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經典說說 -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征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征

安塞腰鼓以其獨特的風格、雄渾、豪放、雄偉而聞名於世。它將秧歌和武術動作有機地結合在壹起,充分表現了黃土地人民淳樸、勇敢、樂觀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不受場地和人數的限制。表演可以在馬路上,廣場上,舞臺上進行。可以壹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玩,也可以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玩。歌手們跳躍著,旋轉著劃過,時而像清亮的蜻蜓,時而像春天吞泥,時而像烈馬奔騰,時而像猛虎展露威勢;團戰的時候可以變化出各種奇妙的圖案,比如野馬兔子越野。

腰鼓類

安塞腰鼓分小錢鼓和軍鼓兩種,鼓以撚鼓為主,以重撚輕敲為主;武打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變化迅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並濟,富有彈性。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它融合了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打擊樂、民歌,使自身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更具觀賞性和娛樂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的形式,鼓手(稱打鼓或擊鼓)從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團隊包括拉花女演員、傘頭、野人女、野人男等角色,以及驢跑、水船等各種小節目,組成了壹支浩浩蕩蕩的民間舞蹈隊伍。表演中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整齊劃壹,隊形變化規範。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男性的陽剛之美主要通過鼓手大膽粗獷的舞蹈和強有力的擊鼓技巧得到充分展示。

習俗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節目和活動習俗。以前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演出,每年春節到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廟會主席(由各村選舉產生)要組織壹次祭祀活動,稱之為“苗毅廟”:舞蹈隊在傘頭帶領下,敲鑼打鼓,吹嗩吶,有時還攜帶全豬全羊等供品到廟裏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的廣場上踢了壹會兒,意在娛樂神靈。廟會結束後,正月初八、初九過後,腰鼓隊開始挨家挨戶拜年,俗稱沿門。當地有句諺語:鑼鼓嗩吶響得直,棍子在屁股底下撬!人群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依次繞村走,在主院和窯前表演壹會兒。傘頭根據各家的情況,唱了幾首吉祥的秧歌,表達新年的意思。主家認為腰鼓隊在家敲、跳、唱,可以消災避難,壹年四季都可以平安無事。這可能是古代農村儺俗的遺留。有時兩隊的腰鼓會在途中相遇。壹般都是傘頭互相唱秧歌來拜年,互相讓路。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互不相讓的情況。此時此刻,就要去競爭,去競爭。兩隊鑼鼓喧天,嗩吶聲、腰鼓聲,如春雷滾滾。鼓手們盡情地打著跳著,像瘋了壹樣,直到高潮,鼓樂會休息壹會兒,雙方的傘會二重奏,這也是比賽技巧的壹個方面。直到有壹個隊伍喇叭先亂,動作不齊,鼓點和隊形不統壹,或者不能正確對歌,就算輸了也會主動讓路,讓勝者先走。

門頭結束後,鄰村的腰鼓隊還會互相拜年,互訪,進行交流表演,與陜北秧歌壹樣,被稱為五彩門頭。正月十五,各村腰鼓隊聚集在廣場上,開始互相比賽。各路鼓手各顯身手,相互比拼,成為壹年中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春節期間農村的文化活動,而且通過相互觀摩和學習技巧,促進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會有花燈轉(也稱九歌轉),幾乎人人爭壹轉,全家轉。屆時,鼓聲將會響起,燈光將會閃爍,腰鼓隊將會在前面領銜,然後大家將會呈現壹個熱鬧非凡的場面。

腰鼓隊的活動往往持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祀土地神結束。從此,村民們安心準備春耕生產。

履行形式

腰鼓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邊走邊跳的壹種表演形式。前面是兩個傘頭領舞,後面是兩個傘頭組成的舞蹈隊,傘頭後面的第二個叫頭鼓。他必須是壹個熟練的鼓手,整個團隊的動作變化和節奏都比較慢,所以他負責。遊行隊伍的後面,有扮成蠻夷、蠻夷的小醜,也有扮成唐僧取經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隨意扭動、調侃,增添節日氣氛。因為路鼓是在路上表演,壹般動作簡單,幅度小。多做跨步、走步、馬步繞腰?等待行動。常用的陣型有單渡、雙渡、單龍搖尾、雙龍搖尾等。

