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參與者是所有的人民,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在這個節日祭拜祖先的亡魂。自唐朝以來,朝廷就給官員放假,讓他們去老家掃墓。據宋代《夢梁璐》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士出郊省墓,以示對其思想的尊重。”掃墓人數不限男女,經常和家人壹起外出。這樣,清明節前後的掃墓活動往往成為全社會的親身參與。幾天之內,鄉下人來來往往,規模極為繁榮。
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作為壹個鬼節,主要祭祀祖先和已故親人,表達祭拜者的孝心和懷念逝者的感情。清明節屬於鬼節,但通常不命名為鬼節,因為它主要祭祀善鬼、家鬼,或至親的亡魂,重在表達孝心和親情。在另外兩個萬聖節的節日裏,甚至是惡靈和野鬼壹起祭祀,重點是安撫鬼魂,不讓他們做任何事情。但不能壹概而論。壹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習俗。上海舊俗,清明節有祭鬼儀式,祭祀餓鬼鬼怪,防止其成為邪靈。這種祭壇叫做祭祀祭壇。在舊上海和清明節,前天,迎來了城隍。在清明節這壹天,城隍之神會乘坐大轎子巡遊祭拜平臺,以此來解脫鬼鬼,場面十分隆重熱鬧。
清明節前後,各地有差異。過去,北京人祭掃墳墓不是在清明節,而是在臨近清明節的“光棍節”。只有和尚在清明節祭祀掃墓。在浙江麗水,掃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進行,被稱為“前三天後四天”。在山東,舊時大部分地區在清明節掃墓,諸城等少數地區在寒食節掃墓,有的地方在清明節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人們通常在清明節去掃墓。晉南人把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有壹次,清明節前幾天,家人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節,壹個村莊的同姓家庭代表去墓地祭祀他們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新墳和舊墳不壹樣。最近過世的人,過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沒做超度儀式的,要在清明節這壹天請僧尼念經或者做道場。如果是老墳,做過祭祀或道場,清明節掃墓沒必要,前後可以放寬,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和後八天的範圍。俗話說“前七日,後八日,幽冥放假。”這意味著它會過早或過晚失敗。
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清明節可分為墓祭和祠堂祭祀。墓祭是最常見的。清明節的特點是墓祭。在墓地祭祀時,祭拜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感,讓生者更好地表達和寄托對逝者的孝心親情。清明節之所以叫掃墓,主要是因為掃墓的方式。另壹種形式是祠堂祭祀,也稱廟會祭祀。壹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裏壹起祭拜祖先,然後在祭祀後舉行聚會和晚宴。這種祭祀是族人團聚的壹種方式。還有壹種情況是,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老家掃墓,就在山上或者高處向老家方向遠遠地祭祀。
清明節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因地而異。常見的做法包括兩部分:壹是整修墳墓,二是懸掛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的時候要先對墳墓進行整修,主要是清除雜草,培育新土。壹方面,這種行為可以表達祭祀者的孝心和對死者的關懷。另壹方面,在古人的信仰中,祖先的墳墓與後代的興衰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修墓是不可忽視的紀念內容。《清李彤》解釋了“掃墓”之名的原因:“除夕寒食初霜節,祭天掃墓,並以素服侍寢,以酒具割草木,周末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
過去由於禁寒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和竹竿上,或者用石頭和峭壁壓在墳墓上。宋於《雞肋》卷:“寒食埋,無香。紙錢掛在樹上。下鄉的都是爬山看祭祀的。空中撕扯叫破財。”這樣,所有祭掃過的墳墓都有紙橫幅飄揚,構成了清明前後壹道獨特的風景。沒有紙幣的,壹般都是缺少繼承人的孤墳。後來壹般不再講究禁火,只燒紙錢。舊時北京清明節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燃擔”。所謂“包袱”,就是朝拜者把陽的世界送給“冥界”的包裹。以前南植店賣的是所謂的“裹皮”,就是用白紙糊的大口袋。這個口袋有兩種樣式:壹種是有圖案的,木刻上印著“死亡咒”的梵文音譯,中間印著蓮花碑,上面寫著逝者的名字,如“已故張福君怕雲山老人”等。另壹種是素面革,上面不印任何圖案,只在中間貼壹個藍色的牌子,寫下死者的名字。包裏有各種各樣的錢。祭品以食物為主,各地品種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可以根據祭祀的經濟能力帶出去的美食,或者是時令的特色美食。[19]
地方差異
海南
