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英國毛姆的座右銘

英國毛姆的座右銘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在1915+0歲時出版的壹部小說。作為20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壹,毛姆壹生多產,幾乎在每個文學領域都取得了成就,如小說、戲劇、遊記、回憶錄、文學評論等等。《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之壹。它被美國現代小說三巨頭之壹的西奧多·德萊塞譽為“天才之作”。它不僅為毛姆贏得了巨大的名譽和財富,而且在隨後的65,438+000年中多次再版,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好評。

01

他的書:經典需要好的翻譯和加持。

經典作品能否受到其他國家讀者的喜愛取決於翻譯。據筆者統計,我國約有12譯者,版本不下20種。最早的翻譯可能是1983的張柏然版本。張本有壹定知名度,直到2014才出了新版本。張樂和葉尊的翻譯也很有名,其中張樂本的市場口碑最好。《2020作家榜》經典庫徐春剛的譯本是目前最新的譯本。

這麽多版本,哪個最好?這可能是壹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畢竟每個讀者喜歡的語言風格都不壹樣。譯者張樂認為,“經典作品的重譯絕不應該是對以往版本的重復和模仿,而應該是具有新的時代魅力的超越、再生和結晶。”在國內譯本眾多的情況下,經典作品的重譯是壹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既要貼近原著,又要與時俱進,符合當地讀者的閱讀習慣。

作為毛姆名著《月亮與六便士》的譯者,徐春剛也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他翻譯的《月亮與六便士》更加簡潔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贏得了國內讀者的好評。他新翻譯的《人性的枷鎖》也引起了我的興趣。

以小說第壹段為例。

天色變得灰暗而陰沈。烏雲密布,空氣中彌漫著壹種預示著要下雪的陰冷氣息。壹個女仆走進壹個孩子正在睡覺的房間,拉上了窗簾。她機械地瞥了壹眼對面的房子,壹座有門廊的灰泥房子,然後走到孩子的床前。

再來看徐春剛的翻譯:“天亮了,全是灰。烏雲低垂,寒風凜冽。看起來好像要下雪了。壹個孩子在房間裏睡著了,壹個女仆走進房間,拉開了窗簾。她茫然地看著對面有門廊的灰泥房子,走向孩子的床。”

徐春剛的翻譯作品確實有凝練、流水的感覺,而這種語言風格貫穿了作家名單的經典圖書館版《人性的鎖鏈》。

此外,徐賁還有壹些獨特的地方。比如每章加壹個不到六個字的短標題,高度概括了每章的主題,充分體現了譯者的寫作技巧。徐賁還添加了近400條註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單詞背後的含義。單看這些註解,也能了解到很多關於西方文化、文學、歷史的冷門知識。比如在德國留學期間,菲利普聽海沃德自吹自擂的文學批評,提到了很多英國的文藝名人和作品,如沃爾特·佩特、馬修·阿諾德、紐曼等。對於不了解19世紀英國文化史的讀者來說,讀起來難免壹頭霧水,書中對這些人物及其作品進行了簡要介紹,讓讀者可以順著小說中人物的對話,了解19世紀的歐洲文學藝術。

02

人:毛姆和他的自傳體小說

毛姆的壹生是傳奇的,他豐富的經歷比他的小說更頻繁。出生於法國巴黎,1874,八歲喪母,十歲喪父。他被送回英國由親戚撫養。由於嚴重的口吃,他十幾歲時在坎特伯雷皇家學院經常被欺負。1892去德國海德堡大學讀了壹年,然後去了壹家會計事務所實習,醫學院學醫。放棄醫學後,他成為壹名非常成功的劇作家,甚至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過間諜。

《人性的枷鎖》是壹部根據毛姆前半生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小說。用毛姆的話說,“這是小說,不是自傳;雖然有很多自傳的成分。”豐富的個人經歷和生動的生活經歷,加上作者講故事的天賦,讓這本書俘獲了無數讀者。小說以具體的故事和細膩的內心獨白,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到三十多歲的成長過程和心路歷程,反映了菲利普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欲,最終擺脫這些枷鎖,實現行動和思想自由的成長過程。

