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分析近三年的新課標,感覺近幾年的全國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更傾向於故事(或情節材料)。在審題時,首先關鍵是考察學生是否能準確理解材料的意思,其次是考察學生的提煉和表達能力。提供的材料和我們平時講的“藝林”的故事差不多(比如陳驍2015舉報老陳,2014切鉆石,2014遊客租房)。與之前的話題作文相比,這些故事的特點是開放性大,思考角度廣(任務驅動作文是後來出現的,以避免開放性太大)。考試中最難的,無疑是在這樣壹個可以多種理解的材料中,找到壹個“充分理解材料”、“不脫離材料本身”的思路,也就是所謂的“最佳思路”。我在這裏說明壹下,對壹個材料的理解沒有本質區別。我對“最佳創意”的定義,並不是指最特別、最新穎、最深刻、最吸引人的“最佳”,而是指人們壹眼就能知道是從材料中提取出來的、沒有偏見的創意。只有先做好這壹點,才能進壹步達到新穎深刻的寫作目的。高考,思路首先要正確,然後才能準確契合,然後才能精彩。我們這次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想法正確。
細看近幾年新課標的作文卷,可以發現“材料本身可以理解為壹個小故事”,本質上材料作文的閱讀和小說的閱讀是壹致的。都是對文章或段落進行提煉後的解讀,然後進壹步表達個人觀點。然後,在閱讀技巧上應該有很大的相似性。所謂“壹法通用”,素材構成也可以理解為文章的濃縮片段或全文的濃縮。只要掌握了閱讀小說的方法,* * *的閱讀方法或許能有效解決“準確理解材料內容”的問題,輕松找到“最佳構思”。之後,我會試著談談如何通過詩歌鑒賞來突破哲學素材構圖的最佳思路,或者通過閱讀現代文學來尋求時評素材的構圖。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的粗淺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指教。
什麽是“譯林風格”素材構成;
壹、從2013開始,國卷考試模式基本確定,開始普及。通過對2013至2015的試卷進行整合分析,從作文的變化可以看出,基本確立了“新材料作文”的考試模式。
所謂“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壹篇閱讀材料、壹首詩或壹幅圖,並對其進行必要的提示,但不提供明確的寫作主題的開放式寫作方法。要求考生對閱讀材料或圖片做壹些分析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路、角度和文體、標題來寫了。
在話題作文的開放性上更進了壹步。不提供參考主題,而是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煉觀點。作文的主題要求圍繞候選人精煉的觀點進行敘述。我整理了2013到2015全國各地的作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故事型(寓言型)閱讀材料(2012新課標壹,船夫填洞救人,2013新課標壹,割刀砍鉆石,2014湖北卷《大樹》,2015新課標壹,《陳驍報老陳》,206544。全國卷大綱版“老王住院了”,2014?重慶卷《遊客租房》、遼寧卷2013《沙與珍珠》、廣東卷2013《富人幫窮人》)
(2)哲理詩、詩詞、歌曲、格言警句、感悟讀物(如福建卷2015《路》、廣東卷2015《遠與近》、江蘇卷2015《智慧》、四川卷2014《人,站起來》
③數據型閱讀材料的實驗考察與實踐(如安徽2015《蝴蝶的翅膀》、湖北2015《積累與溢出》、四川2015《誠實與聰明》、江西2014《探索》。新課標全國卷ⅱ《同學關系調查》,)
(4)新聞與評論閱讀材料(2014?新課標全國卷壹《過獨木橋的山羊》,新課標二《禁止遊人餵動物》,2014湖南“最美鄉鎮幹部”和2013?山東卷“咬文嚼字”)(這份材料的解讀與①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⑤漫畫、圖標讀物近年來很少考查;⑥綜合材料構成,即“多種材料相似,相關材料綜合”,解決方案與其他類型基本相同。
四川吳英林:比如寓言、生活傳說、新聞故事...
