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作為壹個守法公民,我壹直認為自己與“暴力”無關。
作為女兒,我尊重父母,理解他們那壹代人的苦難,理解他們因為年齡而與現代社會脫軌的無奈。作為妻子,我愛我的丈夫。作為母親,我愛我的孩子,陪伴她健康成長。作為朋友,我待人真誠,和每個人都友好相處。
我以為我這輩子沒用過暴力,但是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才知道我的壹些溝通方式也變成了“暴力溝通”,真的很傷害身邊的人。口頭上的批評、否認、評判、不回應、汙言穢語,帶給他們的痛苦往往大於身體上的痛苦,傷口難以愈合。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屬於暴力,會讓人產生敵意和冷漠。
比如我在做飯,孩子過來調皮就會對她發火:怎麽這麽討厭,走開;王先生和孩子玩的時候總是偷偷玩手機。當他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說:妳能陪孩子死壹會嗎?因為我爸媽要用手機銀行,我也不在乎擔心他們的錢受損。壹開始我並不覺得這些日常活動有什麽不妥,也經常不同意。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甚至壹次又壹次地挑最難聽的話挑戰對方的底線。但我不知道,我們把它發泄出來,但它是基於我們家人的痛苦。
原來暴力不壹定靠武力解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壹種溝通方式,根據這種方式,人們可以更和諧地相處。這是非暴力溝通。他不僅教會了人們如何相處,還解決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沖突和爭端。
語言攻擊,語言暴力往往是最隱形最致命的武器。
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人六月。
會說話的人,總是讓人感到溫暖。
不會說話的人總是會傷人,會讓人的心情瞬間跌入低谷,讓美好的人生隕落。
2065438年4月17日下午17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上,壹名17歲的學生突然從車裏沖出來,跳下了橋。他們的父母絕不會想到,他們的虐待會毀了孩子的壹生。
“語言暴力真的會成為壹種武器。”心理學家武誌紅說。
這種武器壹開始可能是隱蔽的,無害的,但隨著它的成長,它的鋒利的邊緣變得越來越鋒利,遲早會刺進壹個人的心臟或者自己的心臟。
人在人間,善生。
人類誕生之初,人性本身就是善良的。天性相似,但後天環境和教育不同,習慣差異極大。
那麽我們和好好說話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是什麽呢?
盧森堡博士認為,它是壹種異化的交流,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到自己內心的想法,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動,從而在我們的內心產生了隔閡。盧森堡博士認為,異化的方式通常是:
道德判斷就是用道德標準來判斷人。如果壹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麽他就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或壞的。比如網絡上的鍵盤俠,遇到事情,在不知道事情前因後果,亂問的情況下,站在道德制高點攻擊別人。那麽多人受害,其實這是壹種潛在的“暴力”,有的甚至會自殺。
1935年,民國著名女演員阮於陵自殺,遺言中只寫了壹句話:“人言可畏”;
2015入選2014宅男女神的臺灣省藝人Cindy因不堪忍受長期語言暴力的侮辱,在家中吸入過多氦氣自殺。
2016年,28歲的演員Kimi因為長期的網絡語言暴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被證實患有抑郁癥。......
“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會像暴力那樣立刻傷人,但語言暴力卻像壹把刀,在人們的心裏連在壹起。有些人壹輩子都無法愈合這個傷口。”胡對說:
當我們看到這些的時候,語言暴力是我們生活中最可怕的秘密殺手。據說人都會犯錯。就算他們做錯了,也有法律來懲罰,而不是由“鍵盤俠”隨意決定。
我們習慣於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認為壞人就應該受到懲罰。當暴力發生時,人們往往會忽略對方的真實感受,將沖突歸咎於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是這樣的。
比較是人類痛苦的最大來源之壹。
更是無處不在。我在小學聽到最多的就是妳看誰家的孩子學習努力。中學時,隔壁王大媽的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大學時,小區裏的小張考上了公務員。等畢業工作了,又開始比較車、房、票。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這種比較也掩蓋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愛。攀比會對人的自尊心造成很大傷害。
丹·格林伯格曾經說過:“如果妳真的想過悲慘的生活,那就和別人比壹比。”
聰明人只比較自己。
作為壹個成熟的成年人,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但有分歧時,人們通常會在詞語前加上“不得不”二字,以淡化和減輕個人責任。例如:
我得照看孩子!