海南人在清明節祭祖時,也有背誦祖訓和家規的民間傳統。海南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傅策超說,海南的漢族都是大陸移民。唐以前,約有2萬漢人遷居海南,宋代約有65438+萬人遷居海南,到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金瓊有100多個姓氏,金瓊的祖先約有300人。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入瓊的祖先,在各地修建了‘祠堂’,大多在清明之際舉行祭祀活動。在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吟誦和謳歌瓊祖師的功德。
“在民間祭祀的過程中,壹定要背誦祖先的規範,而這些祭祀、祖先的訓練、宗族的規矩,都是美妙的歌謠。”傅策超向記者背誦了幾段傅氏家訓的三字經,“愛祖國,孝順父母,做朋友兄弟,做夫妻,忠於親人,講團結,與鄰為善,交友謹慎...“時至今日,這些祖歌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會祭出豬、鵝、魚、餅來燒香,變廢為寶。也有同姓居民趕豬拉羊在祖墳上祭祀,祈求子孫後代繁榮昌盛。清明節祭祖有兩種。第壹,犧牲自己的祖先。以壹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擺放“三祭”、幹飯等祭品。每個人都鞠躬。後來是祭祀“祖先”,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所有同姓宗族都參加。把準備好的祭品拿到祖先的墳前祭拜,清除雜草,添加新土。
山西
山西老民歌“清明細雨使人心酸,大漠野花開(土著迷),鐵鍬隨祭在手肩扛,都是先來墳”,形象地概括了人們的心情和掃墓的特點。春天,人們修理房屋以防止夏天雨水滲漏。當生者與死者聯系在壹起時,田野裏的墳墓往往會在風雨過後坍塌。清明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內雜草,用新土將墳擡高加固,習慣上稱為修陰宅,表現子孫對祖先的哀思。
在山西南部,無論貧富,男女都來掃墓,表示後代都在思念祖先。在北方地區,去掃墓多是男人的事,女人壹般不去掃墓。在大同、平遙等地,正是壹天的傍晚,舊俗的婦女會在大門外放聲大哭。“村裏壹片哀嚎聲,傳入時令人心酸。”在晉南大部分地方,上墳不燒香不燒紙,墳前要掛錢之類的東西。有句話叫“清明上河圖白”。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清明節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錢和其他東西全部燒掉,理由是除非燒光了,否則不會轉給祖先。大同等地習慣白天上墳,晚上在家燒錢燒絲。
在晉西北的河曲等地,帶酒帶菜上墳,祭祖後再在墳前吃喝,意為與先人分飲分食,是舊習俗。在山西南部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棗糕在墳前打滾。傳說是為了給死去的老人撓癢癢。在晉中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是形似蛇的餅。回到家,把面包放在院子裏吹幹再吃。老人們註重治病,其源頭是因為寒性食物禁火。
晉南上墳後,回家要拔些麥苗,在門上插上松枝、柏葉或柳條,辟邪。山西北部有許多柳樹插枝。在其他地方,壹些柳條被插在墳墓裏。
在清明節,山西南部的人們要蒸饅頭,裏面有核桃、紅棗和豆子,這被稱為子福。帶著兒子孫子的祝福,都帶著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片,配著湯吃。鏟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趕蠍子。在晉東南,人們頭上頂著柳枝枯葉。女人要用金色的飾品(頭飾)貼在太陽穴上。在山西北部,習慣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餡壹起吃。晉西北講究用小米粉做餅,俗稱“撒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節後壹天會收壹個女老公,俗稱“鮮火”。[20]
清明節,河曲縣,用小米粉做餅,稱為“撒黃兒”。在清明節,壽陽縣,男孩和女孩都在頭上戴著剪紙。據說這是古代“色勝”的遺風。宜城市民預煮黑面涼粉,清明切片,配湯食用。解州清明停壹切針線。據說在這壹天任何用針線工作的人都會變瞎。清明節,平陸縣的壹個孩子,用頭上的麥穗,祈求長命百歲。
中國臺灣省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所以清明節因地而異,從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臺灣省的清明節是從前年冬季至日算起的第105天,清明節,臺灣省漳州人,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省清明節的習俗與閩南相似。臺灣省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從元宵節後開始,日期由各家自行決定,直到清明。
以前臺灣省農村,每次掃墓完,都有壹群孩子來討錢。來的人越多,將來家裏越發達,主人也願意給那些孩子錢或錢。
後來由於臺灣省墓地減少,實行了骨灰塔。很多人把骨灰盒放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節就去骨灰塔祭拜,也起到了祭祖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漸轉變,掃墓的儀式也被省略了。
