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古代采礦史

古代采礦史

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壹張先生說:“天下有礦,民初有礦。”長江流域是中國古人類的起源地之壹,江蘇是中國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1992年,在南京東郊湯山地區的壹個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壹個猿人的頭骨,說明幾十萬年前江蘇就有人類生活。在泗洪縣下草灣、丹徒縣白龍崗山蓮花洞、溧水縣惠峰山神仙洞,發現了距今4萬至1萬年的新人骨化石。這些猿人和新來者都知道如何開采天然石頭和制作各種器皿。從發掘的文物來看,江蘇的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此後,江蘇古代采礦業經歷了從單壹礦種到多種礦種、從露天開采到地下開采、從簡單加工到各種冶煉技術應用的發展過程。

古代礦業多為采探結合,往往是多用多采,不棄不棄。除了用於鍛造兵器和鑄幣的鐵、銅礦物外,其他礦物的產地記載很少,所以春秋以前江蘇的開采情況多以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為依據。自漢代以來,各種史書中逐漸出現了采礦業的記載。到了清末,壹些主要的礦產礦區都有記載。但是信息很簡單,壹般只有礦產和礦產地的記錄。據統計,明清以前,江蘇已開采的礦種有鐵、銅、白石脂(高嶺土)、五色土(雜色粘土)、陶土、余余糧(粉狀褐鐵礦)、茅山石、太湖石、瑪瑙石、花石、硯石、石炭紀(煤)及各種石頭。尤其是鐵礦和銅礦的開采更為普遍。地表有露頭的鐵銅礦,大多有古采礦記錄或古采礦遺跡。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用敲打的方法將天然的石頭和碎片加工成各種簡單的工具。東海縣山左口大仙莊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有200多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在東海縣馬陵山瓜墩、太湖三山島、蘇州市和連雲港市郊區均有發現。此外,溧水縣神仙洞和句容縣苗家山也出土了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說明江蘇的先民在古代是用巖石作為生產工具和武器的。

新石器時代,從北方的淮河流域到南方的太湖,有很多民族部落,他們開始用打磨的方法制作石器。在贛榆、東海、灌雲、邳州、淮安、高郵、海安、常州、金壇、常熟、張家港、句容等地發掘了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表明,這壹時期人們在收集、利用和加工石器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淮安市宋集鄉出土的“青蓮崗文化”遺址(約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4400年),代表了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僅加工精細,而且可以根據巖石的性質作不同的用途。例如,用於劈砍的石斧是由閃長巖、花崗巖和片麻巖制成的,而壹般的工具是由頁巖、砂巖和雲母片巖加工而成的。同時出土了少量的玉器和瑪瑙裝飾品。幾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區的人們已經學會了手工制作和燒制各種陶器,在宜興和張著有原始的制陶工業。據《宜興縣誌》記載,宜興桂晶鄉南塘村發現了5000多年前制作混砂紅陶和泥紅陶的遺址,證明當時已知有人開采粘土和砂巖制作日用陶器。

夏商時期,古人已經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冶煉技術開始出現。在《尚書·龔宇》中,徐州爵公只有五色土,揚州爵公只有金、銀、銅三種金。商代,江蘇煉銅發達。南京北銀營商代遺址出土了銅礦石、小件青銅器、銅渣和煉銅工具。

西周時期,青銅相當發達。《詩·松露》詩中有“望夷,建功於南(即銅)”的詩句,夷即今江蘇北部。這時的陶瓷業也很普遍,主要生產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宜興的制陶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陶器,還可以制作壹些原始的青瓷。

春秋時期,青銅器轉變為鐵器。當時吳國經濟發達,鑄銅冶鐵水平比較高。吳越的青銅冶煉和鍛造已經相當有名。“幹部歐冶子鑿山泄流,以鐵英為第三收。”這是中國最早的鐵礦開采文字記錄。近年來,柳河縣城橋春秋墓出土了刻有“襲父”字樣的銅鐘,以及用白生鐵制成的鐵球和用鐵塊鍛造的鐵棒。後者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工冶煉生鐵,反映了吳越的冶煉鑄造工匠已經發明了冶煉生鐵和煉鋼的技術。春秋晚期,宜興丁蜀地區的粘土被大力開發利用。傳說範蠡首先在丁蜀鎮附近發現了豐富的粘土資源,於是他建了壹座燒陶器的窯。宜興的窯主們曾視他為制陶業的創始人,至今還保留著以他命名的河流和村落。此外,此時鹽城地區的鹽業也有所發展。

