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同事發短信,讓他幫我做壹個事。她回復說好,沒有表情。
我很疑惑,他說好是什麽意思?是樂意?不情願?主動?被動?我居然猜測了半天,並影響到了我的情緒。
我突然發現,在社交網絡的時代,我們的溝通方式已發生的劇變,必須要及時調整,不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溝通的效率。
如果我問妳, 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是什麽?答案不是英語。
妳或許不知道“emoji”,但妳壹定不會對下面這壹片表情復雜的小黃臉感到陌生。如今,在各種社交網絡中,以各類表情替代語言甚至情感表達已成為許多網民的第壹選擇,甚至有人感到沒有了表情會讓氣氛變得尷尬甚至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自2003版QQ把壹套emoji黃色小圓臉帶入我們的生活,它幾乎成為互聯網世界又壹“***同語言”。越來越多的網民已經習慣用表情代替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首選。
為了滿足社交方式的叠代發展和表情達意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自定義表情應運而生。兔斯基、悠嘻猴、暴走漫畫……壹大批的漫畫形象IP不斷以具象化的視覺體驗豐富著人際溝通方式。但我們同時也發現,這些表情真的能夠表達我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嗎?
我們對表情表達的程度的閥值正在提升。
比如聊天時的表情符號,微笑感覺起來是不高興。必須要大笑,露出壹排牙齒的表情,我們才認為是高興。而我們總是用幾個表情符號和幾個文字來揣測別人的想法和情緒,也影響著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這是我們所處時代最大的特點。
我的要表達的東西,被簡化成為幾行字,幾個表情。而語氣、面部表情、手勢等,卻被消減。表達形式的變化,呼喚我們必須盡快發明壹門社交網絡高效溝通交流的技術。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關於這類的研究、分析,以及相關的指導書,壹定會大量出現。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試試。
我每隔五分鐘就忍不住刷新壹下朋友圈,看到沒有新評論就覺得壹陣失落,沒有點贊就有點難過,甚至因為慢慢懂得如何能獲得人的關註而刻意照壹些照片或是寫壹段文字。朋友圈正把我們拉進由失落織出來的網,從分享、炫耀變成悶悶不樂。
點贊行為是壹個重要的心理學問題。而且我們必須要了解。
基礎心理學指出,人類渴望通過表揚或獎勵獲得正面的肯定。問題在於,正面的肯定也會形成惡性循環。 人們越是喜歡某件事,對它評論越多,他們渴望得到的反饋也越多。
在社交網絡時代,點贊給我們制造了壹種新的心理障礙。
有研究表明: 在社交網絡上逗留時間過長的青少年更可能會患上抑郁癥,女孩罹患抑郁癥的風險高於男孩。
有研究表明: 自戀者和自卑者更有可能每天在Facebook上花壹小時以上的時間,他們也更傾向於挑選出“推廣自我”的照片(比如使用修圖軟件進行了美化的圖片)上傳。 自戀者也更有可能通過狀態更新來“秀”自己,有的人炫富,有的人炫美,還有的人炫恩愛。
在社交網絡中,人際壓力變小,不僅容易獲得關註,也容易對外發泄不滿,即使是發出過分的言論也不承擔太多壓力或責任。因此,這使得現實交往中人與人的感情變淡,態度也會就此漸漸發生改變,久而久之形成人格缺陷,回避正常的現實交往。
社交網絡只不過是建立和維持"真實人際關系"的途徑之壹,和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相比,不同點就是中間多了壹層互聯網媒介。就像是在兩個人中間拉上了壹扇屏風,這層媒介使得人們可以更加遊刃有余的選擇性表達自己。
這種不那麽針鋒相對的社交方式,壹方面可以緩解緊張和尷尬,在面對面的交往中,妳說的每壹句話、做的每壹件事,不經意間流露的表情,都會直接的對對方產生影響,而在網絡交往中,溝通之前,妳可以做足準備,溝通之後,還有足夠的余地回旋。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不怎麽愛說話,到了網上,卻變成了壹個話癆,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在相反的方向上,這種距離感也會讓人們很難交心,畢竟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永遠無法知曉屏幕另壹端的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有助於拓寬我們交際的廣度,維持現有的關系,但是對於交際的深度的作用卻很有限。畢竟時空上的接近也會促進心理上的親近感。
要清楚認識到社交網絡溝通和現實溝通本質上的區別。在社交網絡的時代如果輕易憤怒和恐懼是愚蠢的。要區別不同溝通方式 的語境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