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2010中國國際煤炭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2009年,中國煤炭產量達到29.73億噸,接近30億噸,比2005年增加了7.68億噸,年均增長1.92億噸,預計2010年煤炭產量將會接近32億噸。
可見煤炭工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沒有人可以否認煤炭在中國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性。但是面對成績,黑色的煤炭讓人想到的更多的是各種“黑色”新聞。“礦難”、“產能過剩”等負面消息不斷在刺激著世人的神經。
對此,整個煤炭行業在不斷加深自身的改革步伐,在市場化改革、向國際進軍、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取得了進展。特別是“兩化融合”大潮下,煤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日前《計算機世界》報記者專門走訪了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陽煤集團”),感受到陽煤集團正在積極探索通過信息化手段保證安全生產的同時,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陽煤集團信息化所建設開展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就構建了局域網絡,並自主開發了煤炭銷售、生產調度、財務管理等應用系統。眾所周知,近壹年來,山西的煤炭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兼並重組工作,這為包括陽煤集團在內的山西煤炭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作為山西最主要的煤炭企業之壹,陽煤集團也兼並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煤礦。陽煤集團的管理範圍從過去集中在陽泉市周邊,壹下子擴大到從晉北到晉南六百多公裏的範圍內。如何實現對這些煤礦安全生產的監控工作,首先就是要將各項數據即時傳回集團的總部,這就需要將陽煤集團的信息網絡也擴展到這些煤礦。眾所周知,這些煤礦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煤礦所在地的通信基礎設施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有些煤礦所在地甚至都沒有手機信號。
為了對這些情況有壹個全面的掌握,陽煤集團信息部門的工作人員於是成為了“兼並重組”工作的“排頭兵”。每兼並壹個新的煤礦,信息中心的人員就會去當地了解網絡、系統建設等情況。壹位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甚至開玩笑地說,全集團中層以上幹部中,估計沒有人比他去過的兼並煤礦多。
正是有了這些“排頭兵”,陽煤集團的信息化建設步入了嶄新的階段。
確保安全生產是首要任務
自國家在2010年8月30日通過《煤礦領導帶班下井及安全監督檢查規定》,並從2010年10月7日起施行起,“礦長下井”成為了壹個熱門話題。
安全發展是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張國寶曾經表示,重大礦難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使煤炭工業的成就變得蒼白。”
關於礦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煤炭產量大、煤礦地質條件差等等客觀因素,也有管理體制上和技術上的因素。礦長下井,必然會起到對安全生產工作更重視的作用,同時另壹方面,整個煤炭行業是否要進壹步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技術投入呢?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化普及的情況下,能否讓IT承擔起安全生產的重任?
新景礦隸屬於陽煤集團,位於陽泉市西部,出產優質無煙煤。在新景礦的調度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幾十個大屏幕將采煤、掘進、機電、運輸、壹通三防、煤炭洗選等工業視頻及監控信息壹目了然地實時顯示在不同的區域。有四個顯示著佩戴安全帽的礦工頭像屏幕引起了記者的註意,新景礦信息中心主任杜世順告訴記者,這是新景礦人員定位系統中特定人員在井下信息跟蹤的顯示屏。“這四類戴安全帽的人分別是正在井下跟班的礦領導和部門領導、基層隊組幹部、各工作面的安全員及急救員,調度指揮中心可隨時與井下這四類人員保持通信聯系,以處置井下各類情況。戴帽子的代表了已經下井,沒戴的就是沒有下井,紅色帽子的是黨員。全礦的所有人員,都包含在人員定位系統中。誰下井了,什麽時候下去的,目前所處位置及行動軌跡等內容,系統都可以實時顯示。到了月底,所有數據還會自動匯總傳輸到考勤系統中,作為員工工資計算的依據。”
杜世順表示,通過RFID技術,根據“壹人壹卡”的制度,礦工帶著內含芯片的安全帽下井,系統可以實時顯示每個工作區域,有哪些人在崗,帶班的領導是誰,每個人下井時間是多少,如果壹旦某個人下井時間超過了規定的時間,沒有及時返回地面,系統就會報警,調度會及時與此區域的負責人聯系,直到落實排除安全隱患為止。
陽煤集團新聞信息中心副總韓立武告訴記者,十壹五期間,陽煤集團在下屬的開元礦、新景礦、壹礦、二礦、三礦、五礦完善了人員跟蹤定位系統的建設。“該系統實現了對井下任何指定區域的人員跟蹤和定位的管理,對於實施掌握入井人員信息,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礦井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韓立武向記者表示,在陽煤集團,確保安全生產是信息化工作最重要的任務之壹。據了解,陽煤集團下屬新景礦等多個礦通過井下安全生產調度系統,圍繞安全生產的流程,使礦井實現了對生產作業系統和“壹通三防”系統進行全程監控和透明管理,將生產作業現場的各種原始信息完整地傳輸到信息化平臺,經過整理、優化後,進入數據庫系統。通過對井下有害氣體監測信息的采集和超限的信息發布,構成了安全生產防護體系。
