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名95歲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想看戲,但身體不允許。
他的孩子為了滿足父親的心願,特意搬了老父親的病床到戲臺前,只為了讓他在人生的暮年好好看場戲。
不知道為什麽,看到這條視頻我很感動。我想起了我的爺爺。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壹直待在陰暗的小房間裏,對著房間裏唯壹的光源——“壹臺正在咿呀作響的電視機”壹看就是壹天。
有時候,壹張碟甚至要反復播放,因為壹旦電視機停下,房間裏就靜可怕。
這樣的父母,就像是乖巧的孩子,卑微得有點可怕。
在我家鄉,有許多農村老人。
他們的前半生為了子女的前程竭盡全力,等孩子終於熬出頭了,他們的身體也垮了,需要高昂的醫藥費和耐心長久的治理。
孩子們把父母丟進醫院療養院,看著長長的賬單安慰自己:我盡孝了。
等父母離別時,再大哭壹場。
殊不知真正的關愛父母,不是用金錢彌補愧疚,而是在平時就懂得心疼他們,把他們隨口說的事情記在心上。
而這,恰好是最難的事。
有壹部很經典的電影叫《東京物語》,講述壹對日本老年夫婦去東京探望子女的故事。
因為子女工作繁忙,他們竟然呆在小閣樓裏面住了整整壹個星期,而沒有出去旅遊。
更讓人難受的是,明明是壹家人,卻要用“妳好”“多謝”“是嗎”等彬彬有禮的言語。
禮貌的微笑下,是疏離的感情和冷漠。
當老人家發現子女過得沒有想象中好,也沒有直接說出來,選擇自己消化。
父母們習慣了把愁緒壓抑在心裏,從而維持子女心中曾經強大的形象。
可是他們終有壹天會老,終有壹天要依靠子女。
知乎上有壹個問題: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孩子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博主“尋塵客”的回答紮心又現實:
與其說是悲哀,不如說是壹種“權力關系的置換”。
父母年輕時掌管經濟大權,就父母說了算,可等他們老了,再也幫不了子女,在子女心中也就失去地位。
的確,越長大越發現:父母越來越“沒用”了。
他們不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替妳排憂解難的人。而是看不懂二維碼的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的文盲、連看病都不知道怎麽掛號的時代淘汰者。
於是他們開始恐懼,害怕給妳——最親近的人添麻煩,知道妳工作忙,寧願自己克服困難。
我有壹個朋友曾講過這麽壹件事:
有壹天晚上,他的母親突然給他打了壹通電話,簡單詢問了他的生活起居,快掛斷時猶猶豫豫地說道——
伢,妳最近忙不忙,妳爸他有點想妳。
朋友以為就是壹句隨便的問候,就拿工作推托了。
結果等半個月後回家,才從鄰居口中得知,原來父親爬樓梯時不慎滑倒,摔斷了腿。
家裏都是老人,醫院不放心,想讓家屬去照顧,可他的父母得知他忙,還是決定自己處理這件事。
說到這,朋友就哭了,他說他早該想到的,因為父母害怕打擾他,總是不主動給他打電話。
可是他當時卻沒有追問下去。
朋友還說了壹件事:
他讀初中時,有壹次也是有事去門衛室給母親打電話。母親沒有及時接到,卻很快聯系了老師:
自己收到壹個陌生電話,問了是學校門衛室的,是不是孩子有事?
父母與子女,彼此之間的愛是那麽不公平。
年幼時,他能註意到妳的點滴,做妳的避風港,可等妳成年後,卻沒有太多時間去照顧他們。
我們的生活如此寬闊,又何曾想過他們就默默活在我們身後的陰影中呢?
《2019-2025年中國老年健康服務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顯示:
2016年我國空巢老人超過1億人,獨居老人超過2000萬人。
根據估算,人數在2020年將達到1.2億和3000萬。
數字的背後,是壹個個老人辛酸的縮影。
紀錄片《孤巢》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
老人胡九連,過完年就81歲了。
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廣州買了房,現在住在她對面。老人洗不動被子,大兒媳卻說“隨妳去吧。”
小兒子三四年沒回家,在外地開賓館,叫老人去住。
老人卻說:
“叫我去我也不去,不會用煤氣,放水也不會,沒習慣嘛。”
為了不拖累孩子,許多父母采用更殘酷倔強的方式。
非虛構平臺真實故事計劃發布的文章《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的位置》中有這麽壹個細節:
壹個農村老人老伴去世後,底下的兩個兒子決定輪流照顧自己的父親,每兩個月壹換。
壹次老人以為時間到了,背著鋪蓋卷從小兒子家去大兒子家。
走到大兒子家門口,沒想到大兒子問他:爹,妳怎麽今天就來了呢?原來那壹個月有三十壹天,離去大兒子家還差壹天。
老頭聽見後,頭也不回地回到自己家。第二天,被人發現在老屋懸梁自盡。
據媒體報道,中國老人的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由於空巢、疾病等原因,在壹些偏僻地區,壹些老人在老無所依或不願拖累子女的困境中選擇自殺。
看到這些數據,我心如刀割。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最後卻像風箏壹樣飄遠了。
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記掛,還有誰會記掛他們呢?
還記得前段時間看到壹個新聞:
安徽壹個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摔倒4天,靠敲盆才引起鄰居註意,從而獲救。
消防員破門而入時,發現桌上的食物已經發黴生蛆。
老人赤裸身體,躺在陽臺上,已經整整4天不吃不喝。據悉,老人家屬已近20天沒有看望老人。
或許是因為工作繁忙,但我真的想對老人的子女說聲:
妳的父親已經老了,是時候回報他了。不要等到悲劇發生時才懂得痛苦,後悔。
在日本,許多老人臨死前沒有親友照顧,孑而亡的現象,被稱為孤獨死。
在壹則報道中,日本壹位91歲的女士,為了避免死後無人發現,請住在對面樓上的朋友每天幫忙看壹眼自己的窗戶有沒有拉開。
如果有的話,說明她還健在。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相關研究,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經歷與曾經的日本非常相似的變動。
如果我們再對年老的父母采用忽視、冷漠的態度,又怎知這樣的新聞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壹則公益廣告:
家的英文是family。
小時候爸爸是家裏的頂梁柱,高大魁梧的爸爸為家裏遮風擋雨;
溫柔賢惠的媽媽相夫教子;
長大的我逐漸懂得生活的艱辛,才發現父親的背已經駝了;
媽媽的身體也變得臃腫;
作為子女,替家人遮風擋雨。做父親的拐杖,母親的庇護傘。
家,本應是愛和責任的代名詞。心疼父母,是我們每壹個人的責任。
看過這樣壹則故事:
壹個社畜,每天996,為了升職加薪,忙得頭暈眼花。
有壹天加完班回來,突然想到今天是領導的生日,於是趕忙發了條信息,祝領導生日快樂!
第二天他醒來,手機顯示父親的信息:
兒子,謝謝妳還記得我的生日,沒打通妳的電話,工作壹定很忙吧?
原來昨天不僅是領導的生日,也是父親的。他因為頭腦混亂,把本該發給領導的祝福短信,發給了父親,也因為工作,忽略了父親打來的電話。
那壹刻羞愧之情溢滿了他的內心。
父母已然老去,而我們正在成長。當我們邁向更大的世界,父母的世界正在逐漸坍塌縮小,最後只剩下我們。
壹句簡單的問候,壹通及時的電話,就可以幫到他們很多很多。
別愛得太晚,點個在看,是時候心疼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