷史上有很多淒美的傳說。但比較流行的就是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相傳薛平貴外出打仗十載有余,王寶釧苦守寒窯癡癡等待。突然有壹當壹隊鴻雁飛過,王寶釧寫血書托付鴻雁帶給薛平貴,以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實際上古代有很多以“鴻雁”為主題,而撰寫的詩詞作品。“枕邊鴻雁信,天外鹡鸰詩”;“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但最唯美動情的卻是“千古第壹才女”,李清照所寫的《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可以說字字珠璣、句句含情,尤其是“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壹句。借用鴻雁傳請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而“錦書”與“雁字”,都是古代人對書信的壹種代稱。
筆者認為“書信”作為古代社會中,傳遞軍國大事的密函或壹種司空見慣的文化載體。它所表達的原始涵義其實就是傳遞信息。但是隨著朝代更叠以及書信歷史發展逐漸完善,“書信”的作用越來越側重於表達情感。
無論是卿卿我我的兒女情長;還是足以抵萬金的家書;亦或是親人、朋友之間相互交流的媒介。書信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作用都至關重要,而且從其誕生壹直到上個世紀末,也依然在發揮著傳遞信息與情感的作用。
“書信”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書信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它所記錄的關於公文、信息、情報;以及情話和噓寒問暖,都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將其比喻成壹部不成體統的古代“思想史”,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由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經使很多具有歷史韻味的,古老習慣和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行為,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而書信做為第壹批受沖擊者,在電話出現之後就蕩然無存了。
相信對於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屬於最後壹批,能夠執筆寫信的幸運兒了。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即時通訊”,而書信這種耗時耗力還需要等待的文化載體,退出歷史也具有壹定必然性。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人所發明的書信,以及飛鴿傳書和驛站寄信等方式,這在現代人的眼裏可能顯得有壹些笨拙。但是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書信方式,所能代表的除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之外,其實也是壹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情懷。
當鋪開壹張信箋提起飽含墨汁的毛筆,將所思所想以及愛和情仇,文不加點的傾灑於紙上之時。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信箋上所寫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更加重要的是信箋對面,那個癡癡等待回信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