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自始至終的呼應,是很多文體中使用的方法之壹。為了避免在結尾使用標題,作者互換了標題主語和部分詞的位置。這種變化引起了讀者的關註,也引起了鑒賞家的興趣,有著藏深於淺,藏奇於平的美。
二、《濟南的冬天》以“冬”為中心詞。看到這裏,妳會立刻感受到冬天的感覺:北風吹在臉上,雪花在飄落,積雪又厚又冰,這壹切都透露著壹股襲人的寒意。能讀懂全文,陽光而不是平淡,寒冷而不是溫暖,作者結點為“冬天的濟南”,中心詞改為“濟南”,突出了冬天濟南的獨特魅力,讓讀者經歷了眼睛由冷到暖的轉變,真是勝於八。
三、《濟南的冬天》作為中心詞“冬天”是壹個季節,給人壹種籠統抽象的感覺。作者用抽象制造了壹個令人困惑的懸念(是什麽樣的?),然後用漂亮的筆寫出壹個具體的冬天濟南。山是搖籃般的山,太精致的山,小水墨畫般的山;水是冒著熱氣的水,藍色的水,清澈透明的水。結尾主語和部分詞標記的互換
從無形到有形,從無色到有色,從模糊的虛到形色俱佳的實,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真的很自然!③
《濟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濟南》不壹樣。《冬天的濟南》落在“濟南”這個地方,重在情景;《濟南的冬天》落在“冬天”的季節,重在感覺(精神)。文章題目是《濟南的冬天》,說明作者是從感覺(精神)的角度來寫的,而不是從景物的角度來寫的。④
文學形式/風格/流派
這是壹篇山水散文。散文應該散在形式上而不是精神上。濟南的冬天就有這個特點。文章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各種自然景象:有靜謐的小山,清澈的河流;有古城,也有小村莊;有松柏垂柳,有綠藻;雪前有景,雪後有景;有水中反射的倒影,也有水中不反射的“正影”。紅、黃、藍、白、黑的顏色斑駁;山、樹、水、草、天,都是多態多彩的,都是寫進去的。真的是散文中的“三”字之美。但它不會消失。如此錯綜復雜的描述圍繞著壹個主題,即濟南冬天溫暖晴朗的天氣。“文清”二字總是引向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晰,雜而不亂,繁而不繁。⑤
結構
全文分為兩部分。
第壹部分(1段):通過對比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和濟南的冬天,指出濟南是“北方冬天,卻能有溫暖晴朗的天氣”的“寶地”。與北京的冬天相比,濟南的冬天“無風”。與倫敦的冬天相比,濟南的冬天“陽光明媚”。與熱帶地方相比,濟南冬天的天氣“溫暖晴朗”。得出結論:“濟南是個寶。”(承上啟下,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第2-5段):先寫“理想國”,再寫“古濟南”。寫“理想情境”(老城區,有山有水,有陽光,溫暖舒適),分兩層:
壹樓:寫小山對濟南形成的特殊環境:小山把濟南圍了壹圈,只有北邊缺了壹點口,特別可愛。
二樓:寫小雪的山頭。寫
有黑色的矮松,白色的山光,伴著草的顏色,藍色的天空,淡黃的晚霞,被夕陽斜照的粉紅色的薄雪。
寫《古代濟南》分三層:
壹樓:山坡上躺著壹些小村莊,小村莊的屋頂上躺著壹些雪——唐代名人畫的小水墨畫。
第二層:寫水,寫藻類,寫垂柳,重點是水。
第三層:寫清澈的河水,湛藍的天空,紅屋頂的黃草山,灰色的樹影。(整體感覺)
主題
這篇文章看似是對風景的客觀描述,沒有思想寄托。其實包含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壹個在異國他鄉漂泊了六七年的知識分子,當他回到祖國的時候,自然會從內心感受到這種愛國情懷,生成。而這種真情流露是通過對祖國的山、水、草、樹的熱愛,使之更加親切和深沈。③
濟南冬天的主旋律是:溫暖舒適。
點睛之筆是第二段的第二句話:“請閉上眼睛想壹想:……這是壹種理想的境界嗎?”《壹座有山有水的古城》講的是濟南,”...沈睡,只等春風叫醒他們”講的是冬天,“陽光下溫暖舒適”講的是特色;《天下萬物》點出了“溫暖舒適”的主要原因,“溫暖舒適”就是效果。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濟南的冬天溫暖舒適。
作者從三個角度寫出了濟南冬季溫暖舒適的特點。第壹,直接從地理環境上解釋(“丘陵環繞濟南壹圈……”),二是從人的表現、感受、幻想描寫(“濟南人冬天都在笑……”),第三,用風景襯托出濟南冬天的溫暖和舒適。劉熙載在《美術大綱》中說:“山的精神寫不出來,卻寫在陰霾中;春天的精神無法被書寫,
