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之壹。大禹治水後,中國被劃分為九州,即青州,這在龔宇地圖上有所記載。現在人們來青州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在山上“祝壽”,二是在城裏祭奠範仲淹。
青州以南五裏,有壹座山叫雲門山。從山腳望向山頂,懸崖上有壹個生日,這是人們想看到的奇跡。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辰字,是最好最好的書法。日本書法家經常飄洋過海前來祭奠。這是明嘉靖三十九年青州恒王為祝壽所雕,至今已有四百年。山上的殘雪還沒有消失,我正在寒冷的春風研究這個奇跡。字高7.5米,寬3.7米。開頭不知道怎麽寫怎麽刻,但不失架子的結構。這個恒王創造了奇跡,但他當時的目的不是為了藝術,就像古墓出土的魏碑壹樣。今天,我們認為他是書法的傑作,但他只是壹個死人。
我身邊的壹塊普通的石頭。恒旺刻字希望他活百歲,同時把黃氏家族的威望寄托在百姓身上。然而,幾代之後,王夫衡的財產被搶,他的生命不可能永遠延續下去,他的威望也早已被風雨所擊。就是這個藝術長壽詞活到了今天。回想當年大禹治水,從這裏引水入海,天下長洪獲救,青州在此。從此,人們就在這裏耕作編織,世代繁衍生息。範仲淹曾來此為官,李清照曾隱居於此,恒王在此統治著自己的小天地。人們忙著在這座巖石山上的懸崖上雕刻,挖掘洞穴,制作雕像。只有這座山是寂靜的。我想,雲門山神看著那個花錢刻字,跪拜終身的恒王,壹定是輕蔑地哼了壹聲,繼續打坐。我繞著山走了壹圈,看著這些從唐朝到明朝的遺跡,看著山腳下揮之不去的雲霧。我真的為雲門山感到驕傲。它抗風雨,抗雷電。壹千多年過去了,林則徐說那座山:“有千堵墻,妳想多強就多強。”它無欲無求,天長地久。
從山上下來,參觀青州西部的龔凡寺。它是為了紀念北宋名臣範仲淹而建的,千百年來壹直在燒香。這個神社不大,大概有兩個籃球場那麽大。院心有壹口井,名為範公敬,據傳是範仲淹所修。這井水也不壹般,清澈爽口。據說範仲淹用這種水制成了壹種治療人們慢性病的“青州白丸”,頗有奇效。這口井就像戀人的信物壹樣,成了後人懷念龔凡的依托。宋代有句詩:“愛從無窮處汲取,恰似希臘文的老心。”(範仲淹)現在這口井清澈如鏡。東面有壹座祠堂,有龔凡及其生平的壁畫。祖廟是留給歐陽修和富弼的,他們都主持了新政的慶祝活動。庭院南面有壹片竹林,竹篙千條,非常漂亮。竹林後面有壹座碑廊,裏面鐫刻著龔凡的名篇《嶽陽樓記》。院心有三棵古樹,分別是唐穎和宋槐,可見這座寺廟的歷史之悠久。樹的北面是馮玉祥將軍的官印手書碑:“兵者胸中富,即使教其左右騎,也怕那小老子;憂於樂觀的世界,希望今天的人受到啟發,向這位學者學習。”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龔凡的壹生。範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努力學習,早起煮了小鍋粥。粥涼了以後,分成四份,這是他每天的飯。日後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官位,授予龍圖閣學士,為廉政著想,努力革新。後來西夏入侵頻繁,朝鮮也沒有軍事人才。他以公務員的身份保衛邊境,是敵人。西夏人驚呼“他胸中有百萬雄兵”,邊民尊稱他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圖索驥地說:“有中煙我就不擔心了。“後來,他被調回朝鮮主持慶歷新政改革,大刀闊斧地革除新舊,頻繁調任各地,親自推動地方政治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鮮,在地方,他總是“憂進憂退。他的心燃燒著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範仲淹是諸葛亮和周恩來式的政治家。他的生活主要是實踐。他按照自己的處世治國之道,潛心去做,把自己所有的才能都投入到處理具體的政務和軍務上,而不考慮自己的意圖。不是沒有文采,是沒有時間。祐三年(1051年),範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仕途和人生旅程的最後壹站。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嶽陽樓的故事寫於他病故從前線調到內地的七年前。就像模型壹樣,這是壹個偉人的後期作品,是他壹生思想的結晶。可以想象壹個老人在這個小院裏,在井亭下,在竹林裏,是多麽焦慮,自責又求救,憂國憂民。他回憶了“人不困,將軍白發淚”的邊塞生活;回憶“住在廟堂之上”的艱辛,和妳壹起勤快;他回憶起救災放糧時看到的平民百姓的疾苦,總結了歷代先賢的政治經驗和自己的生活,最後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深刻的嘆息,就像名寺的鐘聲壹樣深刻,是壹種極大的震撼。這壹聲嘆息,延續了幾千年,激勵了多少仁人誌士,糾正了多少官宦。”《嶽陽樓記》並不是寫在嶽陽樓上,洞庭湖的大觀當時也不在王先生面前。可以說這是壹部可以作為借口的作品。龔凡通過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吐了他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他所經歷的政治風浪,他胸中的思想起伏。可是,他突然收到這句名言,把它變成了壹道彩虹,跨越天際,照耀後世。
