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胎教”主要是指為孕婦創造壹個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以壹種尚未被人們明確認知的潛在方式作用於胎兒,是未來個體先天形成的影響因素。“胎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
西漢(約公元前77年-前6年)儒生劉向在《列女傳》中記載,周武王的祖父李稷的妃子懷了王文,進行胎教:“太仁。王姬的妻子認為她是壹位公主...她有壹個身體。她沒有用眼睛看邪惡的顏色,沒有聽淫蕩的聲音,不會驕傲的說話。她可以通過胎教的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她成了文學之王。這就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胎教”。可見“胎教”在中國起源很早。
西漢政治家、文學家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最早記載並提出“胎教”。賈誼在新書裏。胎教壹詞最早在胎教中明確提出,書中記載周武王公主懷孕稱王,“立而不跛,坐而不壞,笑而不鬧,獨而不窘,怒而不罵,胎教也”。這些記錄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非常重視“胎教”的問題。
歷代醫學著作和醫家對“胎教”內容的描述也很多。《內經》曾談及孕婦情誌過度導致“胎病”的內容;北宋醫學家徐治才撰寫了《月胎記》,從醫學角度正式提出了胎教的內容,並對其進行了闡釋。隋代時,晁等人所著《病邪分期論》卷四十壹《孕期》中有許多關於胎教的內容。唐代孫思邈在《備足千金方》壹書中對胎教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論述;陳是宋代著名的婦科醫生,著有《婦女良方大全》二十四卷。其中,第30卷用了壹卷文章討論“胎教”。這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壹部專門論述“胎教”的著作。此後,有許多醫學專家對此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