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於丹語錄經典句子

於丹語錄經典句子

壹、於丹語錄(1):

1.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面的世界太多,而看自己的內心太少。

2.孔子能教給我們的快樂的秘密是如何找到妳內心的平靜。

3.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壹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心相連。

4、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壹個讓別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的能量源,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更廣泛的社會從自己身上得到壹些安慰的理由。

5.關心他人是善良;知人善任是智慧。

6.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氣是世界上最大的災難。

7.其實,什麽是老師?我有壹個學生。她送了我壹份小禮物,讓我明白了什麽是老師。

壹個小女孩,在軍訓的時候,用手電筒給我做了壹個藏在被窩裏的禮物,因為她想在我生日的時候送給我。她自己繡了壹個小十字繡,然後裝在有機玻璃罩裏送給了我。我看的時候沒看懂。只見裏面繡著壹個優雅的女子,彎腰拿著針。然後下面有壹個流著鼻涕的小臟孩,然後她舉起了胳膊。她抓住孩子的胳膊。我也問過這個女孩,我說,哦,她在做什麽,給他打預防針?然後小女孩笑著說,妳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後來,我從玻璃罩裏翻出壹封信,把它疊得很小。在那封信裏,她告訴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壹個墜地的天使。他們來到地面是因為他們的翅膀斷了,所以在他忘記天空之前,他壹直想找個人來修補他的翅膀。

這就要求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人嘲笑這些孩子的幼稚、魯莽和粗魯,能夠包容他們,愛護他們,鼓勵他們縫好翅膀,重新記住天空。她說我遇到妳的時候,其實遇到了壹個給天使縫翅膀的人。

其實我覺得這是目前為止對老師這個角色最好的解釋。

8、所謂體驗就是“用身體,用血液檢驗”,那是壹種很深的滲透。

9.開悟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斷的開悟和體驗,意味著妳的內心有壹個儀式。

10在我看來,無論是莊子還是孔子,古代聖賢聖賢所有作用於個人的理論,目的只有壹個,那就是最大化人的幸福。只要妳的內心覺得自己是清醒的,是充實的,是有幸福的,那麽我覺得這就是聖賢的壹個意思。

11,真正的文化經典都是可以極其深刻但也極其簡單的東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內涵,樸素是它的表面形式。簡單和深刻有時候並不矛盾。

12,溝通中有壹個原則,就是妳要壹直保持那種簡單甚至愚蠢,容易傳播。妳把它做得特別深刻,它就不會傳播。重傳的前提是簡單愚蠢。

13,父親對我的教育是,壹切從源頭做起。

14,我喜歡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層次:生活層次和生存層次,越大越能說清。所謂人生境界,就是壹個人的內心必須要守住的東西;所謂生存水平,就是妳在現實中做出了什麽貢獻。

15,壹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有責任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年輕的時候不能說壹個人幸福。其實這種不入世會讓人覺得沒有價值實現感,妳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16,人生其實就是壹個木桶效應,妳永遠不要問妳最高的板子——妳哪裏更好,妳最低的板子要考慮。

17,莊子裏我很喜歡的壹段話是:“天下之名而不諫,天下之不郁,視內外之分,爭榮辱之境界,已矣。”

外面有壹千個聲音,裏面只有壹個聲音。要看妳有沒有專註力,這就夠了。

在談到“我資歷不夠,什麽都不會”的說法時。

於丹語錄(2):

1,最合適的距離是既保暖又不傷害對方。

2.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

3、花未全開,月未圓。

4.太多為時已晚。

5、多思考多看,少承擔責任,少抱怨少後悔。

6.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我們的天地。

7.信仰的力量足以團結壹個國家。

8.我們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太多,看自己的內心太少。

9.寬容壹點,給自己留壹片廣闊的土地。

10,關心別人就是善良;知人善任是智慧。

於丹語錄(3):

1論語告訴妳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大家如何過我們內心需要的幸福生活。說白了,《論語》教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壹個像李白壹樣的人;

聖人是接近土地的,他是壹個人賦。

“神在天上,聖在人間”,這六個字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只有理想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家,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沒有天空的人是實用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我們的天地。

壹個人的視力有兩個作用:壹是走出去,無限擴展世界;另壹個是向內來,無限而深刻地發現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面的世界太多,而看自己的內心太少。

幸福只是壹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心相連。

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原諒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了壹大片地。

6關心他人是善良;知人善任是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此刻需要妳幫助的人。最重要的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壹點都不能耽誤。

