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關於猶太人如何為孩子制定規則的思考

關於猶太人如何為孩子制定規則的思考

猶太人壹直被認為是壹個傳奇的群體。

壹千多年來,他們飽受戰亂之災,卻沒有消失在歷史中,而是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生機勃勃。

他們經歷了漫長的遷徙歷史,在不同的國家生活過,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

他們度過了漫長而又朝不保夕的壹生,卻為人類貢獻了壹大批傑出的人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柏格森、卡夫卡、海涅、肖邦、門德爾松、、夏、卓別林。

猶太人不壹定比其他民族聰明。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0.2%,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32%是猶太人,是其他民族的100倍。為什麽猶太人培養了那麽多世界頂尖人才?

答案來自猶太家庭教育。以色列前總理迪斯雷利曾說“壹個有孩子而沒有受教育的家庭將永遠是壹個貧窮的家庭。”

最近特別想自己了解壹下猶太人。從Het Achterhuis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二戰期間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生命垂危的那些年,安妮、她的姐姐和鄰居們還在裏屋讀書。從《為什麽是以色列》中,我知道了猶太民族建立壹個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的艱辛;從中東的歷史和現狀中尋找猶太歷史和宗教信仰的起源;從電影《美麗人生》中,我理解了猶太人的機智和樂觀。從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和《鋼琴師》中,我們可以了解猶太民族在其他民族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助友愛,也可以了解納粹對猶太民族的迫害和殺戮的慘烈。

在閱讀育兒教育書籍時,我翻到《猶太人這樣給孩子立規矩》這本書,作者是季紅。

這本書有八章,分別從性格、勇氣和毅力、自立、珍惜、尊重和理解、贊美和幫助他人、自信、財商等方面講述了猶太人對兒童教育的想法。書雖然不實用,但有些想法也能影響到在育兒路上迷茫的父母,也是壹本值得壹讀的書。

書中有幾點我很欣賞:

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給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僅僅是和孩子壹起讀書分享的學習氛圍,還有愛的教育。夫妻之間的相處方式,父母與爺爺奶奶之間的關系,都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孩子犯錯,也需要合理的懲罰。

教孩子愛護自己的身體。人生是壹場馬拉松,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需要勞逸結合。有了這個教育,我們就不會聽到那麽多有自殺傾向的孩子了。

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尺度,每壹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沒有虛度。

鼓勵孩子交朋友,勇敢邁出第壹步,正確溝通,尊重朋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要害怕和優秀的人交朋友,多交壹些對妳有幫助的朋友,努力和他們站在同壹個高度。學會融入集體,相信團隊的力量。壹滴水只有進入江河湖海,才不會幹涸。

好孩子被表揚。作為父母,要多表揚孩子,多給孩子自尊、自愛、自信。不要盲目相信挫折教育,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孩子不再自信。如果再人為制造挫折,那真是在傷口上撒鹽。

作為家長,壹定要多學習心理學,學會運用期望教育。孩子總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這壹點很重要,也是大多數家長所忽視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貼上標簽,所以父母壹定要清醒好。

不要輕易做出承諾,多壹些理性,不要感情用事。父母平日的言行很重要。他們對孩子的承諾必須兌現。想想曾子殺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父母在看電視,看話劇,打牌,妳覺得自己能行嗎?有說服力嗎?別忘了大人小孩都有從眾心理。

平時多做善事,讓孩子知道付出才是得到的道理,付出才有余香的玫瑰,學會互相幫助。

在我們的壹生中,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學會不斷超越自我,向未知領域前進。耐心等待機會到來。總有壹天,這個機會會引起我們的註意。不要等待機會的到來。我們的準備是比不上的。學會預約,積累財富。每個優秀的人都有壹段默默無聞的時期。

認識到勤奮的重要性,安逸只會讓人倒退,遠離自己的舒適區,學會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尋找我們的不足。我們的木桶肯定能裝更多的水。敢於嘗試,不要害怕失敗,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試錯不斷成長的。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我們學會用語言藝術來激發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如在基礎教育中,我們用“如果,比如,比較,替代,可能,想象,範疇,六個什麽(為什麽,誰,什麽時候,什麽,哪裏,怎樣)”等關鍵詞與孩子交流,妳會驚嘆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財商教育,這也是我非常重視的壹塊。只有教會孩子如何理財,才能讓孩子懂得節儉,懂得付出,懂得回報。讓孩子知道衣服舒服體面,家裏買便宜的車,家裏吃飯,不抽煙,註意健康,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總之,我們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心態,有明確的目標,多走幾步路,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有高度的自制力,培養領導能力,樹立自信,有迷人的人格,以創新取勝,充滿熱情,註意力集中,富有合作精神,正確對待失敗,勇於進取,合理安排時間,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教孩子也是在教自己,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這就是猶太人優秀的原因。我們不妨用功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