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滿禪意;水,意大利形成的壹種自然精神。江河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水,那就是溫泉。
鹹寧市位於湖北省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準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以來,每年都舉辦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
鹹寧溫泉有許多民間傳說,如大地之泉,鐵拐李的崇壽溫泉。據《鹹寧市地名誌》記載:“鹹寧溫泉早在唐代就有名氣,‘溫泉沸波’進入宋代的‘甘川八景’。據說宋仁宗的趙真南巡時曾來此(溫泉之鄉)泡溫泉”。除了溫泉的文化歷史,鹹寧溫泉以養生為主的養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1938年,侵華日軍進駐鹹寧,在贛江邊修建溫泉療養院。1945日軍投降後,國民黨軍第11師繼續使用該療養院。鹹寧解放後,解放軍改擴建為壹九五醫院,其“理療科”主要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壹直延續至今。
鹹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廣泛分布於各縣市。水質類型主要是硫酸鈣、碳酸氫鹽和碳酸氫鹽。水質清澈,無色無沈澱,感官良好。富含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的溫度從27℃到64℃不等。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質成分各不相同,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溫泉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部分鉆孔出露後成為溢流井。水位、溫度、水質的變化只在壹定範圍內波動,相對穩定。受人為開采影響,水位波動範圍壹般在2.0m以內,主要表現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點。
溫泉從洞穴中湧出,蜿蜒在湖邊的山間,給妳“人間天堂”的感覺,能讓妳暫時忘卻塵世,享受遠離城市喧囂、親近自然的閑適生活,泡在水裏欣賞風景,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感受“偷得半日閑”的意境。
鹹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廣泛分布於各縣市。水質類型主要是硫酸鈣、碳酸氫鹽和碳酸氫鹽。水質清澈,無色無沈澱,感官良好。富含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的溫度從27℃到64℃不等。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質成分各不相同,極具醫療保健價值。
文化寶藏
從歷史到未來-洗腳鼓
打鼓、唱鼓、舞鼓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壹朵奇葩——盆鼓。鍋鼓又稱“足鍋鼓”,因形似鍋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赤壁周邊村落。據史料記載,在古代的商周時期,先民們以擊木、盆、鼓的方式演唱歌曲,成為足盆鼓的雛形。據傳說,在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中,罐和鼓也在孫劉的聯合軍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洗腳鼓作為鹹寧特有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踏青長江,看三國赤壁,夢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妳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敲擊歷史的脈搏——舞動的翅膀
“下班了,休息壹下,拍拍打打。我拍妳,妳拍我,把辛苦拿走就開心了……”在鹹寧民間,這些撲翼舞的歌詞已經流傳了上百年。如今,撲翼舞已被列入湖北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拍手舞是鄂南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之壹。它來源於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巴掌遊戲”,流行於桐城、鹹寧崇陽壹帶。它來源於青年男女在工作和休息時,互相拍打身體的不同部位,以此為樂,並伴有詼諧的戲謔和戲謔,給人以放松和愉悅。
不可多得的藝術奇跡——小提琴演奏
壹個稀有的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術森林裏,散發著異樣的芬芳,這就是鹹寧重陽提琴戲。在中國300多種歌劇中,小提琴歌劇是壹朵奇葩。據說它起源於嶽陽古畫戲,在崇陽經過改造嫁接,直至興盛。古畫戲曲的主要樂器是琵琶,但重陽人進行了改革,制作了小提琴。小提琴曲有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是梁山調和崇陽地方小調的結合,廣泛流傳於鄂東南、湘北、贛北壹帶,形成了壹種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來的芬芳——打桂花
鹹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於唐代,興盛於清代。鹹寧是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交融的地方。古代的月亮崇拜與當地的桂花種植習俗相結合,催生了獨特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的民俗活動中,對嫦娥的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地位,賞月、祭祀嫦娥、拜月、註銷桂花戶口等習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傳統習俗,是鹹安特有的。“打桂花”是鹹安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香花農收獲桂花時的農業活動。因為貼近生活,這種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
從戰場到田野——山鼓
流行於銅山等地的山鼓,是壹種古老的農耕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呈橢圓形似膽,有“擊鼓驅邪,匹夫勇如虎”的傳說。已入選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史料記載,山鼓早在明清、民國時期就已普及並達到頂峰。現在,山鼓迎來了傳承、創新、保護的階段,從田間走上了藝術舞臺。
被黃土擠壓的自然聲音
大約2000年前,鹹寧嘉魚的壹個牧童用腳下的泥土制作了世界上第壹個泥哨,也就是所謂“天籟之音”的前身。武都最初是作為放牛娃來叫牛的,後來經過代代相傳,成為壹種樂器,壹直在長江中下遊流傳。如今,武都除了演奏之外,還受到了文物、藏家和遊客的廣泛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收藏品之壹。
商周瑰寶——重陽銅鼓
1976、崇陽縣白坭鎮出土,是現今出土最早、最重的銅鼓,有報道稱“商代饕餮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組成。是國家壹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楠竹的魅力是紙做的——黃龍漿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通城縣麥市鎮沿襲漢代的作坊,開始生產火紙。黃龍漿紙以毛竹為原料,色澤淡黃,細膩光滑,吸水性強。它不僅具有很高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傑作——桐城鑼
桐城鑼鼓腔源於古畫田面戲,由清同治年間田面受害者王耍兒引入。與地方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鑼鼓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和聲演唱,鑼鼓伴奏”為主要特色。2013年,“桐城大公室”被列為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勞動人民的歌——銅山民歌
銅山民歌又稱樵夫歌,是當地人用獨特的口音和方言代代相傳的民歌。銅山縣地域遼闊,地廣人稀。農忙時,人們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壹派熱鬧的勞動景象。隨著歲月的變遷,逐漸成為壹種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