我要加班!我要早起!
用這些來減輕自己的責任,會產生無力感,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被認為不講道理。如果是“我選擇”而不是“不得不”,或許就能解決。
我選擇照看孩子,因為我想參與他們成長的每壹步。
我選擇加班是因為我想更好的提升自己。我選擇早起,因為我想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健康的生活。
我們可以使用負責任的語言,而不是逃避責任的語言。也許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奇妙變化?
因為個人身份的原因,我們往往需要對其他人,比如老師和家長,做出壹些限制,給孩子知識和管教,把孩子的行為限制在壹定的範圍內。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生活。
以上四種溝通方式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甚至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既然我們知道了什麽樣的交流是不好的,那我們就來看看如何避免這種交流。
“暴力溝通”多發生在個體與群體之間,是因為誤解了他人的需求而產生的。然後用強制性或威脅性的語言來誘發恐懼、悲傷和內疚。當我們在沖突中繼續使用“暴力溝通”時,會轉移對方的註意力,使其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具體要求,從而使事態逐漸發酵,加速矛盾升級。
“非暴力溝通”又稱愛的語言,是指在暴力消退後,用自然的愛去交談和傾聽,可以極大地避免語言暴力的發生以及由此引發的溝通障礙。
遇到語言暴力應該怎麽辦?首先要明確的是,不要做犯罪者。妳可以先記住這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具體要求。
這裏應該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壹要素是觀察。如果我們把觀察和評論混為壹談,別人只會記住評論,反駁我們。
比如我太忙沒時間開孩子,我就給我老公,但是他10次裏面有9次都在玩手機。我實在忍無可忍:“妳真壞!好好陪孩子會死嗎?”之後老公回復我壹句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妳怎麽這麽惡毒!”"
聽到的那壹刻,我驚呆了。我呆在原地不知所措,憤怒和委屈湧上心頭。為什麽我變得這麽惡心,能說出這樣的話?現在看來,我只是混淆了觀察和評論。
"不加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曾經說過。
每當妳不了解全貌的時候,就不要妄加評論,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裏說的那樣,“當妳批評別人的時候,記住,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有妳擁有的優點。”
妳沒有吃過我的苦,請不要指責我的方式。
在心理學上,有壹個詞叫“投射效應”。是指人們往往會產生壹種錯覺,習慣於根據自己心中所想所見來分析判斷,認為對方也是如此。
壹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惡意揣測和評價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法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選擇善良。
這裏要區分感情和思想。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覺。有時候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下面就以老公在陪寶寶的時候偷手機為例,從他的思想感情來分析壹下:
A.想法:我說了無數遍了,妳就是不聽。我覺得妳不尊重我。b .感受:跟妳說了無數遍,妳就是不聽。我很失望,很累,很難過,很苦惱。
當我們說“我感覺”時,我們經常表達我們的想法而不是我們的感覺。
我覺得改成“我想我可以……”可能更合適。另外,在表達感情時,示弱有助於解決矛盾。
當我們聽到壹些不愉快的聲音時,我們通常會有以下四種反應:
批評常常指的是期望。對別人的批評其實間接表達了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壹個女生對壹個男生說“妳永遠不懂我”,其實她是渴望被理解的。為什麽感覺有點像情侶吵架的常用語?呵呵!
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不懂得從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當溝通不愉快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別人的錯。
比如下班後,老公沒有及時清洗就把襪子扔了。我可能會叫他懶鬼。
如果我們不聽從父母和長輩的建議,我們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負責任。
突然想起小時候的壹件事。小時候性格有點內向,習慣了委屈的去迎合別人。我想給我弟弟買零食和玩具。只要我想要什麽東西,我的父母就會教育我,作為壹個姐姐,妳應該給妳的弟弟讓路。
記憶中,我總是委婉的表達自己,以為父母不在乎我的感受。現在我終於意識到,我從來沒有告訴他們我需要什麽。
真誠比妥協更有價值。壹個人說不出自己需要什麽會有多痛苦!
