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夏楠北島座右銘

夏楠北島座右銘

楊振宇

袁隆平是君子之友,“和而不同”。

編輯:田亮

雜交水稻被稱為“南元北陽”,其中“南元”指袁隆平,“北陽”指楊振宇。

今天“南元北陽”都沒了!

日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發布訃告:

“中國著名水稻專家,雜交粳稻創始人,農業部雜交粳稻專家顧問團成員,原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遼寧省第六屆CPPCC成員,原遼寧省科協副主席,原沈陽市政府科技顧問,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學術委員會原主任、雜交粳稻育種研究室原主任楊振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2月8日05時09分在遼寧省人民醫院逝世。

世界雜交粳稻的創始人

楊振宇1927 11出生於江西豐城,1949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法學院。但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落後,人民不能溫飽後,他毅然轉向農學。

當時全國人民抗美援朝的熱情高漲。作為壹個熱血青年,他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報效國家的心,報名加入了保家衛國的大軍。

戰後,他又重新考入沈陽農業大學繼續農科學習。1957畢業後,壹直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對農民有著實實在在的親切感。我從心裏覺得農業很紮實。和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隨時知道他們的需求和願望,能夠為這些最貧窮最善良的人做點事,我感到壹種說不出的快意。”楊振宇在2007年接受采訪時說。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遠征說,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可以稱為中國的第二次綠色水稻革命。看到雜交水稻發展前景與北方水稻的差距,楊振宇主動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是綠色革命,離不開北方雜交粳稻。

從1971到1991,楊振宇頻繁往返於沈陽和三亞州之間,用20年換來了40代雜交粳稻。他常常在千裏跋涉中,懷裏抱著稻秧,手裏拿著稻茬去育種基地。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農業科研單位在雅縣、樂東、陵水三縣進行科研育種,到70年代中期,這三個地方逐漸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育種基地。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1973+00期間,湖南省農科院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生敗育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布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遼寧省農科院楊振宇首創“秈粳橋”技術,成功育成世界首個“人工恢復”粳稻恢復系C57,並在中國北方大面積種植雜交粳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應用雜交粳稻的國家。他也成為世界上粳型雜交水稻的創始人。

亞洲栽培稻有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秈稻耐熱,主要分布在華南、南亞、東南亞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經過近萬年的人工馴化和選擇,粳稻具有耐低溫的特性,種植區域逐漸北移,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和東北亞溫帶地區。

培育雜交粳稻的主要問題在於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日本、美國等國家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都未能突破這壹難題。

“在實踐中,我認識到典型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很難直接利用。如果利用秈粳中間材料,走‘搭橋’之路,將秈粳亞種的基因組適當匹配協調,培育出偏秈偏粳的骨幹親本,這是利用秈粳雜種優勢的必由之路。”楊振宇說。

根據這壹思路,他成功地將秈稻恢復基因轉入粳稻,克服了亞種間不育性,揭開了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的奧秘。

65438年至0978年,楊振宇作為先進典型參加了第壹屆全國科學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1“粳稻恢復系C57及其雜交種李由57”獲首屆全國科技大會獎、首屆國家發明獎三等獎、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壹等獎。

驗證竺可楨的判斷

楊振宇不僅在雜交粳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在雜交罐頭水稻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上世紀90年代末,他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兩系不育系廣占63S和廣占63S-4。這些研究成果得到推廣,培育出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主要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54.38+0.5億畝,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後來,楊振宇又把育種目標轉回雜交粳稻的研發,目的是完成雜交粳稻北上的夢想,重點研究寒地雜交粳稻的研發和高產優質雜交粳稻的選育。

楊振宇和他的助手在田裏。

早在1964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論中國氣候的幾個特征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壹文中就寫道:“我國北方的水稻產量不應低於南方,也不應低於日本。”中國北方具有獨特的生態優勢,水稻尤其是雜交粳稻的產量潛力往往高於南方。

黑龍江和吉林是兩大水稻主產區。這裏還沒有使用雜交粳稻,但常規品種增產潛力有限,急需新的優良水稻品種替代。

吳優135是楊振宇等人選育的粳型三系雜交品種,在區域試驗中產量為751.9公斤/畝,居中國北方水稻區域試驗之首。2013年,吳優17試種比對照品種增產15.8%,產量奪冠,米質達到“優質米”國家標準二級。這充分驗證了竺可楨的判斷。

高產優質壹直是育種家追求的目標。粵油16於2014年參加京津唐組國家區域試驗,是楊振宇培育的又壹優質高產品種。在天津農業大學組織的優質大米品鑒會上,25位專家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打分投票,以83分的高分獲得冠軍。

“秈粳育種我都很喜歡,也很有成就。江西老家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秈稻,北方農民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粳稻,這讓我很欣慰。”楊振宇說。

楊振宇在示範農場指導雜交水稻種植技術。

袁隆平是良師益友。

楊振宇和袁隆平都是江西老鄉,年齡相仿,是好朋友。

由於在兩系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的突出貢獻,楊振宇、袁隆平被袁隆平提名,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袁隆平院士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獨特的靈感和原創精神讓我尊敬。”楊振宇說。

20世紀70年代,楊振宇去湖南研究雜交水稻。正是袁隆平推薦他到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他成為了總理基金超級稻項目的合作夥伴。

“他是我的導師,也是我在江西的同鄉,交往三十多年,壹直患有* * *。袁先生壹生熱愛成人之美,尊敬老人。2001年我媽百歲生日那天,他還領著壹個同事送過生日牌匾。”楊振宇說。

在楊振宇的印象中,袁隆平平易近人,愛開玩笑。他總是說他是壹個經歷過許多失敗和戰爭的人。在他看來,這是在贊美他對雜交水稻的執著追求。

楊振宇說,二者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比如袁先生壹直認為雜交秈稻的雜種優勢大於雜交粳稻,但我認為粳稻矮、短、直立,穗新,光能利用好,產量水平高,容易實現‘水漲船高’的作用,提高競爭優勢。”

袁隆平和楊振宇在海南考察育種材料。

楊振宇壹直對雜交粳稻充滿信心。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喜歡粳米,討厭秈米’的口味發生了變化,使得粳米的消費量日益增加,為雜交粳稻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雜交粳稻的優勢會大放異彩。”楊振宇說。

事實也在驗證楊振宇的判斷。

2065438+2008年4月,據上海市農科院專家介紹,僅上海市水稻種植面積約為1.4萬畝,全部種植粳稻,雜交粳稻比例約為40%,即56萬畝。

到了八九十歲,楊振宇還是經常去田間看雜交水稻,因為他壹直在為心中的夢想努力:“希望良種遍天下,農民全面開花。”

部分來源:農業科技通訊、北京農業、遼寧省農科院官網、北京青年報、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