安徽程軍:這個是按照材料的呈現形式來分類的。
吳英林,四川哦,這是我想的。分析高考提供的材料後,壹般可以按照情節來劃分。然後,是哪種類型並不是很重要,只要有情節,我們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分類方法太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都不壹樣。按劇情劃分可能只是其中之壹。
二、新課標卷的作文材料,個人感覺作者挺青睞“藝林體”的材料。
所謂“意式森林風情”,俗稱“心靈雞湯小故事”。它的特點是短小但有趣的故事。簡單曲折的故事往往包含壹些見解,能使人讀後有所感悟,對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最先引起我註意的是2012的“順手補洞,船夫舉手救船長孩子壹命”的故事,2014的“梯子不用橫放”的故事,“切割工要處理好切割鉆石的風險”的故事,2014的重慶“老王住院”的故事。2015新課標壹中的“陳驍舉報老陳”等故事,其實在《讀者》、《譯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中也有類似的故事,影響深遠,令人印象深刻。
從全國範圍來看,這種基於故事的提問方式似乎越來越受到出版商的青睞。這種素材其實就是壹個濃縮的故事。如果用小說來解讀“譯林式”的物質構成,會有效果嗎?我們先來看看小說是如何處理劇情的。
解讀材料構成可借鑒的小說閱讀基本閱讀方法;
小說情節賞析的基本解讀方法(非小說賞析方法):我整理了三種:
1.理清線索,把握脈絡。
2.知人論世,看透人品。
3.見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第壹種方式主要是用來解讀這類素材構成:壹般來說,如果能成為故事,那麽故事當然能梳理出事件的基本“開頭——發展——高潮——結尾——(尾聲)”的脈絡,故事情節從前到後往往有某種內在聯系,而這種內在聯系就是貫穿故事的線索。高考材料的構成以篇幅和考試需要為限,情節沖突不要太曲折,也不要太多變。壹般要在這四個環節中尋找壹個地方來突出故事的主旨。
那麽,壹篇短小精悍的材料,重點只能放在“高潮”部分,其次才是“結尾”部分。在小說鑒賞中,我們掌握了某些基本矛盾沖突形成的情節發展線索,我們就掌握了構成壹部作品的基本線索。
在壹篇短小的高考作文閱讀材料中,如果能抓住情節的主要線索,梳理出材料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對整個材料有壹個總攬,達到“充分理解材料”、“選擇角度”、“不脫離材料本身”的目的,那麽就能自然地分析出命題人的意圖。命題人的意圖往往是壹篇作文閱讀材料的最佳構思。
試以2015新課標I的高考題目為例:新課標全國第壹冊:女兒報爸爸(材料作文)
由於父親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總是接電話,家人多次勸其不要改變,女大學生陳驍為了生命安全,被迫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父親。經調查,警方依法對老陳進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在官方微博發布了這篇報道。這件事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好評,也引發了壹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更大範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妳怎麽看待以上這些事情?請給陳驍、老陳或其他相關人士寫壹封信,表明妳的態度,解釋妳的觀點。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和意義,選擇好角度,確定思路,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用“明華”作為寫信人,不透露個人信息。
在給學生寫這個材料的時候,學生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些是片面的想法。以下是壹些有代表性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1.開車時打電話是違法的,更不用說在高速公路上打電話了,這就像陳驍壹樣。
2.陳驍報告的目的是什麽?在舉報對象是親生父親的情況下依然執意舉報。
3.生命安全重於泰山
4.為什麽舉報妳父親會引發質疑,而不舉報別人?
5.除了舉報,就沒有更溫和的勸退方式了嗎?陳怡的家人不會積極想其他辦法嗎?
從學生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想法來看,有些方向其實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只是高考作文終究是高考作文。讓我們稍微分析壹下這個材料,然後找出如何從這個想法開始:
抓住了“高潮”這個關鍵點之後,我們就可以做壹些深入的分析來確立他的“最佳創意”:
例如,如何定義陳驍的行為?-從生命安全和尊重法律法規出發。
妳認為陳驍的做法正確嗎?為什麽?——情感和法律之間有對錯之分嗎?