秦漢以來,江蘇的采礦業是從浙江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鐵、銅礦的開采和冶煉業。東漢時期,江南地區的鐵和銅的開采非常繁榮。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武帝時,江蘇省有七位鐵官,分別是下邳(今邳州以東)、東海郡耿(今海州以南)、臨淮郡(今鹽城)、堂邑(今六合縣以北)、沛(今沛縣以東)、楚國彭。根據古代礦冶遺跡,這些地方的鐵礦早已被開采。其中,銅山縣郭利區東山發現了壹座東漢時期的礦山和壹個露天礦坑,表明郭利鐵礦是在漢代被發現和開采的。鹽城北門漢代遺址出土了煉鐵爐渣、燜土、各種鐵器和大量漢代錢幣。洪澤縣鳳山鎮石橋也發現了漢代冶鐵遺跡。銅礦石在當時主要用於鑄錢和制作銅鏡。西漢時有“吳(劉英)、鄧(大夫)賺錢分天下”之說。相傳吳王劉濞曾在柳河縣冶山招募流民開礦、煉銅、鑄錢。柳河縣李崗楠木塘,有漢初鑄錢遺址,有銅塊、鑄鐵芯、鑄錢工具等。徐州的北東山、雲龍山也曾發現西漢“半兩”、“五銖”的銅錢模型。東漢末年,徐州成為著名的產銅區。用徐州北東山銅礦冶煉而成的銅鏡,質地非常好,所以有“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美譽。直到魏晉時期,徐州銅礦依然有名。《顧建明》:“漢有好銅出丹陽”。據考證,漢代的丹陽縣就是現在的江寧縣楊曉丹鎮(位於當塗縣東北),而橫溪以南的楊曉丹、衡山以東的銅礦似乎在漢代就已經被開發利用了。三國時期,吳統壹江南後,利用丹陽出產的鐵和銅鑄造自己的鎧甲,並在南京建冶煉城,專門冶煉。東漢後期,江浙壹帶的陶瓷業進壹步發展,出現了官瓷。宜興的制陶業也發展起來了。君山已能生產釉陶和青瓷。南山窯群已成為三國兩晉時期青瓷的主要產地之壹。另外江蘇鹽業也很吃香,沿海有大片鹽田。

南朝的冶鐵業以南京為中心,丹陽縣永世郡(今溧陽市)西南的鐵仙山是當時主要的鐵礦石產地,也是冶煉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場所。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澧水縣東南的蘆塘山、東博山、銅山開采銅鐵礦,在當地冶煉。舊的熔爐冶煉遺址今天仍然存在。南朝時期,南京附近的石灰巖被開采出來雕刻各種石獸、石柱、石碑。南京的六朝石刻相當有名,在當時中國的雕刻藝術中具有代表性。

隋唐時期,銅和鐵仍是江蘇的主要采礦業,其次是粘土和高嶺土。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代有四個鐵礦產地,分別是彭城(今銅山縣)、六合、溧陽、上元(今南京);有七個產銅區,分別是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吳縣。銅山縣的郭利鐵礦在這壹時期得到進壹步開發,成為當時“地產和黃金”的重要場所。句容縣北銅鉛山(陽山)是壹個古老的礦區,歷代都有開采和鑄造。古代開礦痕跡隨處可見,唐代開礦鑄礦興盛,壹些山頭已被挖開。據《太平宇宙》記載,吳縣西部的銅山,是古代開礦鑄錢之地。寫這本書的時候(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這裏還有銅。1958在丹徒縣南溪朝峰山北坡王家莊挖出壹塊石碑,上面刻著隋唐至宋代這壹帶的礦冶史實,說明朝峰山地區的鐵礦自隋唐以來就有開采利用。在南京附近的江寧縣伏牛山、銅井、古力、九華山等已知銅礦區均發現有古采礦坑,但具體開采年代不詳。此外,蘇州西部的高嶺土礦也在唐代開采,用作化妝品,稱為白石脂,成為貢品。1975揚州唐城遺址爐廳發現煤渣,說明早在唐代就有煤作為燃料,但其礦石來源不明。