“陽泉煤礦屬於高瓦斯礦井,所以安全生產是頭等大事。所以我們建立了動態實時的‘數字煤礦安全’監管系統,初步實現了對礦井瓦斯的多級安全監管。”韓立武說,系統以所屬各礦井檢測系統為基礎,以各個礦井檢測系統檢測數據為來源,實現全集團全部檢測系統的礦井檢測數據的聯網。
韓立武認為,有了這套系統,建立的不僅是地面礦-集團公司-省局三級管理機構對煤礦井下現場作業環境的全面動態實時監測監控,同時為井下瓦斯情況進行分析,進而為預防瓦斯事故,超前正確決策提供了及時的技術數據分析信息和資料。“現在通過系統,壹旦發生瓦斯濃度超過標準的情況,瓦斯超限的地點和濃度數值都能夠實現風電閉鎖,並在第壹時間通過手機短信通知到相關各級責任人,從而保證了在最快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
在新景礦的生產調度指揮中心,記者看到,新景礦通過以太網建立了井下安全生產綜合分析執行系統,通過對作業地點、井下設備、工業視頻等綜合情況的檢測,實現了根據生產地點變化、靈活組織界面的動態的、直觀的監測及預警系統。“過去都是打電話詢問井下情況,現在是通過遠程監控和計算機桌面監控,各級管理人員都能實時了解井下煤炭生產各個系統的實施運轉情況,並根據系統實時數據合理組織和指揮生產。”杜世順介紹說。
系統整合
走向集團管控
陽煤集團的信息化建設曾經提出“以需求促發展,以應用為導向”,突出“三個延伸”。“三個延伸”中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管理應用系統向工業監測監控系統延伸、地面系統向井下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延伸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陽煤集團的企業業務系統向企業綜合應用門戶延伸。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陽煤集團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由集團公司牽頭組織研發的、依托企業網絡平臺的公司內部辦公、運銷、物流、合同審計等多個業務管理系統,實現了公司管理信息化、業務數據電子化、業務流程規範化等目標。”韓立武說。
煤炭銷售是煤炭企業最重要的生產環節之壹。由於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約,近年來通過鐵路運輸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陽煤集團的生產需求,煤炭外運受阻,嚴重制約了陽煤集團的跨越式發展。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適應目標市場的需求,陽煤集團全面實施了公路運煤的戰略性發展規劃,所生產的煤炭越來越多地是通過公路運輸。為了把這部分運輸及銷售等工作有效地管理起來,陽煤集團開發了“煤炭公路調運管理信息系統”。
“煤炭公路調運管理信息系統是將公司管理的所有的近2500輛運輸汽車進行ID卡信息管理,在每個發運站,建立車輛ID卡信息的門禁系統, 車輛的智能出入管理系統。在發運站的出入口和裝載處安裝工業攝像機,進行全天候監控。將所有的汽車衡計量系統通過局域網相連;根據車輛的ID卡號,自動記錄車輛的裝載凈重值,實現公司、礦、部、廠各種報表統計、瀏覽及打印功能。”韓立武說, “這套系統有效地提高了我們的煤炭公路運輸能力,2009年年運輸能力達到了1200萬噸,2010年計劃達到1600萬噸,基本杜絕了跑、冒、漏等浪費現象,對裝車過程實現了精細控制,運輸損耗率降低到0.5%以下。”
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陽煤集團從過去的傳統煤業,不斷向非煤等業務領域擴展。企業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壹個直接的問題,企業調度指揮的範圍也就越來越廣、涉及的行業和內容也越來越多,依靠傳統的調度業務管理模式和技術已經無法支撐陽煤集團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構建了新的調度信息指揮系統,它可以提供全面、準確、實時的生產現場信息和分析統計數據,使集團調度指揮中心具有準確決策、高效指揮和快速應變的能力。”韓立武說,新的調度信息指揮系統包括有三大子系統。其中視頻監控系統能夠實現集團公司主要生產單位,包括煤和非煤企業的關鍵生產環節的視頻監控;生產現場監測指揮系統可對集團公司主要生產單位生產現場數據的集成發布,其中包括人員位置監測、煤炭產量檢測、生產環境監測;調度視頻會議系統實現了集團與二級單位可以實現遠程視頻會議。”
對於陽煤集團未來信息化發展的方向,陽煤集團新聞信息中心主任楊義林坦言,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到壹定階段,難免會遇到“信息孤島”和系統整合的難題。而要消除這兩個難題,真正的難點不在技術上,而是在於業務管理流程的理順。“通過搭建集團的合同審計系統和物供系統數據交換平臺,建設摸索以及開元礦‘煤炭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對各種應用系統之間的繼承,為今後實現統壹的信息管理平臺積累了經驗。”
背景資料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為陽泉礦務局,成立於1950年1月。經過60年的發展,陽煤集團已經成長為以煤炭和煤炭化工產業為主導產業,鋁電、建築房地產、機械電氣、貿易服務多元化強盛發展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擁有包括國陽新能和山西三維兩個上市公司在內的148個子公司、分公司,在冊員工13萬人,2008年營業總收入達到343億元,2009年榮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79位,2009年營業總收入超過450億元。
