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經典說說 - 古詩詞中有哪些典故?

古詩詞中有哪些典故?

在黃鶴樓(崔豪)

漢陽:現在的武漢漢陽,與江南岸黃鶴樓隔河相望。

漢陽樹是指黃鶴樓上看到的各種河對岸的樹。

鸚鵡洲:原為漢陽西南的長江沙洲,現與漢陽陸地相連。東漢末年,米芾在江夏(今武昌)寫《鸚鵡賦》,後被黃祖所殺,葬於此洲,故名。

作者:李商隱

主題:深秋曲江獨遊

內容:

荷葉生來就恨春天的生命,幹了就恨秋天的生命。

我知道我戀愛很久了,我對望江頭的河水聲很失望。

翻譯:

荷葉生時,春怨也生。

荷葉枯了,秋恨已成,

雖然我深深知道,只要我在,我的感情就在。

但我只能望著河邊的流水,抽泣。

典故:

李商隱與荷花姑娘

唐代詩人李商隱是涇川使者王茂元的女婿。據說他是個情聖,很多荷花詩都送給了上面的人。世界充滿了鮮花和色彩。李商隱為什麽那麽喜歡荷花?原來還有壹個美好而感傷的愛情故事。

傳說在李商隱愛上王小姐之前,曾經有壹個情人,外號“蓮花”。荷花天生麗質,嬌嫩可愛,有壹顆善良單純的心。李商隱年輕有為,容貌出眾,才華橫溢。兩人壹拍即合,十分恩愛。在“蓮花”的陪伴下,李商隱在學業上進步神速,他們壹起度過了幸福甜蜜的時光。就在李商隱即將赴京趕考的前壹個月。“蓮花”突然病重,李商隱束手無策,只能日夜陪伴“蓮花”,直到病情崩潰。隨著病情的加重,壹朵嬌艷的“蓮花”不幸早早枯萎了。“芙蓉”的早逝給詩人帶來了非常沈重的打擊。後來,詩人每次看到湖塘裏的荷花,心裏就壹陣難過。他從頭到尾都忘不了那個清秀的“芙蓉”姑娘。《深秋獨走曲江》中:“荷葉生而恨春,枯而恨秋,知其情久,對河聲失望。”意思是荷葉壹出生就遇到戀人,很快就分開了,春怨已生。荷葉枯了,愛人逝了,秋恨又成了。只要妳在這個世界上,妳對伊拉克的感情就會永遠存在。多少惆悵,僅此而已。

無盡的河水聲。所以“青色減紅色憂人”,就是面對荷花,寫出緬懷“荷花”的內心哀怨。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毫無疑問,多情書生李商隱的愛情詩,絕大部分都是依附於荷花的。

烤豬,北宋詩人蘇軾,與佛印僧人交好。有壹次他寫了壹首詩《壹戲答佛印》,其中有兩句說:“元恭賣酒喝陶謙,佛印燒豬等兒子。”後來的文學作品經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真誠的交流。元代馬致遠《嶽陽樓記》第壹折:“此旨烹豬佛印,待東坡。”

見《殺聲串》中《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蔡邕的鄰居請蔡邕喝酒。蔡勇走到隔壁門口,聽到裏面有殺聲的琴聲,馬上叫了回來。鄰居問他為什麽,他解釋了原因。鋼琴家說,他彈鋼琴的時候,正好看到螳螂捕蟬,蟬就要飛走了。他害怕螳螂會失去壹頓美餐,這也是為什麽沙聲會體現在琴聲中的原因。這個典故說明有些人預見到自己的糟糕處境,主動躲避災難。袁高明《琵琶行·秦訴荷塘》:“啊,為什麽只在琴弦上看到殺人的聲音?”敢不敢是螳螂捕蟬?"

散木,記載於《莊子人間》:相傳古時候有壹棵大橡樹,其枝葉可蔭蔽千頭牛;樹幹有100英尺長。看的人很多,只有壹個叫石的工匠沒有去看。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麽不看壹眼這麽好的木頭。他說,這是松木。船會沈,棺材會很快爛,家具會很快壞,門會吐脂,柱子會爛,什麽都做不了。松木比喻無用的材料。唐雯·聽雲《古意》詩:“陌陌還原陌陌,絲離山谷。松木無斧,纖維莖還得靠。枝低鳥歇,根猶懸泉落。不愁見春晚,氣傷身錯。”

三馬吃了壹個食槽。《晉書·宣帝記》記載,東漢末年,司馬懿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曹室掌握軍政大權,排斥異己。當時流傳曹操曾夢見三馬吃了同樣的食物,三馬指的是司馬父子。槽,與曹諧音,所以曹操討厭司馬家。這個典故壹般用來指陰謀篡權。宋·歐陽修《拜景山古瓦燕歌》:“得也是失,三馬吃個槽!”

三裏霧《後漢書·張凱傳》記載,漢朝的張凱會使五裏霧。關西人裴友,三裏能雲裏霧裏,以為自己不如張傑,向他學習。張拒絕見他。唐代李瑟娥商隱《聖女殿》詩:“無質,三裏霧易迷,五銖衣長不冷。”

如煙入懷,在幹寶《搜神記》卷十六中有記載: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女兒小玉愛上了韓仲。吳王不許他們結婚,小玉憤而死。韓仲懂道教,祭奠她的墳墓,讓她的靈魂從墳墓裏出來。她把珍珠給了韓仲。當她媽媽上去抱她的時候,她像輕煙壹樣散開,消失了。唐明仙祖《牡丹亭·婚紗照》:“尚英猜,我怕煙,如影。”

肉陣,五代寫的肉陣:唐玄宗年間,楊當政。冬天選擇肥胖的宮女和嬪妃站在身前避風,稱為“肉陣”或“肉屏”,兩者都表示生活奢侈放蕩。王慶譚《太素柳別》詩:“肉陣屏散如雲,燭猶立於宅旁。”

肉竹,肉,指聲樂。竹意為管樂。見《世說新語·人間·劉孝註引《孟佳別傳》:東晉桓溫問孟佳,聽樂不如聽竹,聽竹不如吃肉。為什麽?孟佳說,這是逐漸接近自然。“肉竹”泛指音樂。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西湖主》:“旱雷,聒噪肉竹。”

肉鼓吹,鼓吹,壹種古老的合奏音樂。宋代《類說》(卷二十七)引用《外史·姚平》記載,五代以後蜀中官僚李匡源,殘暴不仁,幾乎天天抓人。壹天不殺生讓妳不舒服。當他聽到有人被拷打的尖叫聲時,他說:這是肉的說教。後來用來形容受到懲罰的罪犯。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越獄》:“肉在堂上傳道,午後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