宋代江蘇探礦冶煉業發達,徐州已發展成為中國四大鐵礦產區之壹。太平興國四年(979),元豐年間,徐州的鐵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壹,郭利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鐵礦。郭利的銅礦也要開采,有專門鑄造銅錢的寶豐監。當時,除了徐州郭利的鐵銅礦業繁榮之外,柳河、儀征、句容等地的鐵銅礦還在繼續開采。據《太平通用紀》等史料記載,徐州五色土、蘇州白石脂、金壇茅山余余糧、蘇州花石、太湖太湖石、茅山茅山石都是宋代開采的。宜興的陶土還有待進壹步利用,紫砂陶、勻陶制品已經問世,日用陶也有所發展。宋元豐元年(1078),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派人到蕭縣(1955劃歸安徽省)白土寨找石炭紀(煤)取暖冶煉。“冶鐵當兵(兵器)比平時鋒利。”使徐州鋼鐵冶煉業進入壹個新階段。

明代,江蘇的采礦業逐漸衰落。明初,徐州鐵礦仍在開采,但隨著鐵礦開采中心的南移,鼎盛時期的郭利鐵礦逐漸衰落。明代宜興陶瓷業興盛,中期集中在丁山、蜀山。生產的陶器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出口到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宜興曾被稱為“陶豆”。自明代以來,無錫出現了制磚、制陶等手工業。據《明史·地理誌》記載,溧陽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葉山。儀征西北部有大大小小的銅礦山;徐州東北有盤馬山,出產鐵和銅。《大明壹統誌》中關於江蘇的礦產有如下記載:應天府(南京)南有許多上等瑪瑙石,東南七十裏有銅山,古人采銅於此;太湖石產於蘇州洞庭山,白泥(高嶺土)產於陽山,土人以其為白石脂。明代的石雕業也非常繁榮。南京東郊的陽山是當時開采石料的地方,殘存的“陽山碑”現已成為供人們參觀的紀念碑。明清之際是古代江蘇發現和利用煤炭的重要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專業典·卷六六七》中提到,嘉靖末年,江寧府烏石、馬鞍山等地“取之不盡”。《天工開物》壹書也指出,煤炭產地不僅僅是燕齊秦晉,還有吳越。在閱讀史記的總結中,關於江蘇礦產還有“江寧縣紫金山產紫金”。《溧陽縣東南部的鐵產量》;“潼關山,溧陽(縣)東南8裏,用來產銅”;“溧水(縣)西南四十五裏,有壹座銅山,嘗鑄於此”;“蘇州府常州縣(今吳縣)光復山西南55裏,有銅坑山,為晉宋時所掘,沙石皆炸為銅”;“徐州西二十裏有赭石山(楚王山或通霄山)”等記載。

到了清代,江蘇的采礦業更加發達,礦產地的記載也比以前更加詳細,壹些新的礦產被開發利用。宜興的粘土礦大量開采,成為中國日用陶瓷的重要產地之壹。寧鎮地區的煤礦也被廣泛開發利用。乾隆五至七年間(1740-1742),政府提倡辦煤礦,所以當時只有“江寧府上元縣幾十口煤井”。但乾隆十年,因為“防匪”而禁止開礦。以後,分分合合。江蘇的礦藏在《大清統壹誌》和《江南誌》中都有記載。除了歷代的重復,還有“六合靈巖山產瑪瑙,名為靈巖(施宇華)”;“蘇州城西南雲頭山產青石,天然精美。它被稱為華士,宋徽宗收集貢品,所以它被稱為華士港。另壹種顏色白潤,數之如玉,胎斑光澤可愛,可作硯”;“鎮江府丹徒縣廬山,縣城東北六十裏,產火石”;“樸陽縣南六裏,皆獨山產石煤”;“常熟縣西五裏院山,石堅硬,可作硯”;“宜興縣西南的京南山,過去產銅,由本公司開采,故稱銅官(棺)”;“儀征縣西南神山出五色細石”;“硝酸鹽產於通州泰興縣”;“徐州府東山有花石,五色,文如竹木;十堰(徐州地區)縣(主要指銅山、蕭、沛縣、豐縣、碭山、宿遷、睢寧、邳州)全面產”;“石墨出句容縣茅山”;“金壇縣茅山出產茅山石,如玉鐘乳石”;“溧水縣陳山山在縣城東15品玉”;“吳縣穹山產自然銅,在縣城西南六十裏”等等。

除了上述礦業,古代人開采天然石材用於房屋、墓葬等建築材料,利用黃土制作壹些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非金屬礦物用品,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其起源的年齡是不可能檢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