陽煤集團實施“強煤強化、五年千億”的發展戰略,煤炭與煤炭化工產業橫跨晉冀魯京渝5省15個地市。目前陽煤集團已經擁有煤炭產能4500萬噸、煤礦基建技改規模6000萬噸、化工產能7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60萬千瓦、氧化鋁產能40萬噸、電解鋁產能12萬噸、建築建材和房地產銷售規模35億元。
鏈接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
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工作報告
(節選)
近期煤炭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內容:
1. 充分認識後危機時代企業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搶占新的發展制高點。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美、日、韓等國家和歐盟紛紛出臺IT救市計劃,進壹步提高國家的信息能力。如美國政府2009年2月頒布“美國經濟重建和再投資計劃”,將“寬帶技術普及計劃”列入其中;日本政府2009年4月出臺“三年IT緊急計劃”;歐盟在2008年底宣布的2000億歐元經濟復興計劃中出資50億歐元用於寬帶網絡建設。這些計劃旨在將IT應用與經濟結構調整、增強應對危機的社會信心結合起來,不僅能推動實體經濟的恢復,而且會孕育新壹輪的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當前,中國煤炭企業參與國際間的貿易和並購活動日益頻繁,對外擴張速度史無前例,面對這樣的形勢,必須準確把握國際發展趨勢,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經濟增長“倍增器”、發展方式“轉換器”和產業升級“助推器”作用,搶占“後危機時代”的發展制高點。
2. 密切關註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積極開展前瞻性研究。
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全球互聯網正在向下壹代升級,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地球”、“感知礦山”、“三網融合”等方興未艾,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煤炭企業特別是大型煤炭企業要密切關註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新挑戰,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把握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深入研究,超前謀劃,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3. 要準確把握企業信息化所處的階段,及時調整工作重心。
“十壹五”期間,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很多企業信息化工作開始從“基礎建設”階段向“集成”階段轉變。據國務院國資委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央企業中,97.8%的企業實現了財務管理信息化,97.4%的生產型企業實現了生產管理信息化,88%的企業實現了人力資源信息化,79.1%的企業實現了設備管理信息化,75.4%的企業實現了進銷存管理信息化。對照國內先進的中央企業,中國煤炭企業的總體水平尚達不到上述水平。對此,煤炭企業要準確把握本企業信息化所處的階段,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積極開展深化應用工作。
4. 與世界和國內先進水平對標,分析存在差距,加快信息化進程。
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及國內領先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壹是信息化總體水平需要進壹步提升。二是信息化工作目標需要進壹步明確。部分煤炭企業信息化工作沒有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和核心價值,抓不住重點,需要結合自身實際進壹步分析研究,圍繞發展轉型,明確信息化目標。三是信息化領導力需要進壹步加強。目前,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未成立獨立的信息化職能管理部門,有的企業設立了專門機構但是工作力量薄弱。煤炭企業應設立專門的信息化部門,並賦予相應的職責,配備壹定數量、精通業務的專門人員。四是信息化管控能力需要進壹步提高。部分企業沒有按照集團化運作的要求對信息化工作實行統壹規劃和集團管控,各級單位各自為政、分散建設的現象仍然存在。需要進壹步提高集團管控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5. 清醒認識信息安全形勢,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
當前,信息安全形勢嚴峻,壹是經過大規模信息化建設,信息系統數量成倍增加,業務依賴性增強,系統復雜度提高,信息系統運行已由局部單壹系統運行轉變為集團級集成系統的壹體化運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面臨嚴峻挑戰;二是來自互聯網的各種邊界攻擊和入侵掃描日益頻繁;三是壹些組織和個人對政府、企業網絡系統實行有目的的惡意攻擊、入侵和滲透不斷翻新;四是壹些境外機構利用向國內大型企業提供咨詢、認證服務的機會,獲取大量信息,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煤炭企業要清醒認識當前信息安全形勢,全面排查安全隱患,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王廣德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