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辯證看待各種“規矩”。好的規則需要用好的方式傳達,讓年輕人學會遵守。過時的壞規則不需要遵守,相反應該像垃圾壹樣扔掉。如果規則是好的,但是長輩教年輕人的方法不對,年輕人可以聽聽有用的部分,長輩需要考慮改進方法。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彩圖片。
第壹,什麽是“規則”?
日常語境中的“規則”壹般是指人們應該知道和遵守的習慣性的規則和規定。這些“規則”是社會秩序的壹部分。如果妳不遵守規則,妳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秩序。很多民間的俗語、格言、警句,都可以看作是古人制定的規則。
其中壹些規則現在仍然有用,而另壹些則已經過時。規則作為壹種社會習俗,應該與時俱進,不適應當今時代落後的規則,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但壹些沒有過時,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的規則,還是應該遵守和維護的。
規則有時是“規則”的同義詞。“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每個人都保持正確的“規則”——遵循壹般的社會規則,壹個更加和諧友好的社會就會出現。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沒有人能生活在真空中。沒有人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他做不到,他就不能遵守任何規則。
第二,為什麽年輕人不喜歡長輩所謂的“規矩”?
年輕人反感“規矩”,往往不是規矩本身,而是長輩傳達時的態度。比如長輩太好為人師,壹臉嚴肅的教師相。本來就應該把好的東西輸出給後輩,所以壹定要用“妳必須/妳應該/妳老老實實給我什麽”這樣的命令/強制語氣,會讓後輩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激發逆反心理。這種情況是長輩自身不夠,或者說話方式缺乏藝術性。如果長輩們善於修身養性,並且壹直能夠教育晚輩,自然會以身作則。所以長輩要給晚輩立規矩,自己以身作則更好,委婉無聲更好。
有時候晚輩討厭長輩所謂的“規矩”是因為長輩說的那些規矩真的很老套很過時,跟現在完全脫節,根本沒有遵守的必要。比如年輕人天生厭惡這些封建思想的遺毒;再比如“以血餵蚊”、“臥冰為鯉”等愚孝觀念和行為。當然年輕人也會反感和嫌棄。
長輩往往嚴詞禁止晚輩不能/不能做的事,卻很少告訴晚輩能/能做什麽,長輩也很少告訴晚輩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這些也屬於長輩教育孩子的方法。
拋開那些過時的“規矩”,暫時無視和容忍長輩“講課”時的惡劣態度,難道沒有用嗎?不完全是。
有些“規矩”是現在的年輕人應該知道卻不知道或者知道卻不去做的。應該遵守好的和必要的規則。妳壹定要堅持不遵守這些規則,也許不會要了妳的命,但壹定會毀了妳的運氣!——長輩認為妳太沒教養,“有心人兒子教不了”,“朽木不可雕也”。有好的成長機會就不養妳,給那些塑料的。
當長輩告訴我們壹個規矩的時候,如果是真心的,晚輩可以先想想長輩為什麽這麽說,如果不明白,可以問長輩那個規矩的理由。如果真的合理,對自己有利,他們完全可以體會長輩的分享,然後再和別人分享。這樣的規矩,其實是長輩的人生經驗。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彩圖片。
3.年輕人應該遵守哪些「規則」?
第壹類是基本社交禮儀:作為壹個80後的中年大叔,在90後、00後面前或許可以裝成長輩。我多次發現,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基本的規則,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的沒教養。比如有些晚輩坐在長輩旁邊,把壹只腳放在別人的凳子上。我們小的時候,如果有這種行為,壹開始會被父母提醒,然後會被嚴厲的教育。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的教導,我們的長輩會用木棍甚至撲克打我們,我們的腿真的會被打斷。在現代行為語言學中,踩別人的凳子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屬於任意占用別人領地的行為。
有的年輕人面對長輩,蹺二郎腿,腳尖對著長輩。或者像抽筋壹樣不停的抖腿,會給人壹種輕浮不靠譜的印象。
在日常與長輩、學長的交談中,經常使用敬語“您”;同事、親戚、朋友聚餐時,在動筷子前整點等人到,等長輩先動筷子,碰杯盡量低...這些是默認的社會規則。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要被踢被關很久才能明白這些基本規則。
第二類是人身安全:比如壹個人出門,不要和男女亂搞。表面上看,這個規定聽起來有點老套,好像限制了人們的自由戀愛。但事實上,世界上很多麻煩和災難都是因為男女之間的情債。不要隨便調情,遇到神秘復雜的異性,即使他們再有魅力,也盡量遠離,不要輕易介入。當我們聽到長輩灌輸給我們的“要謹慎對待男女關系”的規則時,我們要吸收的是找壹個可靠正常的男生/女生,認真談戀愛。
再比如,在公共場合,最好少做過於身臨其境的活動,比如在公交車、地鐵上不要長時間使用耳機。女生晚上壹個人走,或者在復雜的路上,盡量不要聽耳機。因為,當耳朵被堵塞時,人會對周圍環境失去警惕,判斷力變得遲鈍。這個時候,遇到路障甚至壞人,很難有快速的反應時間。
第三類是家庭關系:出身家庭要強調孝順,小家庭的夫妻要平等相待,以客為尊。這些不是過時的規則。結婚前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像兄弟姐妹壹樣做兄弟姐妹,像兄弟姐妹壹樣做兄弟姐妹,這樣家庭關系才會和諧,有了穩定的大後方,個人才能放松自己,發展自己。但是如果壹個長輩說妳要無條件服從父母,那可能不正確。我個人的看法是:人要孝順,但不壹定要壹直圓滑。孝順是指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感情,感恩父母的養育。他們自給自足時更關心自己的健康,但自給自足時卻無法養活自己...但是,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在涉及到個人婚姻幸福和事業的時候,如果父母與自己意見相左,無法調和,最後聽從自己的內心而不聽父母的話,那種“不聽話”就稱不上了。相反,個人始終認為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如果這壹代人能不斷超越上壹代人的局限,整個社會就能更快的進步。
在過去,規則是父親是兒子,丈夫是妻子。這種觀念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封建遺風。新時代的規則應該是:結婚後,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以客為尊。買什麽奶粉,買什麽紙尿褲,沒必要爭論。重大問題分領域,誰專攻哪個領域,就以他的意見為主。比如,丈夫更懂教育和文化,而妻子更擅長投資理財。因此,子女在學習上應優先尊重丈夫的意見,在家庭理財上應優先聽取妻子的意見。
壹個需要知道的“潛規則”是:除了給對方足夠的信任,給對方留有壹定的私人空間,不檢查對方的手機,夫妻沒有必要壹直嚴肅地生活下去。在包間裏,要盡量保持初戀和婚禮的興致,那個場合不能有太多的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