每個人的壹生,註定會有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個人看到的,就是他心裏有的。

9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不要糾結在裏面,壹遍壹遍的問問題,這樣只會加重妳的痛苦。第二種態度是用自己能做的來盡可能彌補這個遺憾。

10壹種遺憾其實可以被大大放大。它會成為妳生活中的陰影,影響妳的生活質量。

11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如果妳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麽妳也將錯過群星。”

12既然人生的遺憾無法避免,那麽用什麽樣的心態去對待就很重要了。不同的心態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13壹個人的自信來源於內心的從容和淡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人生很多遺憾。

14要內心強大,壹個前提是要低估外界事物的得失。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放的心態,平靜的心態和真正的勇氣。

15真正的勇氣是有契約制度和前提的,而這個前提就是義。“勇氣有時表現為理性約束下內心的自信和冷靜。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氣是世界上最大的災難。

16當不幸來臨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妳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妳也可以活得更有效率,心情更好。

17的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之外的東西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18很多時候,對壹個事物的判斷,並不能簡單的以該不該好來區分。什麽時候做,做到什麽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它的性質。應盡量避免“過”和“下”。

19以德報怨是不可取的,以德報怨也是不可能的。妳用不值得的善良去面對辜負了妳的人和事,也是在浪費生命。

今天,我們都在談論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略了心靈的荒蕪和自己生命能量的浪費。

21和有學歷的好朋友相處,不要事事親為。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只有壹種,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盡快從妳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越早,妳就越成功。

心理上的“非愛的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的掠奪。是壹種以愛的名義強制控制,允許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種行為經常發生在夫妻、戀人、母子、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之間。

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壹種尊重,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持這種距離和獨立。要平等理性地尊重每壹個人,給對方留壹點分寸和余地。就像禪宗提倡的壹種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說話要動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先想遠壹點,再謹慎壹點,才能避免傷害到別人,減少以後的後悔。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社會不公和生活困難。其實與其抱怨,不如反思自己。如果我們真的能把握好分寸,言行謹慎,禮讓天下,修身養性,煩惱就會少壹些,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做人了。

少責備,少抱怨,少後悔,就會走向成功。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壹詞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出現了壹百多次。

要成為壹個紳士,妳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第壹,“君子”必須是壹個善良的人,壹個問心無愧的人,壹個腳踏實地的人。第二,“君子”不僅是壹個好人,也是壹個偉大高尚的人,壹個關心世界,努力工作的人。第三,“君子”要“傲而不爭,群而不黨”。

第四,壹個“君子”要“慢言快語”。

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壹個繁榮的時代帶給我們的困惑。

此時此刻,從自身修養做起,做壹個真正的君子。

31壹個人內心沒有“煩惱”、“迷茫”、“恐懼”,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自然會少壹些,也會增強壹個人對幸福的把握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壹個真正崇尚學習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類心智的成就和把握快樂的能力,而不是把學習作為謀生的手段和炫耀的資本。

做君子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根據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開始,成為壹個內心完美的人。只有內心有真正的平靜,才能不被生活的起伏所左右。

小人就是沒有大視野,抓住眼前的小便宜的人。

做君子,要有“恒心”。當我們真正有了壹定的定力和寬廣的境界,就離君子不遠了。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言語的力量。

三種人生態度:悲觀、專業、理想主義。君子應該是理想主義者。

壹個人有什麽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性格。了解壹個人,只需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朋友就像壹本書,通過它可以打開整個世界。

孔子說“受益者有三友”,意思是:第壹,朋友是直的,直就是正直。第二,原諒就是坦誠。第三,朋友知道的多,就是見多識廣。

41孔子說的“失敗者有三個朋友”是指:壹是朋友交朋友,也就是喜歡拍馬屁和奉承的人。二是友善柔和,也就是“兩面人”。第三,朋友就是朋友,就是誇大其詞,話很多的人。千萬不要交這樣的朋友,否則妳會付出沈重的代價。

要想交好朋友,首先要心地善良,願意和別人親近,願意交朋友;第二,要有辨別能力。

交壹個好朋友,就是開始壹個好的生活。我們的朋友就像壹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不同之處。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做壹個有良心的人。

要善於結交快樂的、能享受生活的、生活在貧窮和幸福中的朋友。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靈的幸福,這種幸福有時與外在的物質生活並不密切相關。

與其和別人鬥,不如和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壹種生活方式。能交到什麽樣的朋友,取決於妳的胸懷和修養。看妳在朋友圈是良性元素還是惰性元素,有害還是有益。

——摘自於丹《論語心得》

於丹語錄(5):