妳認為對陳驍來說還有其他方法嗎?——是否有必要訴諸法律懲罰父母反復勸說不改。
幾乎任何壹個小的敘事材料,我們都可以做這樣壹個簡單的梳理。經過這麽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探討壹下,這個材料最容易破的口,可以通過演繹“親生女兒報父”的行為性質來分析。
只要找到這個突破口,再引申出“老陳”、“警察”、“陳驍”的沖突,“情與法”的主題就基本確定了,寫題外話自然不容易。
應該說,壹般來說,壹個素材雖然是開放的,但不同的想法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區分。但故事畢竟是故事,尤其是小故事,也是高考作文,往往會借助壹個集中的點來表現命題人的傾向。畢竟“意圖準確”是高考作文評分的前提。命題者必須考慮到讀者解讀的多樣性,所以命題中往往隱藏著壹個切入點,讓考生有壹定的思考方向,進而把握材料的意圖。2013高考作文也是這種形式的小故事:
(2013)閱讀以下材料,根據要求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壹個商人發現並買了壹顆像蛋黃壹樣大的水晶鉆石。他請專家來檢驗,專家稱贊了壹番,但對鉆石上的裂紋表示遺憾,並說:“如果沿著裂紋把它切成兩截,就會增加鉆石的價值;只是壹旦失敗,損失會很大。”這顆鉆石怎麽切?這位商人咨詢了許多切割工,但他們不願意開始工作,說這太危險了。
後來,壹位技藝高超的老雕刻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壹個仔細的切割計劃,然後指導年輕的學徒操作。當著商人的面,學徒立刻把鉆石切成了兩塊。商人拿起兩顆鉆石,非常動情。老割刀說:“妳需要經驗、技巧和勇氣。不去想有價值的東西,手就不會發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概念,明確文體,擬好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和意義,不要抄襲,也不要照搬。
江蘇郭:壹是抓住高潮的關鍵點,多角度深入分析,通過對比尋求最佳突破口。
廣東黃川:簡單分析壹下,我們不難知道,故事的高潮在於“師傅設計了精心的切割方案,然後指示年輕的徒弟開始操作,徒弟將鉆石壹下子切成了兩截”。根據教學方法,我們可以梳理出幾個關鍵思路:
這是典型的故事型素材。只要我們通過看小說來分析比較,就很容易看出壹個故事的重點和內容分析。高考題的故事往往簡潔,情節曲折不會特別戲劇化。只要找到相應的重點,那麽就可以分析出相應的側重點。
廣東周曉燕:對於近乎低人壹等的學生,可能要先教會他們如何解讀小說。
安徽程軍:其實還是多問為什麽好,慢慢總結,找出最靠譜的。
安徽程軍:就點提問,發散的廣度和深度,與材料的契合度。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寫作。
荷蘭北部不為人知的古鎮德拉格滕(Delage Teng)因“沒有紅綠燈”而舉世矚目。在這裏,人們早已習慣用眼神和手勢直接與其他路人交流,達成默契。不認識的司機會在路口互相避讓。“汽車讓自行車,自行車讓行人”是默認規則。表面上看起來交通有些“混亂”,但實際上卻在有條不紊地運行。在市中心,每天有兩萬多輛車,行人和自行車川流不息,但從未發生過重大交通事故,被視為“奇跡”。
這份材料針對的是壹個“交通奇跡”,材料的重點是“路面車流不斷,但從未發生過重大交通事故”。關於壹個現象的故事、敘事新聞,或者素材,都需要我們從某個點出發,然後去探究內在的本質原因。由此,我們可以進壹步分析,只要這個現象是什麽,我們就可以圍繞它來分析:
如“(1)這個奇跡的原因是什麽?我們可以知道,它來源於人們的“禮讓”、“遵守和規則”、“人際理解”和“有意溝通”
“②這個奇跡有什麽值得思考的?——思考人們的行為”
“③這種奇跡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現嗎?——《中國過馬路現象探究》。
奇跡的原因找到了——可以延伸到社會道德、文明、素養等更高的領域。
安徽程軍:關鍵詞提問法。
廣東黃傳福:經過這個分析,前兩篇作文《學會謙恭》,內容寫得非常好,抓住了壹個重點。但在對觀點的把握上,他們主要講的是“學會謙恭”。對於材料的解讀,分析中選取的點有點小。畢竟這只是整個材料前半部分的重點。
第二篇《用心創造生活》來源於材料的高潮,從“奇跡”的出現開始講“禮讓”和“溝通”。這樣文章主題壹目了然,讓人壹眼就能看出思路的準確性。供您參考:
接下來是兩篇作文的寫作。如果有興趣,請從立意的角度來評判他們。
學會禮讓
荷蘭壹個不知名的古鎮騰鎮沒有紅綠燈。人們用眼神和手勢交流,達成默契。不認識的司機會在路口讓路。“汽車給自行車讓路,自行車給行人讓路”已經成為人們默認的規則,他們的禮讓創造了交通奇跡。
荷蘭古鎮德拉格滕“沒有紅綠燈”的現象,讓我想起了中國很多地方“無視紅綠燈”的現象。
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紅綠燈和電子警察遍布路口和主幹道,可謂設施齊全。但是高速奔馳的車經常亂闖紅燈。如果兩輛車在狹窄的巷子裏相遇,“對視”的情況並不少見。妳不讓我,我不讓妳,有時候甚至還加上罵人的話和拳頭。最諷刺的是,在我國,“人讓自行車,自行車讓汽車”成了人們的“默認規則”。
“請自覺排隊”“請不要喧嘩”...這些僅用簡體中文標註的警示牌,在中國的主要目的地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經常見到。當大量來自中國的遊客在世界各地旅遊時,“中國人”已經成為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不懂禮讓的行為是有害的,讓我們羞於被稱為“文明古國”。
「不懂禮讓」現象的根源是什麽?文明人懂得禮讓,禮讓的本質是對人的體貼和尊重。不懂禮讓的本質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為對方著想,不懂體諒和尊重對方。很多人滿腦子都是“孔方哥”,早就忘記了古人“人有禮貌則安,無禮則危”的“遺訓”。在十字路口,踩下油門,高速奔跑,是為了爭取時間去追求妳的金錢、名譽、地位;在追求功利的道路上,“狹路相逢”必然是壹場戰鬥...
