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就壹直在興起。在古代,“蠟”意味著犧牲。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有共同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習慣,並將這種綜合祭祀稱為“合祀”。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壹種淳樸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妳要感謝神靈壹年四季都有豐足的糧食和農業!於是我選擇了臘月初八煮壹鍋“臘八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祝願來年有更大的收獲。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臘八節的傳承過程中,還有壹個傳說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吃了牧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壹棵菩提樹下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會在臘月初八念經吃粥,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無論如何,人們吃臘八粥來慶祝豐收。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農業的豐收,因為它是壹種用各種米(糯米、黃米、白米、高粱米等)混合而成的粥。),各種豆類(黃豆,豆角,豇豆等。)、各種幹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龍眼肉等。),豆腐和肉。關中地區和附近壹些地區的人們非常重視“臘八節”。但是,縣、鄉、村之間各有側重。富平縣的農民喜歡在這壹天釀酒,稱為“拉窖”;長安縣的古老習俗是在這壹天將肉糜澆煮在花木上,稱為“永不停歇”;在贛縣、禮泉地區,重要的是臘八節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地區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加上油和鹽做壹個臘八燜飯;在銅川地區的農村,這壹天還流傳著少男少女剃頭理發的習俗。所有這些東西都有不同的味道。
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身心俱苦,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浴會,誦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民供奉乳糜的傳說,煮香谷果粥供奉佛祖,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的詩說:“今日佛粥多互利,對面是江村存新。”據說杭州名寺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米棧樓”。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菜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它被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這意味著他們吃了它們後可以增加他們的幸福和長壽。可見當時的僧人對美食之德的珍視。
臘八粥在古代是用赤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後來用料逐漸增多。南宋人精心撰寫《武林舊事》說:“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栗子煮粥,叫臘八粥。”至今,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的人們仍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在廣東是不多見的。用料不同,常用糯米、紅豆、大棗、栗子、花生、銀杏、蓮子、百合等熬制甜粥。還有桂圓、龍眼肉、蜜餞都是熟的。冬天吃壹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好吃又營養,真的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中國春運網)
各地臘八粥的飲食習俗
臘月初八,民間稱為臘八,是春節前的第壹個節日,從此“年味”日益濃郁。吃臘八粥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有著不同的起源。
