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春種壹粟,秋收萬種”的農耕幸福,“晨興月荷鋤”的農耕幸福,“田父還草,村子在雨中吃草”的農耕情趣,為我們描繪了壹幅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富足、安逸、淡然的畫卷。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種地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行當。“農為天下之本”,“糧為第壹策,農為立國之本”。忽視農業,歧視農民,忽視農業,必然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所以,讓農耕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關系到發展全局,關系到民族復興,關系到文明傳承。
讓種田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麽讓勤勞善良的農民無心種田,熱衷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原因其實很簡單。壹個是門票問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賺不到錢,種田賠錢。自然大家都願意去做。據筆者調查,壹個農民種5畝小麥要5個月才能掙2000元,而進城打工只要半個月就能掙2000元。第二是面子問題。長期以來,城鄉二元壁壘拉大了城鄉差距。農民曾經的輝煌,變成了今天卑微、貧窮、弱小的農村。為社會和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似乎成了貧窮、落後、愚昧的代名詞。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還受到了歧視。所以,要讓種田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農民就要掙錢,要有面子。
要讓種田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就要讓農民增收,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增加農民收入取決於發展高效農業。要大膽突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在守住土地紅線的前提下,來什麽錢就種什麽。要突出品種和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變“地廣料薄”為“地廣料豐”。要有現代市場意識,突出品種特色,加強農產品產地登記。人無自我,人有自己的優點,人比我優越,人特別強;突出時間特點,提前或推遲收獲期;突出加工特色,發展深加工、創意產品設計和包裝設計。增加農民收入取決於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是重視培養“職業農民”。所謂職業農民,是指以務農為職業的農民,就像醫生以醫療為職業,教師以教學為職業壹樣。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與傳統農民不同,職業農民完全進入市場,將農業視為壹種產業,利用壹切可能的選擇,使自己的報酬最大化。培養“職業農民”的關鍵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效益農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要讓種田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就要推進城鄉壹體化。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差別不僅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也給農民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交通事故賠償的“同命不同價”,就業、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同壹個人不壹樣”等問題讓農民感到自卑。推進城鄉壹體化,要用市場配置農業資源,尊重農民主體地位,讓農民成為生產和市場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讓農民和市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務,讓農民參與到均衡分配改革的“紅利”中,讓農民分享發展的成果,讓農民不再受到社會的歧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大,農業也要強大;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想富,農民必須富。只有讓種田更有趣,讓農民更光榮,中國才能更強大,中國才能更美麗,中國才能更富裕,中國夢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