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壹個有足夠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者,有必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和探索中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索宇宙的具體性質,而是探索社會和人生的具體氣質。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具體感受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他探索無限的“人”,這也正是孔子覺得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氣質和行為都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每壹次新的內容被探索,舊的規則被打破。“不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就不知道人是什麽。”孔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人性是最難理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自然體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刻見解。
陶行知說,千千萬萬個老師教人求真,千千萬萬個學生學做人。在這壹點上,與孔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仁義道德”觀不謀而合。他們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麽幾千年後提出的觀點驚人的相似?無疑,兩人都把“仁義道德”作為自己不斷努力實現和不斷學習的目標,以提高自身修養和道德水平,這是必然的。
為了學習,妳可以不知道三月肉的味道,這足以看出孔子的勤奮,但如果只是勤奮,恐怕孔子也不會那麽受世人尊敬。他的好學表現在各個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民,也不如老苗圃。這是實事求是。時時學習是壹種樂趣,是壹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並不局限於我們普通人的思維:這是學習,那是不合適的。孔子會以最寬廣的胸懷接納世間的壹切,這是我們力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孔子是壹位擁有各種謀生技能,對人生意義有深刻見解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壹方面,他有禮儀、音樂、射擊、科舉、書法、數學等各種專業知識,也有管理政治的觀念,對教育的目標有明確的方向。由於他眾多的知識和能力,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雖然他的許多生活技能細節沒有被保留下來,但他的生活智慧談話已經成為生活在世界上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寶庫。
這是孔子的學問!這是聖人之學!
也許我們凡人永遠不會明白永恒典範之學的內涵,但每個人都可能從中找到新的自己。
子曰:“學而不厭,教而不厭”。這句話的意思是,壹個男人要不斷學習,不要厭倦;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要覺得累。
“學而不厭”。作為老師,我們尤其要做到這壹點。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首先,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者。“身教重於言傳”,“親師,信其道”,教師要做學生的好榜樣。
壹個老師要做到“誨人不倦”並不容易。“老師教孩子要有耐心,”我們常說。但其實我們很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上課也會生氣,這就是我們還沒有學會忍耐的證據。
老師上課不理智,情緒化,除了傷害孩子的感情沒用;老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朵的繭更厚,沒有其他作用。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什麽?我覺得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僅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方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能這樣試試嗎?當孩子上課心不在焉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自己沒有做好,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當教室秩序混亂時,不要對孩子們大喊大叫。我們應該考慮我們的教室是否對孩子們沒有吸引力。及時調整妳的教室,吸引孩子;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時,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下次再幫他完成作業,讓孩子及時體驗完成作業的成就感;當孩子犯錯時,要有耐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找出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和孩子談話,幫助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是我們的目標。
“誨人不倦”這個詞很簡單,卻蘊含著師愛。
因此,作為壹名教師,我們應該把“學而不厭,教而不厭”作為我們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