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所有的彎路都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的,而不是孩子的角度。
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會覺得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不合理的。我們可能看到壹個很難相處的孩子,會認為他不聽話,脾氣大,愛打人,甚至處處反對我們。
《超級育兒老師》系列中有壹個3歲的小男孩叫仔仔。他很聰明,但是脾氣不好。仔仔不開心就打人,拿著玩具槍到處射人,用玩具鋸鋸人。他不會好好吃飯,大人餵他的時候,他壹點都不配合,故意把臉轉過去。
仔仔非常喜歡看電視。奶奶讓他洗手吃飯,他拒絕了。奶奶關了電視,拉著他去洗手。他故意在地上擦了擦手,然後放進嘴裏。
奶奶急忙上前阻止仔仔,但仔仔打翻了東西,並開始打她。奶奶使勁抓住他的手,不讓他動,仔仔開始大哭大鬧。奶奶無奈地說:“這種情況我真的幫不了他。”
爸爸上前哄他,他試圖用玩具鋸鋸爸爸的手。
看到這裏,妳是不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難對付了?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這樣的孩子就是要打,狠狠的打他才老實。
其實打罵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麽多家長長期為孩子的問題絞盡腦汁。
打罵孩子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彎路。
只是解決了家長的燃眉之急,發泄了憤怒,第壹時間制止了孩子的行為。
打罵孩子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負面影響是長期的。
1.打罵往往只是大人以自己的身體和權力優勢迫使孩子就範的壹種手段。
孩子可能因為軟弱而不敢反抗父母,但學會了偽裝和撒謊以避免挨打,學會了服從父母;
他們可能會從現在開始壓制這些行為,但是當他們覺得自己強大有力的時候,就會有報復性的反彈;
他們可能再也不會發生,合理化父母的打罵,成為父母後也是這樣對待孩子。
第二,打罵讓孩子學會如何用暴力解決問題。
他們錯誤地認為暴力是力量和權威的表現。誰更強就得聽他的,誰更暴力就能主宰對方。
還會讓孩子成為欺淩者,以打罵等暴力方式表達自己,控制他人或達到其他想要的目的。
第三,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也會形成嚴重的自卑感和羞恥感,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善意。
很多孩子的暴力行為都是模仿自父母的打罵行為。
很多急於求成的教育,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會在未來滋生壹系列新的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壹些家長每天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但是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今天這個問題按了,過兩天又會冒出來,反復,或者以新的形式。
所以這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可信,孩子在這裏制造問題,給我們添麻煩。
其實不是孩子在制造問題,而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角度。
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偉大工程,需要時間和情感投入的緩慢的影響和滲透過程,絕不會壹蹴而就。這個項目的工藝越簡單,成品就越粗糙,越脆弱。
任何告訴妳壹招就能立竿見影的教育方法,必然伴隨著巨大的隱性負面效應。這些舉動往往只是為了家長省事,站在大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的行為問題背後,都有其心理根源。
只有找到這個根源並解決它,才能真正解決這個行為問題。
比如孩子覺得生活無聊的時候,會選擇看電視,玩手機。
上面說的那個男孩,白天父母在上班,讓爺爺奶奶帶孩子。爺爺奶奶平時喜歡看電視,孩子也會跟著看。
畢竟老人體力精力有限,看到孩子看電視能安靜很久。他們幹脆讓電視代替自己陪伴孩子,這樣也能讓孩子適當放松。
久而久之,孩子開始迷戀電視,壹打開就放不下。
很多孩子迷戀手機和電視,是因為他們扮演了保姆的角色,而不是父母。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的心理媽媽,所以孩子離不開他們。
孩子喜歡模仿,但由於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看到電視上的打鬥場面,就會認為“誰會打架誰就兇”,於是開始崇拜武力,模仿暴力。
仔仔特別喜歡看熊來來去去。他喜歡用槍打人,用鋸子鋸人,因為他模仿《熊來了又走》中的光頭強。
孩子脾氣不好的背後,也是內在原因在起作用。
孩子在三種情況下容易發脾氣:
比如,有的孩子想和媽媽說話,但媽媽壹直沒聽見,孩子就開始哭;再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大人卻認為他做不好,堅持餵他,不讓他自己做,於是孩子開始發脾氣;例如,如果仔仔想看電視,但他的家人不讓他看,他就會發脾氣。
當我們從自己的感受或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時,只能看到孩子行為的表面,而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和心理因素。這個時候,我們的教育往往很難起到長期有效的作用。
從孩子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實感受。
藍海老師讓奶奶蹲在地上模仿仔仔。爸爸站在奶奶對面,低頭對她說:“別看電視了,過來吃飯吧!”"
奶奶壹時覺得心裏不舒服。
這時候爸爸更進壹步,對她說:“今天這些飯妳壹定要全部給我吃!””奶奶立刻感到壹種壓迫感。
爸爸走近壹步,雙手緊緊抓住奶奶:“不能亂扔東西,別發脾氣!”"
奶奶說:“我覺得我受不了了。我只想逃跑,不想讓妳管我。”
直到那時,他們才意識到為什麽仔仔會那樣做。這時,藍海讓父親後退兩步,蹲下身子,輕輕地擡頭看著祖母。奶奶說她感覺舒服多了。原來這才是孩子的舒適空間。
當我們俯下身,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能知道孩子的感受。
否則我們都活在自己的腦海裏,看不到真正的孩子。這個時候,當孩子心情不好,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事,會很生氣。所以用情緒化或者暴力的方式去壓制孩子,讓雙方的對抗越來越強。
知道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可以用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問題。
比如癡迷手機電視的孩子,也渴望被看到,渴望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讓他們有存在感和價值感,有自己的人生意義感。
所以,用陪伴來豐富孩子的生活,是解決手機、電視迷戀最有效的方法。
首先,和孩子約定看電視的時間和規則。
第二,給孩子電視之外的享受空間。
1,給孩子準備他喜歡、適合的玩具,讓孩子在壹定範圍內自己選擇;
2.給孩子做壹個時間表。
太小的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妳可以給他買個定時器,設置成每個時間段(比如半小時)響壹次,作為提醒。
先讓孩子選擇壹個自己喜歡的活動,時間到了再換另壹個活動。提前做好時間表,把完成的項目打勾。做的時候給鼓勵。
比如讓孩子先玩半小時積木,到時候再看半小時電視。鈴響後,讓孩子們玩畫畫。諸如此類。
這樣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感興趣的,而不是無休止的看電視。
亂發脾氣的孩子總會用這種方式威脅父母,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正確表達,父母壹再妥協。
所以家長要堅定,說到做到,這樣孩子的威脅才會失去作用。同時,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漸漸的孩子就可以改掉壞脾氣了。
家長也可以用工具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例如,情感積木塔由紅色和藍色積木組成。如果孩子發脾氣,經提醒後能控制情緒,就放藍色積木,控制不住就放紅色積木。如果妳積累了5個藍色積木,妳將獲得獎勵。
這樣,父母可以更好地幫助自己管理與孩子的情緒,並在這個過程中增進親子關系。
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處理問題,教育就會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