《論語》教訓之壹:天、地、人之道

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壹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心相連。

競爭越激烈,越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人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做好自己的同時為別人著想;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寬容別人,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了壹片廣闊的土地。

《論語》的教訓之壹:心路

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地方,可能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個人看到的,就是他心裏有的。

《論語》的教訓之壹:處世之道。

直接回應抱怨,以善報善——我們應該把有限的情感和才華留在最合適的地方。

心理學上有個定義,現代人的交往中有壹種行為叫“非愛的行為”。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的非愛的掠奪。夫妻和戀人之間常有這樣的場景:壹個對另壹個說,妳看,我放棄了壹些東西,只為了愛妳;我只是在為這個家做我想做的,所以妳也要為我做妳想做的。這種所謂的非愛的行為,是壹種以愛的名義進行的強制控制,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聚合的終極目標。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只有壹種,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盡快從妳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越早,妳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壹種尊重,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持這種尊重。

要平等理性地尊重每壹個人,給對方留壹點分寸和余地。

這很像禪宗提倡的壹種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壹旦盛開,很快就會枯萎;月亮壹旦圓了,很快就會殘缺。但不完全開放,不完全圓潤,仍然讓妳的心期待,期待。

朋友之道,親戚之道,都壹樣。留壹點分寸,往往會得到壹個開闊的眼界。

無論對朋友還是親人,都要把握好分寸,適度是最好的。

《論語》的教訓之壹:交友之道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做壹個有良心的人。子曰:“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不定,戒之;它也堅強,有血性,它在戰鬥;也老了,血既悲又戒。”

人們應該正確對待妳所得到的。這其實意義重大。

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靠加法生活,但是到了壹定層次之後,就要學會減法生活。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壹種生活方式。而妳能交到什麽樣的朋友,首先要看妳有什麽樣的胸懷,有什麽樣的修養;看妳的朋友圈,是良性元素還是惰性元素,有害還是有益。

換句話說,修養是交好朋友的前提;交了好朋友,就等於給自己打開了壹個最友善的世界,讓自己的人生光彩奪目。

《論語》的教訓之壹:理想之道

壹個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終極理想有多高,而是他面前有壹個什麽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遠大誌向,而是那條誌願的踏實之路,是壹步壹步積累起來的。

理想和行為的關系,就像鉛和風箏的關系。這只風箏能飛多遠取決於妳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妳內心的渴望。妳的內心越是平靜和淡定,妳就越會拋棄那些激烈的、寬泛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尊重安靜的、內在的聲音。這會讓妳在不迷失自我的情況下走進壹個社會角色,有責任心,做到最好。

《論語》的教訓之壹:生活之道

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的三段論。

人最早的教育壹般是正面的。比如他們上小學的時候,相信陽光明媚,花兒燦爛,人很善良,世界充滿溫暖,王子和公主終於可以在壹起了,所以生活中沒有悲傷。其實這才是正果。

但是當我長到十幾歲的時候,我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步入社會的時候,覺得這個世界的壹切都不盡如人意,覺得成人的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充滿了醜陋、猥瑣、卑鄙、欺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其獨特的蒼涼,人必然會出現反彈。

那麽到了30歲,應該是人生的壹個階段,就是不像十幾歲的時候覺得眼前壹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的時候覺得暗淡無光。

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歲,是建立精神自信的年紀。“海的盡頭,天是岸,山是頂,我是峰。”這是中國人對山川的壹種感情。不是征服,而是山河自強。

這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30歲之前,壹個人靠加法生活,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聲等等。但是,越是物質的東西,越容易讓人迷茫。

30歲以後,妳開始學會減法生活,也就是學會放棄內心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困惑是指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按照中庸之道的概念去思考和行動。即使外界給妳很多不公,打擊,缺點,妳也能很快在壹個坐標上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中庸的理想狀態是萬物和諧,這種和諧意味著世間萬物各得其所。

然後是五十個“知天命”。“知天命”的關鍵是“知”字。妳應該能明白妳的命運是什麽。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內心已經有了壹種決心,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尤人,不為外物所動。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原理進行整合和完善。達到這種狀態後,就該進入孔子所說的“順從”狀態了。這個時候妳可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別人,明白任何事情的真相,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從自己的出發點去理解別人為什麽這麽說。

妳的年齡包括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如果我們能在20歲、30歲的時候提前實現40歲、50歲的境界,我們就建立了清晰的內心價值體系,我們就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轉化為生活的反張力,我們就能如我們所願的坦然。那麽我們說這樣的生活是有效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