據傳說,在古印度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有壹位凈飯王在卡皮爾羅威國。他有壹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的時候,他感受過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他發現社會生活是徒勞的,對婆羅門教的神權統治極為不滿。於是,29歲的他拋棄了皇室的奢華生活,出家為僧。根據歷史記載,這壹天是中國農歷十二月初八。因為他是釋迦牟尼,後來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聖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地紛紛興建寺院,煮粥拜佛的活動開始流行,尤其是臘月初八,釋迦牟尼祭祀修佛時,各寺院都舉行誦經,並模仿佛教成佛前供奉壹種“乳糜”的傳說節目,煮粥拜佛。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宋代吳寫《孟良祿》六年:“初八,廟號臘八。大沙寺等地有五味粥,稱為‘臘八粥’。”這時候臘八粥已經成為了壹種民俗,不過當時皇帝也是用它來籠絡所有大臣的。元代人孫國寫了壹個拜訪燕都的故事:“十二月八日,送關白粥,粥裏混有米飯和水果。貨多者勝,這個故事沿襲了宋朝的故事。”《永樂大典》記載“是月初八,禪家稱之為臘八節,煮壞粥給佛吃。”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臘八節,在宮內的萬福閣等地,用鍋煮臘八粥並請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發給宮中大臣品嘗,以備節日食用。《光緒順天府誌》雲:“臘月初八,永和官煮粥,定制之,遣大臣監之,蓋飯之。”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經過演變和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南宋學者精心撰寫的《武林舊事》中說:“用核桃、松子、牛奶、柿子、栗子煮粥,稱為臘八粥。”阿清人夫差·敦沖在《燕京歲時年譜》中說:“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去皮棗泥等熬制而成。,並染以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糖、雜葡萄外用”。
天津人煮臘八粥,和北京的差不多,有蓮子、百合、珍珠米、意大利糯米、大麥仁、粘糯米、粘黃米、豆子、綠豆、龍眼肉、桂圓肉、銀杏、紅棗、糖水桂花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的。近幾年又加入了黑米。該臘八粥可用於食療,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安神、清心養血的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又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配以豇豆、小豆、綠豆、大棗、粘黃米、大米、糯米。在晉東南,用水煮粥也是飲食習俗之壹,這種粥叫香米,就是臘月初五的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糯米、柿子。
在陜北高原的臘八這壹天,除了各種米和豆類外,還用各種幹果、豆腐和肉煮粥。壹般早上做,甜的鹹的,看人的口味。如果是午飯,我們應該在粥裏煮壹些面條,吃壹頓團圓飯。吃完後還要在門上、竈上、門外的樹上放粥,辟邪避災,迎接來年農業豐收。民間傳說,臘八這壹天禁止吃菜,說是吃了萊作物後地裏雜草多。陜南臘八族要吃混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銀杏、豆類等煮成。後者用以上五種原料增加肉丁、豆腐、蘿蔔,還加了調味料。在臘八節,人們不僅吃臘八粥,還用粥祭祖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上用五谷雜糧和蔬菜熬制臘八粥,煮好後不僅供家人食用,還分發給鄰居,用來餵養牲畜。在蘭州、白銀市區,臘八粥是用大米、豆子、紅棗、銀杏、蓮子、葡萄幹、杏幹、冬瓜幹、核桃、綠豆絲、糖、肉丁熬制而成。烹飪後,首先用來祭祀門神、竈神、土地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送給鄰居,給最後壹家享用。甘肅武威講究“蘇臘八”,吃的是大米粗米、扁豆米或粗米,煮熟後配炒籽、麻花吃。民間稱之為“豆粥泡”。
寧夏人通常用扁豆、黃豆、赤小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作臘八飯,用小麥粉或蕎麥粉加入切成菱形柳葉的“麥穗”,或做成小圓蛋的“麻雀頭”,再加入蔥花油烹調。這壹天,全家只吃臘八飯,不吃蔬菜。
青海西寧人多為漢族,但臘八不吃粥,吃麥仁飯。將剛磨好的麥粒與牛羊肉壹起煮,加入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過壹夜的文火,肉和小麥融合成乳白色的形狀。早上開鍋,香味撲鼻。
在山東省的“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有兩種。壹種是由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制成。,還有壹些“粥果”加在碗裏,主要是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做點綴。這種粥是專門給孔子的師傅和十二宮的師傅吃的。另壹種是用米飯、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是給孔府裏的仆人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用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八種原料熬制而成。煮的時候加點紅糖和核桃仁,讓粥變得又濃又香,寓意來年豐收。
在江蘇吃臘八粥分甜的和鹹的,烹飪方法是壹樣的。只是鹹粥配的是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加鏃、荸薺、核桃、松子、芡實、紅棗、栗子、木耳、蔬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曰:“臘月初八粥,自梵天傳來,七寶美妙交融,五味雜陳。”
