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拒絕留在大陸:
1,政治立場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也是中國早期的自由主義思想家。* * *奪權後,胡適跟隨國民黨到臺灣省,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在中國大陸,北京政府對胡適進行了廣泛的批評,這位歷史文化名人遭受了不為人知的冤屈。
2、知遇之恩
胡適對蔣介石有壹種知恩圖報的感情,這可能不僅是胡適沒有留在大陸的原因,也是他晚年始終無法在政治上與蔣介石決裂的重要原因。
3.追求民主和自由
1948年底,國共之爭在軍事政治戰場上已成定局,但思想和知識分子之爭日益凸顯。蔣介石著手制定“營救大陸學者計劃”,用各種手段引誘學者來臺。另壹方面,中共也邀請名人北上,雙方上演了壹場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爭奪戰。
胡適是蔣介石擬定的營救名單上的第壹個人。面對這場掠奪戰,胡適說,蘇俄有面包卻沒有自由,美國有面包也有自由。他們來的時候,沒有面包就沒有自由。
從65438年到0953年,全國批判胡適的“反動”思想。有記者在美國訪問胡適本人:“妳對這場批判運動怎麽看?為什麽中國大陸把妳歸為思想反動分子?妳的敵對思想是什麽?”
胡適想了壹下,回答說:“我主張自由第壹,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第二,我主張懷疑。我壹生反對教條主義,就是反對教條主義。"
擴展數據:
胡適的成就:胡適總結了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將整理國故或國學的研究納入“中華復興”的範疇,出版《論儒學》不僅是胡適學術的巔峰之作,也是65438年至0930年中國近代文化史成就的代表作。
胡適把禪宗歷史研究的問題,從西方天道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變成了禪宗革命者本身的問題。他的論文承載了很多以後的成果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