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戈達爾完成了他的第壹部長片電影《精疲力盡》,隨後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 獎。幾乎在同壹時期,裏維特拍了《巴黎屬於我們》,夏布洛爾拿出了《表兄弟》,特呂弗也推出 了《四百擊》。 以戈達爾為代表的這批年輕導演強調“作者性”,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電影內容的主題也更 加偏向現實主義,強調生活流,註重展現人的體驗和精神過程。這被當時的新聞記者們稱之為“新 浪潮”。?
《當代電影》雜誌曾寫道:“新浪潮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 多國家,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 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余波走向了國際影壇。” 在《戈達爾訪談錄》中有這樣壹段對話。觀眾認為戈達爾在其作品中融入過多其他元素。
壹、宗教或某種能夠對死亡產生自洽認知的理論+安樂死,或許才是解決死這個嚴肅命題的最現實
路徑,而不是啥意識上傳、人體冷凍。
戈達爾選擇安樂死,屬實是壹種生而為人的幸福和幸運。
幸福在於他遵從了自我意誌,沒有在渾噩中倉皇離去。幸運則在於他有錢有能力去瑞士安樂死。想壹下,這樣壹個偉大的電影理論家、藝術家,為什麽在自己沒有病痛的時候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或許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他值得留戀的東西,或許他再也找不到可以為之活下去的理由。
他可能不怕
孤獨,但是卻找不到理由留下來和人類壹起生活了。
以前看過壹些關於安樂死的電影,今年好像還有壹部蘇菲瑪索演的壹個患病父親要求安樂死的故
事。那是因為病痛選擇離開,可是戈達爾是清醒的選擇離開,他有選擇離開的權力,但是對這個世
界的確是壹個損失。因為近些年,那些為人類文明進程作過貢獻的人都壹個個離去了,留下來的人
們還沒有繼承他們的衣缽,那麽未來人類會駛向何方呢?
二、我就倆字,羨慕。這兩年時不時的會看到哪位想明白的公眾人物選擇去瑞士安樂死的新聞,我腦袋 裏蹦出的就是“羨慕”倆字。這個羨慕當然不是真心的,是帶著壹點沈重和無奈的。 畢竟還是不想死,但又早晚都得死。 在這個悖論之下,怎麽在壹定程度上死的舒服,就變得很重要。 關於怎麽死舒服了,人類從古至今,都在琢磨。 以前都是用宗教,比如佛教,金剛經、中陰得度法什麽的,都在試圖建立壹種死亡觀。?
告訴生者,死是咋回事,說不準還能回來,只不過不記得了,所以不用那麽難過。 看完了,道理是明白了,心裏還是害怕。 害怕滿身插管的疾患,害怕肉身無可逆轉的痛苦,害怕不能跟這個可愛又復雜的世界好好告別。 安樂死,這個時候就是個很好的補充了,思想上想明白了,肉身上也不怕了,基本就算完美了。 即便想不了那麽明白和決絕,也算是壹種天大的“托底”和安慰了,死亡可能也沒那麽不可接受 了。
三、讓觀眾覺
得他對於其他事物的激情已經遠超對人的激情,並表示人們去影院只是為了看電影。戈達爾回道:我想要改變這壹點。我不希望人們用看其他電影的方式來看我的電影。妳的意思是妳想要改變觀眾?”觀眾問。戈達爾說:“其實我在試圖改變世界。難懂的戈達爾,藝術片的“新浪潮”在哪裏?
電影是大眾藝術,但對於相當壹部分觀眾而言,戈達爾的電影或許並不那麽“大眾”。
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叫好不叫座”似乎是藝術電影長久以來的市場障礙。縱觀國際電影市
場,法國是稱得上是藝術電影的大本營。據《當代電影》,法國***有1077家藝術
影院,2235塊銀幕,占全國總銀幕數的40.9%。藝術和實驗影片的票房占總票房比例也較高。
但近些年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沖擊同樣讓法國電影院線看到了藝術片的“小眾”。例如據統計,
最新的蜘蛛俠系列《蜘蛛俠:英雄無歸》在法國售出超730萬張門票,這是藝術電影難以想象的數
字。?
四、在中國,成立於年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也旨在為藝術電影提供相對獨立的市場競爭環境。全國藝聯的加盟影院已超3300家。
2019年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作為非商業片斬獲2.82億票房成為壹大話題。似乎預示著藝術
電影同樣可以獲得商業大成功。票房的火熱很大程度歸功於前期宣發的成功。
藝術電影在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受“新浪潮”影響的中國電影人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裏前仆後繼
地創作著更關註生活和人的電影。
例如今年上映的《隱入塵煙》,在上映後憑借好口碑讓院線延長
了放映期,該片吸引了316.4萬人次進入影院,收獲1.1億元票房。
隨著戈達爾的辭世,“新浪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均已離開。試圖改變世界的戈達爾成功了嗎?或許
如今的電影世界還沒有完全步入他所期望的景象,但電影作為內容產品的魅力在於,它會持續地存
在。當後來人翻看戈達爾的作品時,“新浪潮”就將繼續散發影響力。
五、他在18歲時回到巴黎,通過參加在巴黎市內拉
丁區的電影放映會開始接觸電影。在電影會,戈達爾認識了壹大批後來同他壹道成為法國電影新浪
潮的代表人物,包括安德烈·巴贊、克勞德·夏布洛爾、弗朗索瓦·特呂弗等人。安德烈·巴贊創辦了如今在電影評論界最負盛名的刊物《電影手冊》,戈達爾和埃裏克·侯
麥、雅克·裏維特轉而為其撰稿。但在隨後的時光裏,這壹批影評人都先後轉向了電影導演。?
電影世界的成功範式由好萊塢締造。派拉蒙、福克斯、米高梅等大公司掌控了“什
麽是電影”的話語權。能吸引觀眾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敘事、有影響力的明星演員,以及普世價值
觀是壹部主流好電影的標配。
但戈達爾等人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寫實。他提出“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的口號,認為經典好萊
塢式電影是壹種將藝術和生活區隔開的虛假銀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