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滿族由於生產文化落後,生活條件也很簡陋。隨著生產的發展,經濟和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滿族民居也自然形成自己的特色。滿族人多居住在山溝裏,特別註意禦寒問題。從而形成了滿族獨特的生活習俗。
滿族的住房和生活習慣是由其地理條件和生產生活條件決定的。入關後,隨著條件的變化,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但滿族原有的建築形式卻保留了很久。迄今為止,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坤寧宮、寧壽宮等建築在外觀上吸收了古代漢族建築的特點,宮殿配置仍為滿族風格。
滿族的房子壹般都是方形的。早期的房子都是“立樹為籬”,前面有大門。有錢人在身邊築墻,有影壁。到了後期,房屋建築的形成多與漢族的建築風格相結合,尤其是門窗和主要裝飾部位的雕刻和彩繪圖案,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社會趨勢。
滿族的房子大多是朝南的正房,西墻有窗。壹般的房子都是“三五棵樹,中間為主房,西邊為上房”。屋頂覆蓋莎草,約兩尺厚,用草繩拉或用木桿壓,防止風雨。墻用土坯,室內隔墻用“拉坯”墻,這在建國後的東北農村也很普遍。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消失。
袖珍房間和漢字康生動地描述了滿族人房間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子多為三五間,門開在東側或第二東側。整個房子看起來像壹個口袋,所以它被稱為口袋房間。房子的南、西、北三面各建π形土坯炕,稱為萬字炕。西康有點窄,壹般不宜居住,不允許堆放雜物。上面有個架子,是滿族人祭祖的地方。南康溫暖而陽光,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康貝是晚輩居住的地方。
滿族民居的建築風格不僅適應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而且具有很強的適用性。比如房子分為上室、下室、廳三個房間,中間有壹個門,門兩邊有三個窗戶。房子寬敞,采光充足,便於通風,可以保持室內溫度的相對平衡,有利於室內衛生。
滿族人家的煙囪安裝在山墻外面,煙囪安裝在山墻旁邊,是人民生活的發明創造。東北是多民族聚居區。無論滿族、漢族、朝鮮族,他們的房子都是山墻上的煙囪。首先,這和東北的氣候是分不開的。煙囪安裝在山墻的邊緣,以延長煙花的方向,並保持柴火的熱量在炕上均勻。這是保持炕內溫度的好方法,也是節省燃料的精確計劃。
另壹方面適應高寒地區的特點,冬凍春轉,不易塌陷。在窗外粘貼足夠的紙,不僅可以增加窗紙的受光面積,還可以避免冬季暴風雪(俗稱“大煙泡”)的影響,還可以避免窗紙在冷熱時容易脫落。窗花紙是用鹽水和蘇聯油噴上去的,可以經久耐用,不會被風吹日曬損壞。
窗戶下部固定,上部水平向外開啟,可以防止窗戶被強風損壞。下面固定可以防止風雨直接吹進室內。北方的窗戶很小,既能保證夏天開窗時有壹定的“穿堂風”,又能保證冬天免受強烈的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