當我們觀察、感受、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提出要求。
首先,明確告訴對方我們想讓他們做什麽。如果我們不想讓對方做什麽,對方可能會很困惑,甚至反感。
再說說我老公的看寶寶事件。作為孩子,母親的陪伴很重要,父親的陪伴同樣重要。高質量的陪伴勝過低質量的陪伴。目前雖然我不直接付錢,看起來是他在看寶寶,但實際上是孩子在陪他玩。
當孩子想分享她的玩具和快樂時,丈夫正在玩手機遊戲。打著陪孩子的幌子玩手機。
我的要求是,老公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可以放下手機,遊戲可以晚點再玩。孩子成長只有壹次,認真參與成長。
非暴力溝通不是壹個固定的公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簡而言之,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對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的理解。
這種溝通方式的養成不是壹朝壹夕的,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改變,而不是壹套模板就能解決所有的溝通問題。
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麽;
能夠治療深層次的疼痛,突破引起憤怒、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用不傷害人的方式解決人際沖突;
學會構建和諧的生活體驗。
關於如何說好,盧森堡博士總結了以下五點:
1.全心全意傾聽
佛教有句諺語說:不要急著做任何事,站在那裏就好。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心傾聽別人的經歷,我們常常渴望提出建議、安慰或表達自己的感受。試想壹下,如果壹個人想讓妳了解他的情況,但是他聽到的是安慰和建議,那麽他可能會有點不舒服。
當壹個3歲的孩子渾身是泥出現在媽媽面前的時候,媽媽壹定暴跳如雷。沒等孩子說幾句,她就打斷了他:“能不能省點心,換件新衣服就行了……”,巴拉巴拉說了很多。
但是,孩子壹臉委屈的看著媽媽,眼裏的淚水似乎有話要說。原來孩子在小區裏看到媽媽最喜歡的花,想摘下來送給媽媽。看著剛滿3歲的孩子,我媽頓時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現在覺得泥濘不那麽重要了。
我們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透過表象看不到本質。全心全意傾聽,相信傾聽的力量。
要學會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自己的感受。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是最愚蠢的。
壹個人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如果妳連自己都不會愛,那麽別人也不會珍惜妳對別人的愛。
當我們生氣或憤怒的時候,想想我們為什麽生氣。通常有以下四種反應:
1.責怪妳自己。2.互相指責。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我無數次跟孩子說玩手機,他都不聽。我很失望。他也不耐煩。表面上看屬於第壹種和第二種的結合。
首先,憤怒驅使我去懲罰別人。我認為他應該承認錯誤並受到懲罰。這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其實我要洗衣服,拖地,做飯,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而不是每次都玩手機的假人。屬於第三種和第四種。
這個時候,如果我只關註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再去分析他犯了什麽錯誤,我也會關註自己的心理活動。他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但不是我感情的根源。
當我們的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壹般來說,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強制力是出於保護。
例如,出於安全原因,壹個三歲的孩子不應該被允許觸摸電器。
使用防禦性強制力時,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
如果妳試圖通過懲罰他來讓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比如打屁股,罵他,往往適得其反。
所以,合理表達憤怒的第壹步是停止指責別人,關註自己的需求。
這裏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感激,沒有潛在的目的。
有些企業出於個人目的欣賞員工,可以更好地操縱員工,甚至可能讓員工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他們會懷疑真誠的感激。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別人說妳做的菜真的很好吃,妳可能會想,下次我做不好怎麽辦?現在不想別人誇妳。我以為對方說這話是出於禮貌。
通常我們在贊美別人的時候,很少透露自己的內心活動,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上。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誠,發自內心的感激,對人大方才能給人留下不卑不亢的好印象。下次我們面對贊美的時候,試著微笑著說謝謝,就這麽簡單。
這樣的感恩,既不傲慢,也不謙虛。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經說過:要知道說什麽,要知道什麽時候說,要知道對誰說,要知道怎麽說。
德魯克用壹句話揭示了溝通的本質。作為具有語言功能的人類,自然有著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需求。正是這種獨特的需求,使得溝通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變得非常重要。
雖然《非暴力溝通》是壹本溝通技巧的書,但不如說是壹本普世的書。
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感受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需求,傾聽他人內心的聲音,連接與他人的情感紐帶。
這種溝通方式不僅適用於情侶關系、婚姻關系,也適用於職場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朋友關系。
願我們都能好好談談。
溫柔對待自己,真誠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