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資料
香港與大陸的貿易往來。
香港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地位從根本上講,在於東西方直接交流的不暢。這是壹個暫時現象而非永久問題,所以自然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只不過這個暫時現象持續了壹代人的時間,所以經常被這壹代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於更早的歷史,人總是健忘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香港只能在轉口貿易中心這壹棵樹上吊死。只要尋找到新的金剛鉆,當然不擔心沒有新的瓷器活兒。用公司的轉型來打比方:同樣是做攝影膠卷的公司,面臨數碼照相技術的絞殺,富士公司和柯達公司就是壹好壹壞兩個轉型。
富士依托化學制劑方面的基礎,轉型做化妝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業內的壹個巨頭了。而柯達選擇向印刷出版業轉向,偏偏這也是個被電子信息產業擠兌的夕陽產業,於是柯達轉型走的舉步為艱,最終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被壹網打盡。香港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達? 轉型成功的關鍵,是要尋找可以做大的朝陽產業,而且要是本地有條件發展的產業。那麽香港的朝陽產業該是怎樣的產業?
首先說,所有低端產業都沒戲。各國產業升級路上的第壹臺階。
但是發家以後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產,操縱香港的土地價格壹路飛升。居高不下的地價對工農業發展是致命的,沒有幾個企業的利潤率能夠應付如此高漲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數小而精的高科技工業,大部分工農業企業都早早關門大吉了。
當然,工農業萎縮的另壹個原因是自然的產業升級規律:香港有錢了,平均工資高了,需要維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產業就自然完蛋了。簡而言之,產業升級是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可走。這兩個原因限定了香港未來的出路,只能在第三產業裏找,並且只能是對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業。 第二個因素是,必須是不易搬家的行業。今天的大陸顯而易見是個比香港更遼闊更活躍的市場,如果壹個產業能夠輕易搬家,那麽直接舉家遷往大陸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壹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當年紅極壹時的影視娛樂業。
今天的大明星們名義上是香港人,實際上壹年大半時間在大陸拍戲、走穴。香港發展成什麽樣與他們何幹?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產”電影如今早就沒了九十年代在大陸市場壹統江湖的氣勢,就是因為人脈資金都早已流向大陸,樂不思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