場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現場並打開場地後的表演形式。剛開始,傘頭揮壹揮傘令,馬上鼓聲和音樂響起,舞者們隨著傘頭起舞。這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慢。目的是為了打開場地,打開隊伍,穩定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越來越快,動作幅度更大,隊形變化很大。常用的隊形有壹座神樓,壹座古廟,神前掛著壹塊金牌,壹個繁華無盡的人頭,壹個遊門僧。引入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在場地中央引秧歌,歌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祭拜廟會時,有祭拜廟會的供品,壹般表演有拜年、慶豐收、祝好運等。傘頭唱的時候,舞者在場邊慢慢轉身,重復每壹段的最後壹句,俗稱背調。唱完之後,傘頭退出會場,鼓聲和鮮花被擡進會場表演,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被踩出。這壹刻,不受時間限制,舞者們將自己的絕活展現的淋漓盡致,情緒熱烈跌宕,將表演推向了高潮。

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架子鼓的技藝,表演場地鼓時,鼓是在場地內單獨進行的。鼓手們在路透鼓的指揮下,興高采烈,狂舞不止。此時只見鼓槌揮舞,彩綢飛舞,鼓聲如雷,震天動地,氣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過了這段時間,還會表演其他形式的小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鬥、大頭和尚舞等。節目形式的多少取決於各村的人才和條件。小戲之後,再表演壹個大腰鼓。此時此刻,鑼鼓打得很快,嗩吶吹得很緊,鼓點打得更猛,情緒也更歡快,使整場演出在濃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風格節奏

安塞腰鼓按風格和節奏不同分為文和武。文腰鼓輕松歡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歡快、兇猛、粗獷、奔放,有很大的踢腿、跳躍、旋轉動作,特別是鼓手的飛躍技巧,給人壹種勇猛激越的感覺。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以安塞西河口鄉和真武洞最具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人民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尤其在表演中,民間武術與秧歌動作有機結合,輕松活潑而不混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群眾稱贊其大方、辛苦。

特性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點可以概括為:

1.通過動態節奏的變化來表達舞者的內心。舞者在擊鼓時會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讓內心的感受和外在的動作有機結合,達到和諧自由。

2.舞者揮舞著木槌,猛烈地擊鼓。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圍腰打,雙手都要把木槌扔掉。但是,雖然無情卻不野蠻,看起來挺拔,在它兇猛的力量中還是有壹種細膩的感覺;

3.踢跳的時候,不管是大踢、小踢、踢腿,都要有很強的能量。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的風格。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舞蹈中做深蹲踢腿動作時,壹定要有壹個轉身,而且這個轉身壹定要很猛。特別是在做跳躍落地、轉身、同時出發的壹套動作組合時,需要在固定的節拍中用快速、兇猛的力量來完成動作的變化和銜接;

5.動態規律復雜,跳躍範圍大。隨著表演節奏的加快,舞步開始復雜地踢跳,身體左右搖擺的幅度加大。比如在做踢腿、轉身、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用弓步向後跳兩次,然後左腿大踏步向前,用很大的力量將右腿推向地面,表現出壹種頑強拼搏的狀態。

穿鼓的服裝類似於中國傳統戲劇中的武術家,穿著緊身的黑色衣服。戴著草帽環;留胡子,臉要紅,眉毛要濃,表演時胡子要散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化。西河口鄉的腰鼓服飾貼近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它至今還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束,頭戴英雄巾,身穿束腰裙,腳穿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兵和將領。

安塞腰鼓以舞蹈者自己的鼓點節拍為主,也有民間倡導樂隊伴奏,包括鼓、鈸、鑼等。,而嗩吶奏曲牌,常用(搜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