用草樹來寫。本文采用這種方法。冬天的精神是寫不出來的,是人、太陽、山、水寫出來的。先用襯托法寫經濟。
南方的冬天是“無風”、“睛朗”、“和煦”,突出了“溫暖舒適”的主題。下面重點介紹濟南的景觀。用秀氣的小山和美麗的風景來“溫暖”,用兩個字“躺”來“舒服”。接下來寫水,以“無冰”、“熱氣騰騰”、“藻真綠”、“垂柳拍照”為背景,營造溫馨祥和的氛圍。最後“藍水晶”用“紅頂黃草山”包裹。.....“這種整體美,凸顯了‘溫暖舒適’的‘精神’。④
寫作特點
壹、這篇文章的藝術特色顯著,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點。
(1)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全文色調壹致,色彩和諧。
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就是“暖陽”二字。文章緊緊抓住這壹點,使筆下的各種景物都與“溫暖晴朗”的天氣緊密聯系在壹起。關於山、水、城市、人的文章,都被塗上了壹層溫暖陽光的色彩。就連寫雪景也還是和文清有關——因為溫暖,“最好能下壹點雪”;而與晴兒也分不開,因為晴兒,所以有“等到快秋天,...那麽薄。
雪似乎突然傷了羞,露出了壹點粉紅色的“風景”
第二自然段主要講濟南全景,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講濟南山景,第五自然段主要講水景。全文就是由這些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畫面組成的壹個長軸,而這個長軸也是由這個“溫潤明朗”的基調統壹起來的,給人壹種和諧的美感。
全文豐富多彩。我們可以看到十多種顏色:藍天、白雪、藍黑矮松、暗黃山、綠藻、紅屋頂、灰影、銀邊、淡黃陽光、粉紅薄雪...這些顏色是如此的明亮、對稱、寧靜和迷人。
(2)景物層次安排得當,景物紛至沓來,井然有序。
先讓讀者鳥瞰整個城市(第二自然段),再欣賞山和雪後的夕陽(第三、第四自然段),最後去垂柳岸欣賞“水不凍,綠浮萍上蒸”的水景(第五自然段),由大到小,由山到水,層次分明。這是大的層面,大的層面內部也有相同和不同。如第二段,通過寫風景和
而寫人,第三自然段是雪和晴寫的,第五自然段是水和天寫的。筆法生動,錯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層次排列就像鏡頭的移動:先看“搖籃”的全景→周圍的山丘→(自上而下)峰頂,有壹條銀邊;山坡上,壹些小村莊被水紋花夾在中間;山腰上,粉紅的博雪→看下面的河水→水裏的綠藻冒著熱氣→水邊的垂柳→(自下而上)空氣→空氣→天空,都是那麽的清澈湛藍。
(三)取景距離和大小適當,景物或尺度百裏,或細節完美。這麽大的濟南,可以放在壹個四面環山的小搖籃裏,壯麗的景色不過是壹顆“空靈的藍水晶”。這是離風景最遠的東西。“樹頂上有壹朵靈動的白花,像日本的奶媽”“海藻真綠,把常年儲存的綠都拿出來了”,這就是風景。
最接近的是最小的。遠景使人開闊眼界,近景使人細看、傾聽;遠景可以突破“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的局限,而遠景可以避免“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弊端。古說:“遠山是彩色的,近水是無聲的。”。這意味著,除非妳離得很遠,否則妳看不到山其實是有顏色的,不仔細聽,妳感受不到流水。由此可見,風景寫作的技巧是不可忽視的。本文寫風景時,不僅用距離,細節也有大有小,往往是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或者從遠到近,從大到小。比如第五段,從近到遠,從小到大:先寫到水蒸,再寫到水藻,再寫到垂柳,再寫到水面之上的天空,甚至半空中和天上。第壹段自然是從遠到近,從大到小:先寫到城外,再寫到城外的山坡,再寫到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到小村莊屋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事的邏輯順序,又符合讀者的視覺需求。
(4)景物襯托得很好,景物的意象在相互映襯中更加生動。
要把風景寫好,關鍵不僅是襯托,還要襯托得恰當。搞對了,就會相得益彰,化平庸為神奇。文章以犀利的筆調襯托出樹頂上的壹髻白花;用全白的山峰襯托藍天;用山坡上壹條白色的路,襯托出壹條黃色的路;帶著淡黃的夕陽,映襯著博雪微露的粉色,是壹筆絕妙的襯托。文中提到的“黃草山”和“小灰影”本身並不十分美,但放到下面這段話裏就美了:“看,從澄清的河水裏慢慢往上看,...