浙江人通常用核桃仁、松子、芡實、蓮子、紅棗、龍眼肉、荔枝肉等熬制臘八粥。,香甜可口,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的方法是從南京傳過來的,其中包含了壹些傳說。
四川人多。臘八粥的做法多種多樣,有甜的、鹹的、辣的,農村人吃的比較鹹,主要是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陌生人來這裏品嘗,雖然入鄉隨俗,但是很難習慣。現在城市裏有很多人吃甜粥,可以稱之為別有風味。臘八和粥關系密切,在臘八喝粥,也算是壹種花式,壹種水平。
中國人那麽愛吃臘八粥,除了吃法習俗,還有壹些科學上的原因。清代營養學家曹燕珊所著《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和營養作用有詳細清晰的記載,臘八粥具有和胃健脾、養心清肺、益腎益肝、止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壹種很好的食療佳品。這些都被現代醫學證實了。對於老年人來說,臘八粥也是壹種不錯的食物,但是也要註意不要喝太多。其實不光是臘八,老人的粥也是。粥的品種相當多,可以因人而異,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乾縣的民間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之前,也就是臘月初八左右,乾縣家家戶戶都會曬豆腐,民間稱之為“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腌制臘八蒜是中國北方的習俗,尤其是北方。顧名思義,大蒜是在臘月初八釀造的。其實材料很簡單,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極其簡單。把剝好的蒜瓣放在可以密封的容器裏,比如罐子或者瓶子,然後倒入醋,封好口,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醋泡過的大蒜會變綠,最後會全身變綠,像翡翠碧玉壹樣。
煮“五豆”
有些地方臘八粥不叫“臘八粥”,而叫“五豆”。有些是臘八節做的,有些是臘月初五做的。有些“雀頭”也是用面粉和大米、豆類(五種豆)壹起煮的。據說臘八人吃“麻雀頭”,麻雀頭疼,來年不會危害莊稼。這種煮出來的“五豆”,不僅是為了吃,也是為了給親戚鄰居吃。每天吃的時候加熱壹起吃,壹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壹年多。
臘八面
在中國北方壹些很少或不產大米的地方,人們吃臘八面而不是臘八粥。第二天,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會吃臘八面。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實現開悟的,所以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教開悟節”。
臘八有在這壹天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它最早始於宋代。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
中國的臘八粥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最為精致,白米中夾雜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菱角、苔蘚、玫瑰、紅豆、花生等。,總計不少於二十種。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後半夜開始煮,再用小火燉,直到第二天早上,臘八粥煮好了。
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動物、圖案,然後放在鍋裏煮。比較有特色的是在臘八粥裏放“水果獅子”。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做成的獅子,以去皮曬幹的脆棗為獅身,半個核桃仁為獅頭,桃仁為獅足,甜杏仁為獅尾。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進粥碗裏,就像小獅子壹樣。如果碗大壹點,可以放兩只獅子或者四只小獅子。更精致的,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餅等各種顏色的食物,揉成八仙、壽星、羅漢等塑像。這種裝飾性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廟的祭壇上才能看到。
臘八粥煮好後,要先祭神,祭祖。之後要給親戚朋友,中午之前壹定要發出去。最後是全家人壹起吃。吃剩的臘八粥,吃了幾天就保存下來,是個好兆頭,說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給窮人吃,那對自己就更好了。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如果院子裏有花有果樹,也要在樹枝上抹點臘八粥。相信來年會結出更多的果實。
臘八這壹天,除了祭祖、拜神,還有人悼念亡國,寄托哀思。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中國的臘八節。在中國的農村,許多農民仍然保留著在這壹天喝臘八粥的習俗。(臘月也叫臘月:由於當時天寒地凍,大雪紛飛,農民不能外出種田,只能在家煮臘肉、香腸等食物)。
原來“臘八粥”不是普通的粥,背後有故事...
