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孔子的道德名言及其翻譯

孔子的道德名言及其翻譯

孔子的道德名言及其翻譯

對事物敏感,對言辭謹慎。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子曰:‘君子不食足,不安生。他對事物很敏感,說話也很謹慎。《論語·立人》:“君子欲言慢而行快”。壹樣的意思。意思是勤奮敏捷,但說話謹慎。朱註:“凡是對事物敏感的人都不願意這樣做。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論語註》)解釋說:“事難做,故敏之;話容易說出口,所以要小心。”(《齋藤優子風俗學》卷二十二)此外,《荀子·子道》、《漢書·藝文誌》、《說苑雜言》中也有記載,認為孔子魯茲“慎言不言”。

不時地學習和復習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王肅註:“背課學習是壹種樂趣,因為學習中沒有浪費。”王把“學”和“學”理解為壹個意思,似乎專指讀書。但孔子教人學習“六藝”,包括禮儀、音樂、射術、禦術、書法、數學,“背誦”只是“壹端”(見劉保南《論語》)。黃侃書說:“學的時候有三次。”壹是指年齡,二是指季節,三是指早晚。摯友蔣認為“學即知新,學即審舊”(《十三經概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茫”,迷茫。鄭玄註:無知,無知。“危險”有兩層意思:壹是危險,懷疑無法確定。壹個是精疲力盡,精神疲憊沒有收入。當前壹種解決方案。這句話可以和“溫故而知新”這壹章結合起來。密友楊樹達註:“那些回顧過去卻學不到新東西的人,學而不思,想知道新東西而不回顧過去的人,思而不學。”孔子提倡學與思並重,這對孔子的弟弟——兒子影響深遠。比如夏紫說他有學問有思想,中庸說他有學問有思想,他們都認為學習和思考不可偏廢。

不相信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子曰:‘人不信,不知所能也。”鄭玄註:“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說出來不可行。”。孔安國註:“不相信自己說的話,就什麽都沒有了。”。朱說:“如果壹個人的面容不是真實真誠的,那麽他所說的壹切都是假的。”(《齋藤優子流派》卷二十四)蔣摯友,把信區分為兩層意思:“妳說的壹定是真的;說出來的話,壹定能練出來。”(釋文)孔子和後來的儒家都非常重視信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衛靈公》)是孔子的處世原則。

說話要慢,行動要快。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立人》:“孔子說,‘君子動口而不動手’”。保先註:“蠢,鈍。想聊到很晚,就會想生病。”朱引用謝的話說:“說話容易,所以我要平淡;練起來很難,所以想敏感壹點。”《論語》中有很多同義句,如“慎終必悔”(政治)、“古人不能言,不可恥於鞠躬”(立人)、“君子恥於言而行之”(賢文),都可以體現孔子壹貫的慎言思想。參見“敏感謹慎”。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的名言。語出《論語·立人》:“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壹個人說什麽,看他做什麽

孔子的名言。公冶長《論語》:“日夜屠戮。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雕也。給予的懲罰是什麽?“孔子說,‘我初施於人,我聽其言,信其行。’孔子在《說苑·尊賢》中說:“夫能博采眾長,觀其言行...所以先觀其言,摑其行。”《戴李記·吾弟德》:“子曰:‘欲以言服人,欲以惡正人。”“也就是這壹章。

敏感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的名言。《論語·公冶長》:“子貢問,‘孔子何以稱之為文學作品?’子曰:‘妳好學好學,不恥下問,所以可以用說來寫。’“孔文子,神秘博士。”文”是他的死穴。朱註:“凡人多學敏感,但難學。身居高位者,恥於發問。”所以人們很難用‘勤政好問’來涵蓋殯葬法。”(《論語註》)又說:“古人頌文甚廣”,“孔子和文子堅定不好,博采眾長也好”(《齋藤優子語》卷二十九)。

溫柔,然後是紳士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永業》:“子曰:‘質勝於文,文勝於史,文質彬彬,而後君子’。”根據詞義、文字和文采;品質,簡約;彬彬,混相。南宋朱註《論語》:“士多應補之失,至於德,始料不及。”清代劉保南《論語·正義》:“禮有質,文也。質,此也。沒有沒有基礎的儀式,沒有文字,可以做到。”孔子所說的“文”指的是禮的外在表現;“質”是指內心的仁。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格,並能以禮貌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即禮與仁的關系。這壹條體現了孔子極力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另壹個體現了他壹貫的中庸之道:即不主張重文輕偏,也不主張重質輕偏;做到不偏不倚,兩全其美,並不容易,但做得太過了。“子曰:‘殷周之文,夏宇之質,最好也。夏宇的文本在質量上是無與倫比的;殷周之質,無以言表;說文字質量好有多容易?”(《禮記》)