作者認為小說借助主人公菲利普的視角,講述了作者在人生前30年對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成長的憂慮、反思和感受。對年輕讀者來說,《人性的枷鎖》尤其具有啟發性和教育性。對於中老年讀者來說,可能更容易引發對過去生活的反思和共鳴。

事實上,毛姆在23歲的時候就完成了《人性的鎖鏈》的手稿(當時的書名是《斯蒂芬·凱裏的藝術氣質》),但被所有出版社拒絕,擱置壹旁。許多年後,毛姆承認當時他太年輕,“缺乏那些後來寫進書裏的豐富經歷”。直到不惑之年,經過16年的打磨,毛姆又花了兩年時間,終於寫出了這本他癡迷已久的自傳體小說。壹經發表,就引起了廣泛關註。可以說《人性的枷鎖》是壹部積累了30多年故事素材的小說。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沈澱了作者前半生生活的厚度。

03

它的思想是: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在《論社會契約論》中說,“人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認為自己是其他壹切的主人的人,比其他壹切都是奴隸。”盡管毛姆曾經說過,“文學是壹門藝術..它不是哲學、科學、政治經濟學或政治學;這是壹門藝術,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但《人性的鎖鏈》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不僅僅在於它的文學性,更在於它的哲理性。這種哲學意味在小說的標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性的鎖鏈》的標題取自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壹卷《倫理學》的標題,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也可視為證實盧梭思想的小說。

毛姆對人性的定義是,它是壹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奇怪而殘酷的力量。小說中,菲利普從小就背負著許多枷鎖,包括身體殘疾、家庭宗教環境、生活事業、愛情(情欲)。歷經挫折,直到小說第106章,他才終於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人生沒有意義,不可能換成另壹種樣子。

書中有壹段話,很好地反映了毛姆的人生觀。

”菲利普想起了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國王想了解人類的歷史,於是有壹天,壹位哲學家送給他500卷經典著作。但是國王太忙了,沒時間看書,就叫他把書拿回去簡化壹下。轉眼20年過去了,哲學家又來了,人類的歷史已經縮減到了50卷。這個時候,國王年紀大了,已經嚼不動這些枯燥的經典了,於是命令他進壹步刪減。二十年後,這位老態龍鐘、白發蒼蒼的哲人帶來了壹本書,裏面有國王孜孜以求的知識,但國王臥床不起,生命垂危,即使有書也無法閱讀。於是,哲學家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成壹行,呈獻給國王,上面寫著:人生,人苦,人死。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的。他生不生都不重要,他是死是活都無足輕重。生無意義,死不足惜。”

毛姆不愧為講故事的大師。即使他闡述這樣頓悟的“智慧”,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以“從前有壹個國王”的方式講述,讓人嘆為觀止。

經過長時間的尋找,菲利普終於認識到生命本身的意義在於個人的行動,此時他才得以從長期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壹些學者認為,人性的枷鎖是壹個“呼籲人性徹底自由解放的宣言”

04

標簽

作者認為,毛姆所寫的是我們每個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我們向往自由,卻總是沈浸在家庭、學校、工作、生活、情欲、思維、視野等等的枷鎖中。其中有些枷鎖是可以清晰感知的,比如身體缺陷,家庭環境,生存壓力等等。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法覺察的,比如心理傾向,社會階層,三觀等。,這需要經驗的積累和自我反思,才會逐漸顯現出來。《人性的枷鎖》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認清這些有形無形的枷鎖。同時,菲利普坎坷的自由王國之旅也提醒我們,要擺脫人性的枷鎖,靠看壹兩本小說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與各種枷鎖鬥爭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和反思,最終才有可能到達自由王國的彼岸。

總之,如果妳想打破生活的枷鎖,妳必須首先承擔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