這是壹個空靈的藍色水晶。在這水晶裏,有紅色的屋頂,黃色的草山,像地毯上小花的小灰影;這是冬天的濟南。“這是壹個如何用彩色圓點染色的世界!而“黃草山”和“小灰影”是這幅美好畫面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5)寫景物時,虛實並用,景物看起來像傳說。
把景物的形象真實地寫出來是必要的,但要想比描寫更生動,就必須依靠虛擬的寫作。所以,在作者筆下,冬日陽光下的濟南,有著“溫暖舒適地沈睡著,只等春風叫醒他們”的表述;被城市包圍的壹圈小山也會說“別擔心,這裏會很暖和”的悄悄話;那些熟練的垂柳“需要在水裏照張相”。這些都是文中很美的句子。
(6)如果恰當地指出題目,風景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就更加明顯。
本文選題很有針對性,幾句話就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文章在描述完小雪山的景色後,突然像解說員壹樣轉入正題:“剛剛下雪,濟南經不起大雪,那些山頭好嬌氣!”這個說法可以說不僅在所描述的畫面之外,也在所描述的畫面之內。
壹經指出,濟南的壹點小雪之美,就躍然於所寫的風景之上。
二、本文具有繪畫美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
(壹)利用色彩對比對比圖像。
1.冬天濟南的“暖”色,被北風的呼嘯和北京冬天的冷栗襯托得更加鮮明。用寒冷溫暖村莊。
2.用倫敦霧的蕭瑟陰郁,襯托出濟南冬天的“亮”色。對比光明和黑暗。
3.用熱帶地區可怕的烈日,襯托出濟南冬天的“暖”色。加熱襯裏溫度。
這
繪畫藝術中“以形塑形”的方法運用在繪畫中。
(二)從紛繁復雜的景物中,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現。
沈括說:“山水多蓋大觀,如人見假山。”老舍先生用的是“以大圖為小”的構圖取景法。作者對濟南的土地做了壹個簡單寫意的描述:畫的是城市,不是城市的東南西北,而只是濟南冬天美麗的沈睡狀態。畫山,不畫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山的主要特征:“全山圍濟南,只缺北邊。”然後引導
讀者開始想象:“這壹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壹個小搖籃裏。他們小聲嘀咕著,‘別擔心,這裏很難保暖。’畫人,男女老少不畫人,不畫人物,只畫濟南冬天人物最重要的特征:“濟南人冬天都在笑。”這座城市和這座山構成了壹幅畫。③
第三,“比較”和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通過對比展現濟南冬天的“溫暖”和“陽光”,通過比喻體現出來。
1自然段簡直就是對比:北京對比濟南,倫敦對比濟南,熱帶地方對比冬天的濟南。因為只有對比才能比較出濟南冬天的特點。而且因為作者在北平、倫敦、熱帶等地生活過,有過細致的觀察和親身經歷,所以有了比較的條件。
作者1898(說1899)出生於北京,1924受聘於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講師。在倫敦生活了六年後,於1930經巴黎、新加坡回國。其間,他在新加坡短期任教,次年被任命為齊魯大學教授。從此65438到0934住在濟南。這段經歷讓他有可能用比較的視角去觀察濟南的冬日景象。
對比不限於1段。
第二段為了突出濟南冬天不僅陽光明媚而且溫暖的特點,對比了冬天和春天。但這種比較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比如“壹座有山有水的古城,都曬著太陽,睡得舒舒服服”“陽光、溫暖、舒適”,都讓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接下來,它說,“就等著春風叫醒他們吧。”就像春天但不是春天。作者沒有說這裏的冬天和春天壹樣溫暖。這是直接比較,而是從濟南人的感受寫出來的:“明天可能就是春天了吧?”有這樣的溫暖,今晚草可能會變綠?“看來春天已經到了。更妙的是下面這句話:“連這個幻想都壹時無法實現,他們也不著急,因為在這樣壹個慈善的冬天,他們為什麽還要別的!“雖然不是春天,但也不急盼春天。這種比較是多麽巧妙啊!
第三段和第四段描述了濟南冬天下雪的景象,這裏也進行了對比,和北方其他地方進行了對比。作者突出了這裏的特別之處:“小雪”,說:“濟南經不起大雪,那些山頭太嬌氣了!”這就讓人從“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對比中了解了濟南冬季雪景的特點。
第五段描寫濟南冬天的水。用它來“蒸青浮萍”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冰做對比。濟南北部的黃河冬天經常結冰,而濟南很少結冰。大明湖有時會結冰,但只有壹半湖面結冰,另壹半不冷。據說是因為沒凍的半個湖底下有泉水,“取了些熱”。
總的來說,本文是從比較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敘述的。但這並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壹種寫作方法,而是作者多年生活經驗的自然觀察和自然流露,所以沒有雕琢的痕跡。
在整體表達上,使用了對比法,而在局部描寫上,則使用了很多隱喻。
比如用“濟南好像被放在壹個小搖籃裏”比喻“這壹圈小山”,“像日本奶媽”比喻矮松白雪覆蓋的小山,“地毯上的小花”比喻“小灰影”(以上明喻);用“給山穿上帶水花紋的花外衣”來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積雪更厚,有的地方還露著草色”,用“整體是壹片空靈的藍水晶”來比喻“從清澈的河水中慢慢擡頭,空氣、空氣、天空、自上而下都是那麽清澈”,用“是壹幅小水墨畫”來比喻“在頂上”
《濟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新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教材(試行修訂)》第壹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精選描寫四季景色的散文,向讀者展示四季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