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
無所事事,無所事事,是無味的。無論大小,以德報怨。這個數字比它容易更難,因為它比它更精細。天下難事必易做,天下大事必細做。所以,聖人終究不是偉大的,所以他才能變得偉大。丈夫輕易許下輕諾,不守信用有多容易?會有多難。聖人難,所以最後沒有困難。
翻譯:
做別人意識到之前就該做的工作,做事故發生之前就該做的事情,在氣味散發出來之前就聞出來。我們應該把小跡象當作重大事件,把更少的跡象當作多種後果。善待他人的怨恨。解決難題要在容易解決的時候進行規劃,做大事要從小處著手。
世界上所有的困難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世界上所有的大事都是從小處壹步步形成的。所以聖人從來不直接做大事,所以能成就大事。輕易許下的承諾,肯定會很難兌現,把事情想得太簡單,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所以聖人要看的更難,所以最後不會遇到困難。
擴展數據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和“德”:“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行的方法。“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壹個出家人應有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老子的本意是教人如何修佛。道德是基礎,道家是道德的升華。沒有德行的基礎,妳很可能會在待人接物、管理家庭、治理國家方面失敗,妳將無法“修佛”。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壹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需要的;出家需要有壹顆寧靜的心靈,超然的生活,這也是德行所不可或缺的。《道德經》的道德部分占了經書的很大壹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第六十三章旨在闡述“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這也是壹種人生哲學。
老子講的是“無為、無為、無味”的道理。老子反對用繁瑣的禁令束縛人的手腳,擾亂人的生活。想要有所作為,就要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用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待生活。他提醒人們,凡事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
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世界,即順應自然規律去“無為”,故稱“無為”。把這個道理推到人類社會的日常事務中,就是抱著“無”的態度做事。
所以所謂“無”,就是人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壹旦條件成熟,事情就做了。在這裏,老子並不主張統治者讓主觀意誌發號施令,強制任何事情。
“無味”是基於生活中常見的感受而作出的比喻。這個比喻極其形象。人要知味,必先嘗無味,把無味當味。這是“無味”的。
接下來老子說:“得圖難,得圖易。”這是在提醒人們,處理棘手的事情,壹定要先從細節入手。面對容易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掉以輕心。“難”,這是壹種謹慎的態度,認真的思考,認真的工作。
這壹章的格言對人們來說是不可動搖的,無論他們做什麽或學習什麽。這也是壹種樸素的辯證法方法論,與對立統壹規律不謀而合,蘊含著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規律。
同時,本章中的“無為”並不是指人什麽都不做,而是指人可以通過“無為”來實現“萬物”。他說“聖人永遠不會偉大,所以他可以變得偉大”。這恰恰從方法論上說明,老子確實主張無為而治。
百度百科-天下大事必詳。
百度百科-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