臺灣省人掃墓的習俗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壹般的掃墓,儀式和祭祀比較簡單,大多只為年糕、餅、糕;二是修祖墳,祭祀也挺隆重的。祭祀用的祭品壹般包括各種祭品、十二種蔬菜、糕點等。掃墓時壹定要在墳周圍貼上“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上都壓著小石頭,墓碑上必須放壹摞。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給祖先的錢。如果是修墓,也就是修整祖墳,全家人會聚在墳前吃紅雞蛋,蛋殼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掃墓的同時,也要祭奠長期站在壹旁守護墓地和先人安息的地主(帶著小石碑)。壹方面是壹種安慰,也意味著感恩。臺灣省還有壹個特殊的習俗。如果這壹年家裏有喜事,掃墓的時候要把墳整修壹下,墳前放壹盞小紅燈(油燈),回家的時候帶回家。據說可以招來更多的幸福和吉祥。
江蘇省
江蘇省清明節,泰州農民習慣在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稱為“撐舟”。鎮江人用七片柳葉泡茶,據說可以明目。丹徒縣廬山附近的村民,至今還保留著“望棉”和“綿山”的舊習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的日子,村民們爭相祈福。
上海
上海過去清明節吃桃粥和紫筍茶,還有祭祀平臺,迎城隍巡城的習俗。
安徽省
徽州府在清明桃心泉釀酒。清明節,貴池縣,婦女們制作蠶繭來祭祀蠶,祈求蠶的豐收。涇縣稱清明節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在墳頭樹上掛紙錢,稱為“野鬼”。
浙江省
在海寧縣的清明夜,養蠶家庭睡覺時會將蠶卵裹在棉衣下。據說蠶種流行起來會很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為“采青螺”。海鹽縣清明有龍船表演。泰州府有壹株清亮的簪柳,名為九娘驅香。紹興人上墳要準備壹些糖果餅幹,稱為“上墳果”,送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孩子。
舟山人上墳祭祖。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人們先割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動泥土,以培育墳墓,故稱掃墓。然後點上香,點上蠟燭,擺上螺螄、青餅、條紋餅、碟子等供品。老式的父母領著全家人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行禮。儀式結束後,在墳頂插上竹條,焚燒紙錢和錢,並向看墳的孩子們分發“麻錢”(麻錢是綠餅,有圓形和菱形)。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湯飯”。[4]
山東(省)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給墓穴添加新土。根據
清明節期間在河邊
據說這是給祖先修房子,避免夏天漏雨。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祖墳公祭後,全民壹起吃祭後的饅頭和菜肴,稱為“房食”或“水會”。南北朝時期的“鬥雞”習俗在魯北地區也壹直保留著。這壹天,賓縣的孩子們用煮雞蛋互相支持。誰先打破雞蛋誰就輸了。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壹鍋小米幹飯讓牛飽餐壹頓,稱為“稻牛”。有句諺語:“打千罵千,壹頓清清白白”。
湖南
長沙的《清明插柳》叫《追憶似水年華》。永州府清明節,淩晨打水,幾個月不變,特別好釀酒。新田縣農業諺語:“清明,萬物成”。
山西省
興平縣明確,公婆互贈紙錢,互拜墳墓。富平縣家家戶戶在清明請名山之泉來取水,與壹位神共贈。它被稱為“遊泳”來準備祭品以祈求豐收。通州縣清明過後,柳枝插門;還有把紙錢放在樹幹上,據說可以防蟲防蟻。洛川縣蒸小籠包為食,包子裝飾成鳥蛇形狀。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和蛇保護,所以被留作紀念。
四川省
在四川東部的重慶、萬縣等地,舊社會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個女人帶著酒和菜壹起去郊外野餐。男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可以來湊熱鬧。在什邡等地,婦女將薺菜花蘸油丟入水中,視水面花紋而定,稱為“油蔔”。在成都,有炒飯團賣,用顏色點綴,用線連起來,叫做“開心團”。
廣西
清明節,衡州村民,拿柳葉和螺螄泡在水裏洗眼睛,據說能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墓後,在墓頭懸掛白紙制成的長條幅,稱為“標墳”“掛青”。開陽縣掃墓時,值班的祭司長準備酒和食物作為祭品。祭祀結束後,親戚朋友會在附近舉行宴會,這被稱為“野餐”。
江西
新建縣清明祭掃,以春餅為例。永豐縣清明掃墓三天,然後七天。除了祭祀儀式外,米粉還用作水果,稱為繭果,或者將糯米壓成餅,澆上糖汁,稱為米果,至今仍有寒食遺風。在安義縣,清明節只由男人舉行,女人不參加。
廣東
乳源縣稱清明節的前十天為“無風日”,全縣居民頭上都戴著桃葉。濮陽縣清明節掃墓後,頒發祭奠儀式,即由神父主持儀式,掃墓人將祭品煮熟後請吃。掃墓在廣寧縣被稱為“拜山”。
福建省
福州的清明節,東郊的遊客都很忙,大部分都是撿野菜煮著吃,也就是所謂的做飯。惠安人祭掃
清明上河圖(12)
放個風箏,在墓前吹麥笛。泉州清明吃“濕餅”,做“腳眼”,是壹種球形的小吃。據說清明節吃他的腳可以增加他的力量。10歲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節貼彩旗取樂。臺灣省清明節,漳州人習慣在三月三(俗稱三伏天)掃墓,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關於這壹天的不同,有壹種說法:張泉人和張泉人經常在清明節為購買食物發生爭執,並互相爭鬥。所以經過政府調解,規定漳州人在清明節第三天掃墓,泉州人掃墓。[21]
河北省
河北掃墓燒紙錢講究“淩晨清明,晚上十壹(農歷鬼節)”。清明前壹周開始掃墓燒紙,清明節很少有人去掃墓。河北南部選擇在清明節前壹天的寒食節掃墓。全城男女都出去踏青,看花,摘菜,做柳。有句諺語:“清明不穿柳,美人成頭。”。[22]
