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的行為和言論,被“回回之國”的馬人們奉為理性的“樂虎”。受“惠檜”所有美德的影響,格列佛壹心想留在“惠檜”這個國家。然而,“惠惠”國家決定消滅那裏的樂虎。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
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船出境,回家。帶著對“智慧之國”的向往,格列佛壹生都是馬的朋友,他拒絕了世俗,決心不隨波逐流。將馬輝與胡烈相比較,突出了人性中理性、善良和友誼的價值以及貪婪、不信任和嫉妒的醜惡。
主題
縱觀小說整體情節,《格列佛遊記》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其批判的鋒芒集中於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宗教勢力。
小說通過格列佛在小人國(Lilliput)、布羅蔔丁奈格(Brobdingnag)、萊皮塔(Flying Island)和惠惠國的歷險,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英國社會的壹些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邪惡以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英國資本主義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
《格列佛遊記》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作者以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幻想的離奇情節,深刻剖析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作品是現實與幻想的融合,並加以對比,在現實與現實的對比中完善諷刺的藝術效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