可見,“不禮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文明素養,缺乏對人的理解和尊重,過分追求名利。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讓中國人認識到文明禮讓的重要性,並大力培養他們的文明素養,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禮儀之邦才能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戰國時期,藺相如壹次次放棄廉頗,最終放棄“媾和”,成為千古美談。古人說:“愛別人的人,永遠愛別人;尊重他人,人們會永遠尊重他們。可見禮讓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禮貌是人際交往的緩沖區,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沖突;禮貌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以減少摩擦,化解緊張關系。
學會禮讓只是我們每個人的壹點點努力,對自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但沒有壞處。為什麽不做呢?輕松的人際關系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和平文明的環境需要每個人都學會禮貌。只要每個人都學會禮貌,祖國可以成為壹個美麗的古藤小鎮。
創造“心”生活
現代都市人越來越累,因為,累,累,只能不停的往前走。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任何人都只是同壹平面上不同的直線,可能會有交集,但很難溝通;可能會有默許,但很難有默契;可能會留下痕跡,但很難創造奇跡。人們按照既定的規則做自己的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冷漠。如果人只是讓自己走出內心,按照自己擁有的去做事,那麽社會就會越來越冷漠,人際關系也會越來越冷漠。“心”的生活應該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在德拉日的騰小鎮,人們可以在沒有紅綠燈的情況下走自己的路,這是壹個奇跡。
奇跡的背後,讓人驚嘆的是,在沒有信號燈指示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眼神和動作相互交流,進而相互理解,相互禮讓。另壹方面,擁有令人羨慕的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卻呈現出令人尷尬的“中國式過馬路”。原因是中國道路上的紅綠燈能讓人遵守現有的規則,卻不能讓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信任對方。因為,沒有心的身體可以行動,卻無法讓心靠近。
最近,爸爸,妳要去哪裏?當他們讓人們微笑時,林誌穎和他的兒子被他們天生的理解和信任所感動。田亮和他的父親感到無助的原因是他們的父親沒有和他的女兒住在壹起,無法得到內心的交流。我們不能發自內心地理解對方,但我們可以交換看法。自然,我們不能在速度上達成壹致。我們是至親,何況社會上所有的人。
壹個看似奇跡的交通現象,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柔和禮讓,但遠不止於此。在這種溫柔和禮讓的背後,令人深思的是為什麽人與人之間能夠如此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交通現象只是社會的壹個方面,但遠不止於此。目前在中國,讓我們眼花繚亂的遠不止“中國式過馬路”。“小悅悅”的血還在,“紅十字會”的陰霾還籠罩著我們。“人死不救”的常識依然存在。如果人們缺乏信任和理解,即使社會看似和平,這些罪惡也不會消除。沒有信任和理解,中國式的“後悔”不僅僅是交通混亂。
國家無禮則不安,人民不信則不立。這裏的“信任”不應該僅限於誠實,而應該用妳誠實的心去理解。德拉格的騰鎮奇跡也許不具有代表性,但它從未讓人忘記人與人之間的秩序與和平。因為理解和信任才是和諧的真諦。
對材料的解讀其實和我們說的很像,可以用同樣的解讀方法。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用這種簡單的解讀方法,嘗試開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有壹個正確的方向繼續下去,進而探索更深層次的思路。
不妨留下壹篇最近訓練過的材料作文,可以供大家思考如何尋求正確的思路:
閱讀以下材料,根據要求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二戰期間,德國壹支炮兵部隊異常勇猛,讓法軍連連受挫,但法軍卻找不到這支部隊的蹤跡。有壹次,壹個法國軍隊的間諜在壹個小鎮上活動,他碰巧發現了壹件小事。壹個女孩經常去郵局取信。這個女孩不尋常的行為引起了間諜的註意。經過仔細調查,女孩的未婚夫就在那個炮兵部隊。間諜以集郵的名義把信封上的郵票改了,法軍從郵戳上找到了軍隊的位置,於是軍隊被消滅了。
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受到空襲的威脅。當警報響起時,倫敦所有的燈都將立即熄滅。據說壹個家庭不關燈,甚至不吹滅蠟燭,這微小的光也是致命的。敵機能在幾千米外的黑暗中看到壹點點亮光,blockbuster會在瞬間從天而降,給倫敦城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