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正面管教的概念是什麽?

正面管教的概念是什麽?

1,實證學科的建立及其理論來源

積極管教是英文積極管教的翻譯,在臺灣省翻譯成積極育兒。可以理解為對孩子的正面引導,講究不懲罰、不傲慢、善良、堅定的有效教養方式。既要和孩子有良好的情感聯系,又要建立壹定的界限。

40年前,簡·納爾遜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創立了積極紀律。後來,林洛特和簡·尼爾森壹起設計了積極管教的家長體驗課,讓普通家長即使不懂心理學也能有效地教育孩子。《積極的紀律》壹書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各個國家。在美國,積極管教已經成為主流家庭的育兒理念。在中國,張宏武女士把積極的紀律帶回了中國。13年,創始人Jane Nelson來參加中國第壹屆正學科年會。從12開始,積極管教被越來越多的北上廣深家長所了解,走進了很多家庭和機構。去年寫進了臺灣省教育局的文件。

簡·納爾遜是教育學博士。她有7個孩子和20多個孫子。她從事兒童發展和心理咨詢工作十多年了。她年過八旬,依然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可見PD精神對人的長遠影響。

阿德勒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他和弗洛伊德曾經壹起工作,但後來他們在學術上有分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壹種“因果論”,即妳的過去成就了妳,而阿德勒認為人不應該被過去束縛,而應該積極把握當下,達到人生的目的,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壹種“目的論”。如果妳對這個感興趣,我推薦兩本書,壹本是《自卑與超越》,壹本是《被恨的勇氣》。如果妳像我壹樣不夠自信,這兩本書會有很大的幫助。

積極學科的壹些核心思想來自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比如孩子的行為是對價值感和歸屬感的追求。如果孩子想成長為自信和負責任的人,他們必須學會貢獻、合作和對他人感興趣。這些都是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來源。

2.積極紀律的幾個核心概念?

行動勝於語言:

第壹個概念是行動勝於語言。這個詞可以有多種理解。首先,我們做的比我們說的更重要。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之壹是模仿。比如我們經常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規則,但是我們自己偶爾也會帶著孩子過馬路。孩子可能不記得我們說過的規則,但他們能記住我們做過的負面行為。這就是我們為什麽先說育兒,先說自己養自己,先說健康飲食。孩子會少吃零食,少喝酒,我們也會遵守我們家裏共同的規矩,比如限定屏幕時間,這樣孩子就不會經常拿著手機,我們自己也不會去翻書,所以孩子很難愛上讀書。有時候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壹面鏡子,孩子的生活是混亂的,這可能指向我們自己的生活是不規律的。我們要先做好自己,才有資格管好孩子的生活。這也是尊重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人。正面管教中“控制自己行為”的工具。

行動比語言更響亮,這意味著我們希望孩子學習的能力和技能需要展示和實踐。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壹種“因生而知”的觀念。比如,我們想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卻不告訴他們如何小心使用餐具,失敗了也不給他們練習的機會。最後的結果肯定不盡如人意。成年人很難意識到,我們內化的很多經歷,對孩子來說都是第壹次。有時候孩子不做壹些“錯誤的行為”來激怒我們,我們卻沒有機會告訴孩子“媽媽需要妳這樣做”,幾次示範,幾次練習。雖然這個階段需要壹段時間,但是孩子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後,就省去了很多收拾殘局的不必要的麻煩,孩子。在積極管教的工具中,“教孩子做什麽”是提醒我們行動而不是言語。

行動勝於雄辯,就是說我們說的和做的要統壹。當我們的言行不統壹時,我們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舉個孩子不好好吃飯的例子。父母追著孩子餵,孩子就是不吃,母親可能會說妳餓了。但是孩子餓了,媽媽又不忍心讓他們餓著,給他們吃別的。這樣聰明的孩子就會知道媽媽說我餓了,但我還是會吃。他沒有承擔餓肚子的後果,自然不會理會媽媽說的話。這就是正面管教中“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的含義。他們只有承擔後果,才能承擔責任,才能註重規則。

在我們以前的管教方式中,有時候心情不好,可能會因為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責罵或者懲罰孩子,但這時父母可能會有愧疚感和心理補償,覺得自己有壓力或者不想看到孩子不開心,然後用其他獎勵來補償。這是有時懲罰,有時傲慢的紀律。這會讓孩子不信任規則。對於小月齡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固定的規則和生活規則來獲得安全感。

確保妳的孩子感受到愛:

事實上,我們傳統上提倡的紀律方法是相當嚴格的。有句話叫“慈母常失子”,意思是孩子要嚴格,但這種方法有壹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孩子往往體會不到父母嚴格背後的愛。請回憶壹下妳小時候因為犯錯被罵的感受。妳當時的決定是什麽?有沒有人覺得我爸爸罵我,打我是因為他愛我?有人被罵後決定從此聽話努力工作嗎?我想更多的想法會是:這次被抓真倒黴,更多的會是難過,羞愧,甚至不服氣。這個時候我們很難感受到愛,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是正面管教不提倡懲罰孩子的重要原因。懲罰表面上暫時制止了錯誤的行為,但指向了更多的負面情緒和負面反應。我們做什麽呢有壹種正面管教的工具叫“先聯系再糾正”,還有很多類似的工具如“共情”、“用感情認同”,都在強調我們管教的行為背後,關愛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他犯了錯,我生氣。我該如何表達我的愛?這引出了積極紀律的另壹個觀點:“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大家都聽過壹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錯誤的容忍度其實很低。在學習了正面管教之後,我們對孩子的錯誤可能會有壹個比較輕松的態度,因為這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他在實踐,在摸索,在成長。我們不僅不懲罰他,還會給他壹個擁抱,告訴他“妳辛苦了”“媽媽看到妳的努力了”。想象壹下孩子們此時的感受。“如果妳感覺更好,妳可以做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應該確保我們的孩子理解我們的愛。另外,積極管教理論說,孩子所有的錯誤行為都是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才能獲得這兩種感受,才能為自己的價值而活,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

行為背後的目的:

經常有家長說他家熊海子屢次犯錯,他還是不聽。面對這樣的問題,第壹步其實不是考慮說什麽,而是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信念,然後對癥下藥。我們前面說過,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指向壹種需求,就是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有壹個工具叫“錯誤目的表”,用於正面管教。

在錯誤目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良行為被稱為錯誤目的,主要分為四種。在第壹欄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尋求過度的關註,尋求權力,復仇,放棄自己。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當時的感受做出基本的判斷。第三欄顯示了父母可能的錯誤做法,比如哄,給孩子做事,投降,或者看我怎麽對付妳。可以對比壹下自己面對孩子時是否有這樣的意識。最後壹欄展示了兒童行為背後的信念,以及我們可以使用的積極的紀律工具,這是適當的回應。大家不妨用壹下,在群裏反饋壹下。需要註意的是,這份清單上的四種錯誤行為的劃分,在使用時並不需要特別小心。比如壹個孩子有拖延癥的問題,可能是在尋求過度的關註,或者是對父母之前行為的報復。父母可能會感到不安或無助。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重要的是放下錯誤本身,看清孩子可能的需求再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