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經典說說 - 河西走廊詩

河西走廊詩

1.有哪些描寫“河西走廊”的詩詞?

英雄祁連守古城,霜風危。

壹行大雁繽紛而去,數百座沙丘川流不息。

月下棧道無人修,陣前有馬踏軍營。

回望故土,夢裏還聽得見鼓角聲。

2、

河西地區已是春天,老樹繁花似錦。

祁連,萬裏落雪,千年棧道碎成塵埃。

戰鬥之前,會有風暴,紙上的話是真的。

泱泱大國不可改,其間難尋故人。

3、

回想起來,有點感傷,秋去春來。

收起祁連的長卷,鋪開河水的細浪。

黃沙漫漫招人路,歲月悠悠俠義。

夢裏依稀篝火,千年戰爭不清。

簡介:

河西走廊,古稱永州,簡稱“河西”,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晉朝大涼都在此建都。它是中國大陸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也被稱為梁勇之地,是古代涼州和周勇的領土和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和首站,是絲綢之路西行的咽喉。漢代在此設四郡,是漢代西北的軍事中心。後來由於多山的天然屏障,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亂的棲息地。

東周春秋時期為西戎所占,戰國及秦以前為越人所占,後被匈奴所征服,占領並建城。公元前1年,有壹條經濟貿易和宗教交流的古道。漢武帝劉徹以後,有武威縣和酒泉縣兩個縣,後來武威縣又分為張掖縣和酒泉縣,還有敦煌縣。將其納入中國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壹個狹長的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鶴立山西,烏鞘嶺以北,甘新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裏,寬幾公裏到近200公裏。它是壹個南北向的帶狀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壹直受到兵家的高度重視。因地處黃河以西,夾在兩山之間而得名。

狀態:

河西走廊世世代代都是中國東部通往西部的咽喉要道。自漢唐以來,它已成為絲綢之路的壹部分。15世紀後逐漸衰落。也是連接中國東部和新疆的交通要道,西北地區的重要前沿。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是絲綢之路的壹個縮影。古絲綢之路從這裏經過,張騫去西域沒有繞道,沒有經過當時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因為地理位置特殊。

西漢時期,霍去病出涼州西擊匈奴,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官方國有企業山丹軍馬場,開辟了古驛道。漢代,河西五郡正式建立,納入中國版圖。

東漢的董卓和韓遂都是西涼太守,後來有名的馬家也是在西涼起家的。大名鼎鼎的西涼馬超就出生在河西走廊的涼州,威震華夏的西涼鐵騎就是從這裏走出來的。

2.描寫河西走廊的詩河西走廊是懷舊的,豪邁的。祁連有古城,霜風危。

壹行大雁繽紛而去,數百座沙丘川流不息。月下棧道無人修,陣前有馬踏軍營。

回望故土,夢裏還聽得見鼓角聲。河西地區已是春天,老樹繁花似錦。

祁連,萬裏落雪,千年棧道碎成塵埃。戰鬥之前,會有風暴,紙上的話是真的。

泱泱大國不可改,其間難尋故人。回想起來,有點感傷,秋去春來。

收起祁連的長卷,鋪開河水的細浪。黃沙漫漫招人路,歲月悠悠俠義。

夢裏依稀篝火,千年戰爭不清。雪侵祁連山,茫茫壹片關心自己。

丹霞浪來天地,戈壁煙雲彌漫古今。路城看似遙遠,卻沒有老馬蹄深。

臺前必無人,北抗匈奴鼓。不毛之城四周是壹望無際的道路,秋去春來。

幾個金戈催戰鼓,千年熱血染金沙。計劃風升回馬,等待沖擊波覆蓋。

夢裏悲不成調,纖纖玉指琵琶。

3.有哪些與「河西走廊」有關的詩詞?1,《河西春晚憶秦鐘》唐代岑參。

渭北春老,河西人未歸。邊城芳草長,客舍梨花飛。不要夢見妳的家鄉,但我昨天沒有收到家裏的來信。涼州三月半,還不脫禦寒衣。

2、《涼州詞》唐代王之渙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強弟何須怨楊柳?春風不經過玉門關。

3.唐代司空圖《河西歸山》二首

壹水之長壹葉之危,久交往恨歸期。湘館不華,獨善其身已晚。水寬風險,壹個人上船就更慢了。鶴煩三珠樹久,不借人間壹騎。

4、唐代《詠史》蘇味道

冀北鎮沈悠,河西卓金文。聲與天池雨相呼應,影觸代宗雲。燕子還能等,羊從羊群開始。捧靈髓的時候,高枕絕對吵。

5、《七曲從軍》第四首唐代王昌齡

青海有壹座黑漆漆的雪山,白雲悠悠,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

6、唐代《白雪歌·送別田務吳歸家》

北風席卷大地吹亂了狼尾草,八月的天氣將會被大雪覆蓋。突然,像壹陣夜風吹來,仿佛梨樹開花了。雪花落進窗簾,打濕了窗簾,毛皮穿得不暖和,金杯也太薄了。將軍用冰冷的手做護手,鐵甲鋼太冷了,很難穿。沙漠結冰超過1000英尺,有壹個裂縫,天空充滿了黑暗和憂郁。在經理的敘述中,這種酒是告別宴會,而胡琴琵琶琵琶長笛合奏給這種娛樂增添了光彩。傍晚,指揮部大門前,大雪紛飛,紅旗凍住了,風也拖不動。"輪臺東門,歡迎妳來首都,妳走吧,白雪覆蓋滿天山路. "。山路曲折沒有見過妳,只留下壹排馬蹄印。