東安縣對插柳看花壹清二楚。節前五七天,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祭掃自己班裏的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壹天為蛆日制作酰基醬。政府向祭壇獻祭。清明節,元氏縣,又稱花節,人們買花設宴邀客。[21]
河南省
鞏縣清明,女婿還祭嶽家祖墳。人們祭祀青苗、牛王和紅山神。在孟津縣,清明時節,麥田裏正在播種幼苗。[21]
香港
清明節是香港的壹個重要節日。香港人會去祖先的墳前燒香,點香。祭品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水煮雞。為了避免過度擁擠,香港人經常提前幾周祭山,但不壹定遵守清明節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即使國共內戰結束、共產黨執政後,中港邊境戒備森嚴,但位於中港邊境的沙頭角禁區,也往往只限於清明開放給人們到沙嶺墓園祭拜。從1950到1970,中國仍然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許多人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家鄉。每個人都穿著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常用品,幫助農村的親戚和朋友。還會出現從廣東和香港購買火車票的熱潮,以及黃牛票的投機行為。
印尼華人
居住在印尼的華人壹直延續著清明節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孝在諸德之首”。在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中,“孝”排在第壹位,掃墓祭祖就是孝順的壹種表現。
清明節前壹周,印尼華人開始購買紙錢、蠟燭、花籃和“金條”、“手機”等現代祭品。去外地掃墓的人已經提前訂好了機票和船票。印尼華人認為清明節很有意義。在此期間,不僅是祭奠祖先、緬懷功德的時候,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時候。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相傳,尤其是在現代社會。
中國人大多在百家姓祠堂祭祖。由於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族人都聚集在會館裏祭祖。宗族通常在祭祖後壹起吃午飯,慶祝他們的友誼。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給學習好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如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功德,鼓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在清明節期間,壹些地方舉行師生聚會,以加深友誼。更多的中國家庭去墓地掃墓,或者去寺廟燒香祈禱。
新加坡華人
3月下旬到4月初的每個周末,新加坡郊區通往墓地、骨灰盒和寺廟的路上,總會出現連綿不斷的“汽車隊列”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新加坡華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華人後裔壹樣,永遠不會忘記在清明節祭奠祖先,“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新加坡華人仍然遵循傳統儀式掃墓。清明節期間,新加坡華人會攜家帶口出遊,在親人的墳前擺上酒、食物、水果和鮮花,點上香燭,燒紙錢,磕頭,最後吃酒和食物,回家。
回國尋祖祭祖是近20年來新加坡華人的壹種上升趨勢。清明節之前,新加坡華人見面時經常會用家鄉話問對方:“回家清楚嗎?”回中國祖籍掃墓的理由只有壹個:不能忘記祖先。
壹些中國人表示,不能接受現在流行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壹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即使是在西方接受教育的年輕新加坡華人也不敢忽視清明節,因為祭祖和祭祖是流傳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
華裔美國人
清明節期間,美國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每年都會舉行紀念華人祖先的活動,呼籲華人不要忘記祖先在加州開疆拓土的貢獻。當地的中國人以不同的方式舉行壹年壹度的清明節紀念活動。
紐約華人的不同經歷決定了他們清明節不同的祭掃方式。在這壹天,許多傳統的海外華人代表團已在報紙上刊登春節廣告,並在會所張貼告示,組織成員前往埋葬祖先的墳墓祭奠。清明節掃墓已經成為中國人聯絡感情、增加人脈的社交場合。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的新移民經常通過信件和電話向遠在故國的親友表達對祖先的思念。
雖然美國華人遠離故土,但很多人認為,在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忘記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閆芳指出,紀念中國傳統節日有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海外華人的交流與團結。[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