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壹直是大家最喜歡的中醫療法。對於治療疾病,中醫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從根本上幫助人們解除疾病。很多人用中藥煎藥機。其實妳真的會做中藥嗎?熬中藥也要講究科學方法。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如何炒中藥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教妳怎麽做中藥1。熬藥需要開水。
現代社會,人們將中藥煮沸,打開自來水直接使用,而自來水多為氯氣消毒,會有或多或少的殘留,同時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容易與中藥發生反應,從而影響藥效。
2.先煎後分藥性。
貝類、礦物質、骨頭要先炒。貝類有牡蠣粉、蛤蜊粉等。礦物有石膏粉、龍骨等。骨頭包括龜甲、龜甲等。這種藥要熬十分鐘再加其他藥。有些藥方要求中藥必須煎後再煎。“煎後”是將藥物煎煮十分鐘後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中藥長期煎煮無效,如鉤藤。壹些芳香草藥,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長期煎服會降低藥效。還有壹些藥物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比如馬錢子。炒菜前最好將藥材用溫水浸泡40分鐘,這樣可以讓藥材浸泡的更徹底,也可以炒出更多的有效成分。
3.註意打開和關閉蓋子
有些易揮發的藥材,如果露天熬煮,會隨著水蒸氣將有效成分散發到空氣中,藥效會大打折扣。壹般來說,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的藥物,如薄荷、紫蘇葉、藿香等,煎煮時間不宜過長。再比如壹些滋補藥,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在容器內用小火長時間慢煎,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還應加蓋,防止藥物成分在長時間慢煎過程中隨水蒸氣流失。
壹些輕而笨重的藥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煎藥容器不夠大,容易溢出。另外,壹些難溶性藥材在煎煮時需要經常攪拌,最好不要帶蓋煎煮。
攪拌的時候也是很有講究的。最好朝壹個方向攪拌,使藥材充分溶於其中,熬制的中藥效果更好,每10分鐘左右翻壹次。
4.註意用火盆
有些藥需要長期熬制,有些藥需要短時間煨制。長期用微火煎服指的是滋補藥,短期用大火煎服指的是瀉藥和感冒藥。最好用砂鍋煎藥。砂鍋受熱均勻。藥煮的時候像波浪壹樣翻滾,有沖擊力。然後用筷子不斷攪拌,就像用洗衣機洗衣服壹樣。只有這樣才能把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全部熬出來。高壓鍋煎藥不會有這些沖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物的成分會受到影響。
5.最佳湯劑為180ml。
煎藥時,藥汁的多少很重要。前三次每次煎服約180 ml即可,既要充分保留藥效,又不能形成浪費。普通藥方可以這樣煎。
服藥方法也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徐陵曾指出:“方子雖病,服之不效,而害之。”說明用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上,確實因為用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護理中必須正確實施各種用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用方法大致可分為四種:分次服用:即將每天1劑中藥分成2-3等份服用。如果老人和小孩服藥困難,也可用少量多數或濃縮湯劑。立即服用:服用1劑量湯劑1次,以發揮其強大而迅速的作用。連續給藥:指在短時間內連續大劑量給藥。如何服用。其目的是在短時間內在體內達到更高的藥物濃度。
(2)中成藥壹般采取配、輸、調、輸、餵的方式服用。送服:將藥物放入口中,溫開水送服,引藥煎服。內服:將藥物放入杯中,用溫開水、藥酒等調成混懸液。在服用之前。摻和劑:有的粉末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內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都是用此法給藥。包容:藥丸藥丸含在口中,藥物慢慢溶解,吞咽下去。如六神丸、潤喉丸、救心丸等。餵養: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嬰兒、老人、體弱者或危重者。是指將中成藥溶解成液體,逐壹餵給患者服用的方法。
除了註意煎藥和服藥外,還應註意以下內容:
①用藥溫度:壹般來說,用藥溫度是指中藥湯劑的溫度或送服用酒的溫度。經常有熱的衣服,暖的衣服,冷的衣服。趁熱服:趁熱服下剛煎好的藥水。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水加溫後服用。壹般來說,煎劑是溫服的。涼服:將煎好的湯劑涼後服用。常用於熱證。
②劑量:壹般劑量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3)服藥後應註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重度或毒性藥物,更要嚴密觀察記錄。
④空腹服用中藥易引起胃腸反應,如腹音、排便前腹痛、大便稀等,適用於大便硬或便秘的患者。如果妳有胃病,應該在飯後壹小時服用。
⑤同時使用中西藥的患者,應告知服用中西藥的間隔時間。
⑥對於身體虛弱、年老體衰、胃寒易嘔吐者或兒童,可分兩次服藥(視時間間隔而定)。
⑦註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壹直說“藥食同源”。這是因為“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甜、酸、苦、鹹)的藥性和飲食習慣有相同的內容和區別。同時,有些食物是藥品,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紅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蜂蜜等。
由於飲食習慣和藥性具有相同的味道,如果飲食習慣與藥性相適應,食物可以增強藥物的作用;食物與藥物相反,食物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結論:看完文章,是不是很多平時的煎藥方法都是錯的?中藥的重要功效就這樣白白流失了嗎?現在學這些還不晚。希望大家以後能學會正確的方法。保持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