春風吹唐宋淮新枝,竹葉青蕩。這座古老的寺廟在歲月的長河中進入了新的壹年。範公端坐在神龕裏,默默地欣賞著庭院裏的春色。我在院子裏漫步,沈思著龔凡、歐陽公和福貢的神。在幾千年的古代歷史中,有多少官員有這樣的職位,又有多少人像他們壹樣勤政?但為什麽只有範仲淹教人千百年來銘記,念念不忘?在我看來,個人只有苦練,誠實的犧牲是不夠的。這些只能隨生而逝,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應該能夠創造壹種精神,提煉出壹種符合人心和歷史規律的思想。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正是這種向上的樂觀,讓範仲淹成為永恒。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在《嶽陽樓記》壹文中表達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近千年來,這句格言壹直影響和教育著後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壹位,為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為天底下人民的幸福揮灑汗水和鮮血。歷史上的文天祥,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個人安危,明知自己命運多舛,以為“國家在此”,毅然前往與元軍談判;他被捕後,為了重整旗鼓,收復大宋之地,幾次從敵人的魔掌中掙脫出來,就表現了這種精神。在1958廬山會議上,彭元帥冒著丟掉官職、獻出生命的危險,反映民情,講真話。他為民憂,為民憂,為民大聲疾呼。雖然他被撤職了,但他仍然堅定不移,真心實意為人民著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人民服務。
國家利益與個人欲望的矛盾,從古至今,壹直折磨著每個人的靈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這種樂觀主義的人,有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國家和民族的復興為己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文天祥和彭不都是這樣不平凡的人嗎?相反,有些人經不起物欲的誘惑,貪圖壹時的享樂,只顧自己的利益,卻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於不顧。他們鬼迷心竅,靈魂醜惡,行為骯臟,犯下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罪行。原廣西自治區主席程為了給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下令降低土地出讓價格,使國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在他的眼裏和心裏,“世界”的位置在哪裏?只有他自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壹個人世界觀的反映。要真正做到這壹點,就要加強道德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向民族英雄和歷代仁人誌士學習,汲取他們的精神養料。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各種誘惑接踵而至。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代表人民的,是人民的公仆。吃喝玩樂,不忘其憂,不揮霍,貪汙受賄,中飽私囊,造成民憂國憂。
《嶽陽樓記》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因未能執行新政,被貶河南鄧州,為滕重修嶽陽樓而作。宗梁名將滕與範仲淹是同年進士,二人關系甚好。範仲淹貶鄧州之前,滕貶嶽陽,兩人情況差不多。於是,範仲淹借滕請他為嶽陽樓題寫筆記的機會,在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不計較個人得失,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此鼓勵滕,同時也監督自己。雖然這篇文章是為重建嶽陽樓而寫的,
《嶽陽樓記》之所以成為歷代傳頌的佳作,在於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作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有這樣的胸懷不僅難能可貴,而且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對開明政治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代表了中國古代進步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範仲淹曾經是北宋政壇的風雲人物。他曾向皇帝提出減稅、整頓軍事裝備、選拔人才等十項改革計劃。他還帶兵抵抗西北黨項貴族建立的西夏政權的入侵,對穩定西域、調和民族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李青三年(1043),被任命為“參政員”(相當於副總理)。他被貶為普通地方官時,已經五十七歲了。他仕途的起伏和內心的惡毒,尤其是李青新政的失敗,給他以毀滅性的打擊。他知道壹個地方小官很難回天。因此,在贊揚滕的卓越功績時,他不能不流露出被拋棄和難忘國事的矛盾心理。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這種情況下心灰意冷,郁郁寡歡?但範仲淹沒有為自己的晚年嘆息,也沒有被坎坷的命運壓垮。他身強力壯,抓住滕為嶽陽樓題詞的機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範仲淹同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愛國愛民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