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6年,母親去世,她輟學做父親的管家。1841年,隨父親移居考文垂,結識了自由思想家、絲帶商人查爾斯·布雷和布雷的親家海因爾。查爾斯·海因爾的《基督教起源調查》(1838)這本書很快改變了她的宗教信仰。1842開頭,她宣布不再去教堂,不相信上帝,但她仍然深刻理解和同情壹切宗教感情,這成為她作品的基調。
1844年初,艾略特開始翻譯施特勞斯的《耶穌傳》,1846年匿名出版,在思想界影響很大,壹時成名。後來,她翻譯了斯賓諾莎的神學和政治論文。65438年至0850年擔任《威斯敏斯特評論》副主編,與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成為密友,並結識劉易斯和克羅斯。
喬治·亨利·劉易斯是壹位作家和評論家,他研究過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寫過歌德的傳記。艾略特與劉易斯誌趣相投,之後公開與他同居。1854年7月,她翻譯的費布巴赫《基督教的本質》壹書以她的真名出版。同月,我和劉易斯去了德國。她的哥哥、姐姐、朋友都對她表示不滿,而她卻獨自忍受了這壹切。在共同生活的24年裏,她的報酬壹直被用來養活劉易斯的三個兒子,幫助他的前妻。
艾略特在德國時就開始翻譯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回國後完成了翻譯(未出版)。她還為劉易斯翻譯了大量《歌德傳》中的語錄,並為《威徹斯特評論》撰寫專欄,其中包含了她對現實主義小說的理解和理論。
1856年秋,艾略特開始寫小說,寫了三篇回憶早年家鄉生活的中篇小說。1858年統壹出版為《教區生活場景》,署名喬治·艾略特。她開始在創作中實踐自己的小說理論,忠實地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引起人們的同情,引起巨大反響。
從1859到1876,艾略特寫了七部小說。總的來說,她的作品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小說描寫的是19世紀初淳樸樸實的農村生活;後期小說內容復雜,采用了重要的歷史、政治、社會題材。但她的創作思路始終如壹,作品富有哲理,幽默風趣。她的作品主要討論道德問題,表現出對人的深切同情。她的寫作手法屬於現代小說的心理分析。
亞當·比德(1859)具有荷蘭現實主義繪畫的風格。在平凡安靜的表面下,有發生在普通人內心深處的風暴。木匠亞當·比德愛上了農家女孩海蒂,而海蒂是如此的虛榮,以至於被地主的年輕主人兼軍官亞瑟·多尼桑德所誘惑。她在尋找亞瑟時生下了孩子,殺死了嬰兒,以殺嬰罪被捕,並被判流放。通過人物的悲劇,亞當認識到生活的復雜和艱難,產生了博愛的思想。小說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用地方方言歌頌了宗教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是關於磨坊主特利佛的孩子湯姆和瑪吉的故事,他們在父親破產後逐漸疏遠,最終在被洪水淹沒前和好。前半部分對湯姆和瑪吉童年的描寫是英國文學中最好的。
織女馬南(1861)寫道,馬南被朋友陷害,對別人失去了信任。通過金幣失竊和收養壹名走失的孤女事件,他再次體會到了生命的溫暖和同情。
喬治·艾略特在1860年訪問佛羅倫薩期間,決定以15世紀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為背景寫壹部歷史小說,後來以羅慕拉的名義於1862~1863年出版。作品反響壹般,但提托因自我主義猖獗而墮落的過程卻極其深刻。
她的另壹部作品《費利克斯·霍爾特》(1866),講的是1832選舉中的動蕩,其中關於常女士的悲劇非常成功。《丹尼爾·迪隆達》(1876)是唯壹壹部以英國城市和歐洲為背景的當代生活小說。這部小說的主題是猶太復國主義,壹般認為這是不成功的,小說中對加布裏埃爾的性格分析顯示了艾略特獨特的藝術成就。
小說《米德爾馬契》(1871 ~ 1872)壹般被認為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小說圍繞兩個想在婚姻和事業上造福社會的年輕人的失敗,勾勒了壹幅英國本土生活的圖景。作者運用對比、對稱、平行和重復的方法使“社交挫折”這壹主題極為鮮明。
艾略特的小說大多以討論為主,但她小說中的人物並不公式化。她刻畫的人物是真實的,雕刻的環境也是真實的模型。她非常重視對人物生活環境的描寫。她精妙的精神分析影響了許多作家,如托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約瑟夫·康拉德,戴·H·勞倫斯和馬塞爾·普魯斯特。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劇《西班牙的吉普賽》以及壹些詩歌和散文。
劉易斯於1878年去世。1880年5月,艾略特與比她小十歲的約翰·克羅斯結婚。1880 65438+2月22日,她在倫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