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經典說說 - 父子之道

父子之道

《孝經》第九章與三誌(七)

原文“父子之道也自然,君臣之義也。父母出生,繼續偉大;親自來,不能重。”

在白話文裏,父子之情是出於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也體現了君臣之義。沒有什麽比父母生下孩子傳宗接代更重要的了;父親對孩子就像威嚴的國王,沒有比這種愛更慷慨的了。

其中壹個想法是如何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離婁》孟子說:“不孝有三種,最後壹種是最大的。不告訴就結婚,因為沒有未來。這位先生認為他還在起訴。”壹般來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不盡到對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順沒有告訴父母要結婚,但是他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位先生認為最好告訴他的父母。楊伯鈞翻譯的《孟子》是:“孟子說:‘不孝父母有三種,其中無子為最大。順結婚不告訴父母,怕沒有孩子(因為如果先告訴父母,妻子就不結婚了),所以君子認為雖然沒有告訴父母,但實際上是告訴了父母。"東漢儒生趙琪在《十三經註》中解釋說:"不孝者三:阿憶順,困於不義,壹是不孝;窮養老人,不做官,不孝;不婚無子,祖宗不拜,不孝。“至於三種不孝行為,孟子沒有說,但在《孟子·離婁》中,孟子談到了五種不孝行為:“天下所謂不孝之人有五:懶,不顧父母之養,不孝;遊戲,好酒,不顧父母贍養,兩不孝;好財萬貫,私妻不顧父母贍養,三不孝;耳目長壽,以為父母被宰,四不孝;我勇武無情,危害父母,不孝。”意思是人們普遍認為有五種不孝的情況:四肢懶散,漠視父母生命是不孝;喜歡賭博喝酒,不管父母死活,是不孝;貪財,偏袒妻兒,不顧父母死活,是三不孝;縱情享樂,羞辱父母,是四不孝;逞強好鬥,連累父母,是五不孝。

在電影《夢之旅》中,墨西哥人認為壹個人有三次死亡,壹次是身體,第二次是葬禮,他在社會中死亡,第三次是真正的死亡,即壹旦世界上最後壹個親人記得他的死亡,死者就會消失在亡靈的世界中,亡靈是永遠死去的。

在中國傳統漢族人看來,砍掉祖先的祭品是非常不孝的。妳祖先的家族都從妳那裏斷絕了祭品,沒有人向他們的父親和祖先獻祭。這是極大的不孝行為,這就是“沒有未來”的原因。祭祀祖先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嗣為大”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子曰:“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謂孝矣。”所以有人說,真正的不孝,是沒有盡到做兒女的責任,沒有繼承祖先的家風家風,愧對祖先,愧對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孔子也說:“君子病而無名。”君子擔心死後名不正言不順。臧克家曾說,“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所以有人說,壹個人最大的不孝,就是死後沒有被別人記住的東西或者文化或者思想。

思考二:為什麽聖人可以壹生敬仰父母?

在《孟子·萬章篇》中,孟子說:“人少則敬父母;知好色,慕少愛;如果妳有妻子,妳欽佩妳的妻子;妳當官我很佩服,但對妳熱情不起來。大孝壹生敬佩父母。五十歲之人所仰慕者,大順必見。”意思是人年輕的時候愛父母;當妳懂得喜歡女人的時候,妳就崇拜年輕漂亮的女孩。有了老婆之後,我很崇拜她;當妳成為壹個官員,妳愛國王。得不到國王的賞識,內心會感到焦慮和炙熱。但是,最孝順的人,就是壹輩子愛父母。我見過大順,他50歲了還崇拜他的父母。

記住父母的恩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最智慧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