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九峰山無數次,在九峰禪寺尋找“三賢殿”時會駐足良久。“三賢”分別是龍、徐伯真和徐。而所謂“九峰三賢”當然是實至名歸。
龍秋蠓(?—— 24),西漢末年隱居於龍丘山(今唐溪九峰山),被縣民奉為鄉賢之祖。
徐伯真(414-497),出生於南齊末年,在九峰開了最早的私人講堂,在那裏教了千余名學生。由此可見徐伯真對鄉村文化的巨大影響。
許(671-743)原名褚弼,唐代進士,號東海子。他年輕時在龍丘山的巖洞裏學習。晚年棄官回到龍丘山的石室寫書,並在山下創辦了“安正書屋”,這就是九峰書院的由來。
這幾年工作關系調動頻繁,現在的工作單位就在湯溪鎮神廟旁邊。在其所長謝先生的推薦下,我查閱了《湯溪縣誌》,找到了壹篇《湯溪縣重修名官鄉仙祠》的文章,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金華縣(今紹興)學生沈林之,其中有《湯溪五賢》。到了唐代,許先生因其平和而受到崇拜;宋代拜楊先生、李;明代朱先生勝,先生勝。自漢代至今已有壹千多年,在廟裏吃飯的只有五個人,可謂獨來獨往。"
?關於文中記載的“唐熙五聖”,龍秋昌和許是“九峰三聖”中的兩位。楊玉立、朱升和胡森是誰?
楊玉麗(1213—1256)出生於當時的湯溪縣湖田鄉白馬探。師從朱,人稱船山先生。這時候,何吉和王白向他征求意見。王白說:“正是在船山,我第壹次知道了埃羅的起源。”還有人說:“河王之學,有深源之力。”由此可見,楊和李的儒家思想都是博大精深的。
生卒年不詳的朱升,生於棠溪村(即古時候隸屬棠溪縣),永樂舉人,為官清廉,清靜敏感,卒於任上。
胡森(1493-1564),本名秀夫,本名九峰,字太姥山,明鄭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任期間,愛民節約,清正廉明。後來,由於不同意權力,他辭去了他的職位,回到家鄉,為桑子的利益。晚年隱居九峰山,死後葬於九峰山下,著有《九峰集》。
是的,如果妳能穿越時空的隧道,那麽能有幸遇到這麽多優秀的鄉村聖賢就足夠了。然而,我們也因此產生了懷疑:
第壹,為什麽不是《唐熙六賢》,而是從《九峰三賢》中略去徐伯真?
我還從相關資料中發現,沈林之以編纂地方誌聞名。曾參與編纂《傅錦華誌》、《山陰縣誌》等地方誌。應該說他的研究是相當嚴謹的,不會出現這種錯誤。
第二,沈林之稱徐伯韜為“國賢”還不夠嗎?
所以我查了漢語詞典。什麽是“鄉村賢者”?解釋是:“村裏品德高尚的人。”然後進入“百度搜索”,屏幕上顯示兩個項目:
第壹,壹個定義為德才兼備的人,受到老鄉的尊重。
其次,“鄉賢”壹詞始於東漢時期,是國家在有所作為的官員去世後表彰的壹種榮譽稱號,或者是威望很高、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社會賢人。是對享受這個稱號的人的人生價值的肯定。至明清時期,各縣均有鄉賢祠,供奉歷代鄉賢人物。於是就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官方祭奠和祭奠儀式。
可見,徐伯真的“國賢”榮譽稱號應該是實至名歸。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九峰三賢”為什麽起於龍丘。那是因為“國賢”壹詞始於東漢,而龍秋長正好死於西漢與東漢之交。但是,唐熙作為壹個古老的國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作為九峰聖人,歷史上永遠不會缺少。所以東漢以前的九峰聖賢史籍很少。當然,現在無法考證。還有,湯溪縣重修了名鄉的賢祠,難怪要請有名望的人來“緬懷”。
所以,這樣看來,聖人徐伯真可能是壹個地理歸屬的問題。試想,如果把龍秋昌、徐伯真、徐安貞歸為“九峰三賢”沒有異議,那麽南齊最後壹人徐伯真在明朝成化七年(1471)分析金華府金華縣、蘭溪縣,衢州府龍遊縣,滁州府遂昌縣,如果我的推斷是合理的,那麽金與屈關於“九峰三賢”的爭論,就可以按照沈林之的說法來劃上句號了:龍丘昌、許是棠溪鄉賢,許伯楨是龍遊鄉賢。
當然,就算沈林之寫這個故事是為了解決鄰縣之間的壹個大懸案,到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據說已經有“唐熙五賢”了,後繼者又是誰呢?因此,在胡森之後,我不妨逐壹篩選它們。我並非孤陋寡聞,所以欣然想在沈林之日記裏再加兩個人,合稱“唐熙七賢”:清代,我拜胡瑋煒先生;民國時,吉初拜洪先生。
胡偉(1712—1796)出生於楊埠鎮錢虎村。他壹生清靜敦厚,坦誠率真,他的人生是建立在“孝與愛”之上的。作為壹個清官,他深受人民的愛戴。辭官歸鄉,閉門謝客,言傳身教,勉勵後人。曾參與編纂湯溪縣誌,著有《讀書史》、《治家》等。
洪楚吉出生於1905,楊埠鎮紅陽宏村人。畢業於日本東京政法大學,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是同學。留學歸來後,1941創辦湯溪中學,並擔任首任校長。他曾將二哥洪為抗日戰爭犧牲的全部撫恤金投入湯溪中學建設。因此,洪初濟先生為近代棠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補完之後,結果,此時面對巍峨的九峰山和潺潺的小溪,我又陷入了沈思:那麽,洪初記之後,湯溪的聖賢都認識誰呢?但我堅信,湯溪雖小,卻是壹個古國的遺跡,我們先賢的風采歷久彌新。所以,當我再次翻開沈林之寫的這篇記錄時,我在文中看到了這種感覺:“在殿中,似乎是壹位名臣。如果人民被人民趕著走,妳覺得激動嗎?”如果妳是壹個農村聖人,如果妳是壹個落後於妳的人,妳會沒有希望的崛起嗎?"
那麽,塘西人,顧的後代,下壹任或下壹任國賢,誰能“帶著希望崛起”?
-我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