河西走廊是中國通往新疆的主要道路。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和北山(馬宗山、鶴立山、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裏,寬幾公裏到近100公裏。是西北-東南方向狹長的平地,形似走廊,稱為甘肅走廊。因為地處黃河以西,所以又叫河西走廊。中國是壹個狹長的高原,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以北,鶴立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新邊界以東。因地處黃河以西,因夾在兩山之間而得名。因為在甘肅,所以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100多公裏,海拔約1,500米。大部分是山前的傾斜平原。走廊分為玉門、瓜州、敦煌平原三個獨立的內流流域,隸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於黑河水系,少數屬於北大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於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敦煌莫高窟和陽關位於走廊的西部,蘭新鐵路和蘭新客運專線也從這裏穿過。

4.河西走廊古詩詞涼州詞(王之渙)王之渙黃河,唐朝遠離白雲,還有壹座孤城,萬仞山。

強弟何須怨楊柳?春風不經過玉門關。河西走廊懷舊豪邁,祁連有古城,霜風兇險。

壹行大雁繽紛而去,數百座沙丘川流不息。月下棧道無人修,陣前有馬踏軍營。

回望故土,夢裏還聽得見鼓角聲。河西地區已是春天,老樹繁花似錦。

祁連,萬裏落雪,千年棧道碎成塵埃。戰鬥之前,會有風暴,紙上的話是真的。

泱泱大國不可改,其間難尋故人。回想起來,有點感傷,秋去春來。

收起祁連的長卷,鋪開河水的細浪。黃沙漫漫招人路,歲月悠悠俠義。

夢裏依稀篝火,千年戰爭不清。雪侵祁連山,茫茫壹片關心自己。

丹霞浪來天地,戈壁煙雲彌漫古今。路城看似遙遠,卻沒有老馬蹄深。

臺前必無人,北抗匈奴鼓。不毛之城四周是壹望無際的道路,秋去春來。

幾個金戈催戰鼓,千年熱血染金沙。計劃風升回馬,等待沖擊波覆蓋。

夢裏悲不成調,纖纖玉指琵琶。

5.形容河西走廊的句子是什麽?1.有人說,敦煌不僅是壹個地理名詞,更是壹個精神坐標,壹個文化高地。因為鐫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記憶,敦煌幾乎成了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2.“很多人向往大海,我卻向往西域。連綿不斷的群山和絲綢之路上流淌的文化血脈,在河西走廊這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千年走廊上遙相呼應。”

3.“遇見河西走廊,感受最純粹的美。”

4.河西走廊是古代大陸通往新疆的重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壹部分。

5.河西走廊曾經是古代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曾經的輝煌被記載在厚重的史書中。

6.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猶如春雷,將河西走廊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風光展現在觀眾面前。

7.河流荒蕪,沙漠寂寞。千百年來,穿越歷史的長廊,敦煌在肆虐的風沙中,以獨特的姿態脫穎而出。它強大,神秘,不迷人,卻吸引無數人靠近。

8.走近它,可以隱約聽到榮辱與失落交織的文化音符,窺視歷史與現實重疊的璀璨星空;跟隨它,我們進入了壹個靈魂與審美集結的精神聖殿,壹個厚重與靈動交融的藝術殿堂,壹個欲望與信仰輝映的精神家園,壹個我們醉了千年不願醒來的大夢。

9.河西走廊的起點不在蘭州,在武威天祝。但是,穿過河西走廊,蘭州是壹個重要的起點。

10,中國蘭州以西,過黃河,過武鞘,那就是作者雲谷寒千裏尋夢的河西走廊。是壹種莫名的屬於東方情調的呼喚,壹種莫名的屬於東方情調的古詩詞的牽引。

11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裏。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

文化背景:

1.河西走廊,古稱永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都在這裏建都。它是中國大陸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也被稱為梁勇之地,古代涼州和周勇的屬地,以及治理的所在地。

2.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和首站,是絲綢之路西行的咽喉;這裏漢代設四郡駐兵屯田,是漢代西北的軍事中心。後來由於多山的天然屏障,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亂的棲息地。

3.河西是甘肅西北部壹個狹長的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鶴立山西,烏鞘嶺以北,甘新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裏,寬幾公裏到近200公裏。它是壹個南北向的帶狀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壹直受到兵家的高度重視。因地處黃河以西,夾在兩山之間而得名。

4.河西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輝煌從西漢壹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再到源遠流長的宗教和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僧人和大師雲集,大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長安,四大古譯中有三個與河西有很深的淵源,可見河西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民族

民族有漢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滿族。主要是漢族,主要在綠洲地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從事畜牧業。

著名景點:

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中的壹朵奇葩,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仍有492個保存完好的洞穴,其中包括45,000多平方米的歷史壁畫,2,400多件彩塑和5座唐宋木結構建築。莫高窟藝術是集建築、彩塑、壁畫於壹體的綜合藝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