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定義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是最常見的外周前庭疾病。是由於頭部位置相對於重力方向的改變而誘發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往往是自限性的,容易復發。
二、發病機理
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認的學說有以下兩種。
1.小管結石:卵圓形囊斑上的耳石顆粒脫落,進入半規管管腔。當頭位相對於重力方向發生變化時,耳石顆粒在重力作用下相對於半規管壁發生位移,引起內淋巴流動,導致壺腹脊頂偏離,從而表現出相應的體征和癥狀。當耳石顆粒移動到半規管腔內新的最低重力點時,內淋巴流動停止,脊頂回到原來的位置,癥狀和體征消失。
2.脊頂結石病:卵圓囊斑上的耳石顆粒脫落,附著在壺腹脊頂上,導致脊頂相對於內淋巴的密度發生變化,使其對重力敏感,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和體征。
第三,分類
1.根據病因:
病因不明,通常分為兩類。
(1)特發性BPPV:病因不明,約占50% ~ 97%。
(2)繼發性BPPV:繼發於其他耳科或全身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特發性突發性耳聾、中耳炎、頭部外傷、偏頭痛、術後(中耳、內耳手術、口腔頜面手術、骨科手術等)。)和耳毒性藥物。
1.根據受累半規管的分類:
(1)後半規管BPPV:最常見,約占70% ~ 90%,其中脊頂結石約占6.3%。
(2)外半規管BPPV(水平半規管BPPV):約10% ~ 30%。根據滾動試驗眼震的類型,可進壹步分為地轉性眼震和離地性眼震,其中地轉性眼震占絕大多數。
(3)前半規管BPPV:少見型,約占1% ~ 2%。
(4)多半規管BPPV:同側多個半規管或兩個半規管同時受累,占9.3% ~ 12%。
第四,臨床表現
典型的BPPV發作是由於患者改變相對於重力方向的頭部位置(如起床、躺下、在床上翻身、低頭或擡頭)而誘發的突然短暫性眩暈(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其他癥狀可能包括自主神經癥狀,如惡心和嘔吐、頭暈、頭重腳輕、漂浮感、不平衡感和振動幻覺。
動詞 (verb的縮寫)診斷
1.改變頭部相對於重力方向的位置後,出現復發性和短暫性眩暈或頭暈(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65438±0分鐘)。
2.體位試驗出現眩暈和特征性體位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偏頭痛、前庭發作、中樞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上半規管裂綜合征、後循環缺血、體位性低血壓、心因性眩暈等。
六號,檢查
基本檢查:位置測試。
根據病情選擇檢查:
1.前庭功能檢查:包括自發性眼震、凝視性眼震、視動、穩定追蹤、眼跳、冷熱試驗、旋轉試驗、搖頭試驗、頭脈試驗、前庭自轉試驗、前庭誘發肌源性電位、主觀垂直視覺/主觀水平視覺等。
2.聽力學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聽性腦幹反應、耳聲反射、耳蝸電圖等。
3.影像學檢查:顳骨高分辨率CT及內聽道-橋小腦角腦MRI。
4.平衡功能檢查:靜態或動態姿勢圖、平衡感覺統合能力測試、步態評估。
5.病因檢查:包括鈣離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關檢查。
七、治療
1.耳石復位。
目前治療BPPV的主要方法簡單易操作,可以用手或借助儀器完成,效果良好。復位時應根據半規管的不同類型選擇相應的方法。包括手工復位和耳石復位器械輔助復位。
2.藥物治療。
藥物原則上不能復位耳石,但鑒於BPPV可能與內耳退行性疾病有關或合並其他眩暈疾病,以下情況可考慮藥物輔助治療。
(1)合並其他疾病時,應同時治療這類疾病。
(2)復位後出現頭暈、失衡等癥狀時,可給予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如倍他司汀、銀杏葉提取物等。
(3)由於前庭抑制劑可抑制或減緩前庭代償,不建議常規使用。
3.手術治療。
對於診斷明確、半規管責任明確的難治性患者,經耳石復位等綜合治療1年以上仍無效、活動嚴重受限者,可考慮半規管阻塞等手術治療。
4.前庭康復訓練。
前庭康復訓練是壹種體能訓練方法,通過中樞適應和代償機制,改善患者的前庭功能,減少前庭損傷造成的後遺癥。前庭康復訓練可作為BPPV患者耳石復位的輔助治療,可用於復位無效,復位後仍存在頭暈或平衡障礙的情況,也可用於復位治療前,增加患者對復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絕或不能耐受復位治療,前庭康復訓練可以作為替代治療。
我已經介紹了三種由眩暈引起的疾病,為了方便大家對比閱讀,我整理了壹下:
暈前庭神經炎
眩暈-前庭偏頭痛
頭暈-梅尼埃病
參考
2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第2版[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喉科),2008(2):23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