與某人保持很遠的距離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永業》:“樊遲問知,孔子曰‘為民服務,遠離鬼神,可謂知’”。朱註:“獻身於適合於人類的事,不為鬼神的不可知所惑,亦能知之。”(《論語註》)清代劉保南把這句話解釋為:“是以禮敬鬼神之意”(《論語正義》)。《禮記》:“子曰:‘夏道尊命,鬼神離,親忠;殷人敬神,領民事神,先鬼後禮;周代人尊禮而施,鬼敬神而遠之,親近而忠。”結合上面孔子告訴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持有與夏商不同的鬼神觀,並教導向周道學習。在承認鬼神存在的前提下,孔子還提出,我們既不能輕視鬼神,也不能接近鬼神,這與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強調人先於鬼神是不同的(《論語》先進:“陸機問鬼神,孔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的態度。

我想站起來站起來,我想接觸到人。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永業》孔子答子貢問任:“仁者欲立而立,欲達而人,可舉近喻。可以說仁的壹面已經有了。”朱註《論語》:“思己及人者,仁者之心也。從這壹點來看,妳可以看到自然的流動,沒有閑暇。”清代阮元《課室集》:“不厭其煩,各有所成;孜孜不倦地教人,使人成才。站著,比如‘三十而立’;伸手可及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這句話還是說,妳要站起來,也要讓別人站起來,妳要壹切都起作用,也要讓別人起作用。因此,它體現了孔子所提倡的“吸道”,即“仁”的實踐途徑和方法。它是“吸”的高標準,做別人想做的事,即積極意義上的實踐“仁”,而低標準是推別人所恨而不加惡,即消極意義上的實踐“仁”(見《顏元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己推己及人,以己知人,也就是承認他人的價值,關心他人的生存。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的名言。《論語》言:“子曰:‘言不盡行,信而古之,竊我老彭也’。”《漢書·儒林外史》傳:孔子“習古今文”,敘書,謂曰,論詩,殷魯春秋,改易經,“皆因近聖事,以立前王之教。所以說‘言而無行,信而古’”。朱註《論語》:“孔子刪詩、書、禮、樂、頌《周易》、修《春秋》,都是先王傳下來的,卻從來不做事。”其句意為傳舊章而不造,既順從又喜愛古文化。“無為而治”和“珍愛過去”是孔子壹生教學和學術研究生涯的總結,也反映了他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和對古代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做”,朱認為孔子“做的比他做的多”(同上)。然後學者認為孔子其實是寫了又寫。

他為人正直,行走無令。

孔子的名言。語出《論語·魯茲》:“子曰:其身正,無令而行,雖不遵令。”儒家壹直認為,對於上級來說,“鞠躬率正,符合人民信任。”“這是不對的,人們不相信。”(《漢書·公孫弘傳》)是舊主立法,先為自檢之器,故制於世。”(《淮南子註疏》)

看到小利,就不會成就大事。

孔子的名言。語出《論語·魯茲》:“乃居之父,問政乎。子曰: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看到小利就是大事。”朱《筆記》:“若以利見小,則得之小,失之大。”他還引用程子的話說,孔子知道他的兄弟兒子“夏天的疾病經常在斜坡附近,所以他“告訴了他自己”(同上)《論語·正義》引用荀子的話說:“利,即必利國利民。政治家見利大,必行於宜興,不見小耳。”《四代戴》:“見小利而礙政,好也。"

壹個不在某個辦公室的人不討論如何管理它的事務;如果這不是妳的工作,妳不用擔心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政’。”《賢文》也有此語。其宗旨是“盡忠職守”(劉保南《論語正義》)。也是儒家壹貫的態度。曾子說:“君子不可思其位。”(《論語·賢文》)後來孟子說“劣根性高,罪也”;《中庸》還包括“君子行其位,不逾其位”和“上位之下;下壹個位置,“不幫忙”和這篇文章差不多。

壹個不去想遙遠的事情的人會被近在咫尺的麻煩所困擾——如果沒有壹些遠見/深謀遠慮,壹個人很快就會陷入麻煩;不準備意味著麻煩;無法超越發酵潛在的麻煩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無長遠之憂者,必有近憂。”《論語正義》解釋說:“不遠憂,則憂來,故謂近憂。”《荀子論綱》說:“先思事,先慮患。先把事情處理好,然後才能成功。先憂苦,就有準備,有準備就不生。後事之憂者,謂之困,困則不可擋。”但人要有遠見,歷法是儒家所看重的。

躬自厚,卻輕責他人。

孔子的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鞠躬自當,輕責他人遠不怨。”這是把“仁”應用到人身上。西漢董仲舒做了壹出戲:“以仁治民,以義治我,屈身於外而輕忽責任,此亦謂之。”(春秋仁義法)《魯春秋》也說:“故君子責人以仁,責己以義。責人之仁易,得人之心易。自怨義難,飾之難也。”朱指出:“如果妳責怪自己,妳將受益於妳的健康。”:如果妳怪別人瘦,妳也很容易跟著瘦,所以人家也沒什麽好抱怨的。”(《論語註》)

君子謀己,小人謀人。

孔子的名言。《論語》中有四種觀點,目的相同但文字略有不同。《學而時習之》載:“孔子曰:‘不患他人,不自知,患之,不自知他人。’“我不用擔心別人不認識我,而是我不認識人。《立人》寫道:“勿憂知己,而求知。”我應該擔心我必須知道的事情。《賢文》寫道:“不患人之無知,不患人之無知。”《衛靈公》也寫道:“君子病無能,病人不明。”朱註:孔子“多次說過此話,其丁寧之意也可見壹斑。”(《論語》註)王夫之註:“能勝我名而不能勝我誌,能陷我於形勢而不能陷我於天人清白,則不苦。”(《四書·訓令》)