從前,有這樣壹個家庭,壹對老夫妻和壹對小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老兩口很愛小兩口,不讓他們幹任何活,因為怕他們累。所以,小兩口整天張著嘴,衣服繃著,什麽也幹不了。
後來,老兩口去世了。因為小兩口不能工作,吃光了家裏所有的食物,最後把房子賣了,只剩下半個爛茅屋。冬天來了,小兩口又凍又餓,躲在小屋裏瑟瑟發抖。臘月初八,他們餓極了,從茅屋的角落裏掃出壹點雜糧,煮了壹點粥充饑。當他們煮好粥準備吃的時候,突然壹陣大風刮倒了小屋,小兩口被壓死了。
人們知道這壹點,為了提醒孩子們這個教訓,在臘月初八,他們用各種雜糧煮壹鍋粥,邊吃邊講故事。22|評論(1)
其他回答* * * 2 2012-02-25 12:59熱心網友柯爾克孜族——出現在每年的正月,柯爾克孜族人慶祝“諾若孜”節,這個節日和過年很像。逢年過節,各家都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壹頓豐盛的飯菜,互相請客慶祝。在節日的晚上,當牛群從牧場回來時,在每個蒙古包前用芨芨草生火。人先跳過去,牲畜再跳過去,預示著災難會消除,問題會解決。在新的壹年裏,人和動物會興旺發達。
布依族——臘月末,家家戶戶熏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米粑粑、花米、縫新衣、做手帕。臘月二十三,給竈神送麥芽糖等水果。請寫壹對,貼壹張門神和年畫。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堆旁,先祭祀祖先的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徹夜不眠。元旦壹大早,姑娘們就跑到河邊去打水。誰先挑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快樂的人,這也預示著壹個好年景。第壹天,家裏紮燈籠,晚上壹起點,掛在大門口。初壹過後,人們開始拜年。青年男女相約“觀看”,用歌聲表達愛意;或聚在壹起,在嗩吶、、、簫、銅鼓等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壹些地區,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結束,正月三十是“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壹前兩天開始,初壹叫大年,初二叫小年。除夕夜,家家點燃壹根圓木,大家圍坐在壹起,聽老人講故事,熬到天亮。在節日期間,我們吃“紅曲魚”以象征財富,我們也吃大鍋菜,這被稱為組合菜。初三的時候舉辦了壹場“浪舞”,參與者多達萬人。此外,還有龍燈、舞獅、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正月三十到初二,三天。任何在外面工作的人必須在三十前回家。除夕夜,家家戶戶的壁爐上都會點上壹把火,徹夜不熄,這就是所謂的“迎火”。除夕夜,大家殺雞鴨,蒸豬肉,粉精肉,做叉燒。晚餐有八道菜,包括“水煮雞”和燉全雞。家家都要熬到半夜,放鞭炮,睡覺。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和第二天,所有的遊客都必須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的綠豆和半肥不瘦的肉混合醬制成。男女此時更多的是唱歌,或者打陀螺,跳舞,配球,演戲。除夕第壹天做壹整天的飯,以示來年豐收。這種米叫“宗巴”,有的有壹尺多長,五六斤重。我喜歡在節日期間舉行扔花袋活動。青年男女分成壹隊,兩隊之間的距離約為50米。劃壹條線,互擲。拋線或未能接住線的人將是失敗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進行壹場土戰,以顯示他們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初壹,舉行傳統的“破土塊”活動。他們用土塊作為“武器”,互相投擲。這壹天,年過六旬的老人也將奔赴山野的“戰場”大顯身手。
侗族人——大年初壹淩晨,從池塘裏撈出幾條又大又新鮮的鯉魚,炸、燒、燉後擺上餐桌,再加壹盤香噴噴的酸菜魚。整桌以魚為主。侗族人說,春節吃魚預示著新的壹年裏會有大量的魚,莊稼豐收,金錢和糧食過剩。春節期間,爬山比賽很受歡迎。誰先爬到山頂,誰就能從壹個女孩或壹個年輕人那裏得到壹份禮物。姑娘獻上自己繡的侗錦,小夥子獻上精美的竹盒竹帽。這個活動往往持續半個月。
仡佬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因為他們生活在壹個溫度較低的地方,植被直到三月和春天才開始發芽。在這繁忙的春耕之際,大家會聚在壹起過年,祈求祖先和山神保佑,萬事如意,豐收。又因為清明節往往在三月初左右,所以兩個節日是壹起度過的,所以把這壹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節日期間,年輕人舉行雞毛、毽子、花龍、彩蛋等活動,伴以歌舞,其樂融融。
哈薩克族——他們喜歡在春節期間開展“追女孩”活動。這種活動有趣又感人,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獨特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射擊”比賽。初壹的早上,人們聚集在體育館裏。女孩們把她們的繡花錢包掛在竹竿頂上。射手打掛皮包的細線做神槍手,姑娘們賞神槍手壹碗甜米酒。姑娘們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如果壹個年輕人贏了,女孩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裏。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釀水酒,給長輩敬酒。
朝鮮人民——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種豐盛的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夜,全家人通宵不睡,玩gayageum,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