不以言引人,不以言廢人。

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引人,不以言廢人。”保先註:“有言則不必有德,故不能以言引人。”王肅註:“無德不能廢良言。”意思是不要因為壹個人說的話而推薦他,也不要因為他的缺點而輕視他說的話。孔子穩重全面的養人之術,聽言之術,為後人所看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名言。《論語》顏淵曰:“仲宮問仁,子曰:出門見大客,使民如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州內無怨,家內無怨。”孔子說他是仁者。《衛靈公》:“子貢問:誰能壹言而行終身?孔子說:是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說了,演孔子經常用“吸放”的“仁”。朱註:“寬以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說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加我,我也要加別人。"(《公冶長》)之後,儒家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行“仁政”。

在小事上缺乏忍讓會破壞整體

孔子的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妙言亂,小患亂。”朱註《論語》:“以小不忍,如女之仁,男之勇。”他還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愛;如果妳很勇敢,妳不能忍受憤怒,但妳可以制定偉大的計劃。”(《齋藤優子語》卷四十五)摯友楊樹達,不忍有三義:“不忍生氣”;“恩不可忍,義不可伐恩”;“舍不得錢”(《論語》)。

人可以有野心,但不能有野心。

孔子的名言。《論語·衛靈公》:“孔子說,‘人能傳道,非道也。’“意思是說人可以把道做壹個大的輪廓,但不能用道來勾勒成人。王肅註:“才大才者隨大道,才小者隨小道,故不能慷慨。”朱註:“人外無道,道外無壹人。然而人心有覺,而道無為;因此,老人可以以他的方式偉大,但方式不能以他的個人偉大。”(《論語註》)董仲舒在《天人對策》中也引用了這句話,說治亂廢榮全靠自己。今天,楊伯鈞認為這與意願不相容。

對老師盡職盡責

孔子的名言。《論語·衛靈公》:“子曰:‘盡老師之責。’“為仁”有兩種解決方法:壹是面向仁;壹個是肩負實現仁的重任。朱註:“仁者,以仁為己任。老師雖然無話可說,但他會按他說的去做。蓋仁者,人有其道,行其事也。若無爭,何以有之?”“老師”這個詞壹般解釋為“老師”。摯友錢慕勛,人稱“所有人”。

承認妳知道妳知道的,承認妳不知道妳不知道的

孔子的名言。語《論語·為政》:“子曰:‘由!妳對教女人了解多少?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也。【知之亦知之】謂“知之者也”,具有智慧。朱註:“勇武,有比他所知更強之人,故夫告我。”(《論語》註)《荀子·子道》中的記載可以作為佐證:魯茲被說服見孔子,孔子說:“今女衣色全,天下不願意諫女。”他又說:“因此,君子知其所知,而不知其所不知,所以要說就說。”如果妳能做到,妳不能說妳不能,妳也能做到。"在《儒教之效》中也有雲:"知之則知之,不知則內不誣告,外不欺己。所以尊賢畏法才是儒雅。"

壹個普通人應該有壹個堅定不移的目標

孔子的名言。《論語·子涵》曰:“子曰‘三軍欲奪帥位,匹夫不可奪誌’。”"孔安國註:"三軍雖眾,心異,其將可奪;丈夫雖小,卻堅守自己的意誌,不能奪走。”朱引用侯石的話說:“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誌在己。所以,帥是可以帶走的,野心是帶不走的。如果能拿走,光有野心是不夠的。”(《論語》註)《李欣怡易》篇也說:“子曰:‘有言者,生不可得誌,死不可得名。’"

道聽途說,棄德。

孔子的名言。《論語·陽貨》:“子曰:‘道聽途說,棄德而行。’《黃侃書》:“背題知識不足以為人師。老師要溫故而知新,長期努力學習,才能傳奇性。如果妳聽了路的話,路就是壹個傳說,會很荒誕。故為賢者所棄。也棄其德。"摯友錢穆曰:"易聞,易談。妳進了孩子的耳朵,是從嘴裏出來的,不是給自己的。它的美德永遠不會實現。”(《論語新解》《荀子綱》):“君子疑而不言。他不問,就什麽都不會說。路越走越長。“類似孔子反對道聽途說。

遵循不同方式/原則的人不會互相商量;堅持不同原則的人不會壹起商議

孔子的名言。衛靈公《論語》:“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列傳》引用了這句話:“道不同不求同,亦隨己願。”《老莊列傳》說:“天下學老子者,缺儒家,儒家亦缺老子。如果道不同,不相為謀。是真的嗎?”關於錢穆的解讀,有兩種學說。壹個是“君子也有不同的主張和作為,但若同於道,則可以同心。”而反派、盜賊之人,有善惡之分,彼此難尋。“壹是”道指的是藝術,如射和禦,各有細和重,並沒有共同的目標是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