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作為廣東省三大民族之壹,與廣府、客家人並列。他們屬於福勞族。它們是由晉代以來遷入該地區的閩越人民和中原漢族人民融合而成的。他們很有冒險精神,很會做生意。他們被稱為“中國猶太人”,與徽商、晉商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商幫。他們在生活中追求古典的優雅和精致的工藝,在潮州看他們的房子。
最近壹部潮汕方言電影《爸爸我來做》在廣東頗具話題性,拍攝地就在潮汕地區的金竈鎮。影片中的潮汕特色建築“商陸根”是影片中的壹大亮點。“商陸根”是潮汕民居的基本形式之壹,又稱爬獅下雙湖。是三進院落的壹種形式,因後面高,前面低而得名,就像老虎下山,中間有天井。
基本形式也是“四分金”,是壹個四邊形,因每個角上有壹個形似“金”的房間而得名。後堂供奉祖先,長輩住在兩邊的“大房”裏。在門廳,年輕壹代和仆人住在“較低的房間”。天井周圍有回廊南北廳,有的還有兩間小房間,用作廚房或柴房,也叫“閣子”。在“格仔”和大房間之間有壹個通往外面的側門,稱為“童門”,帶著許多兒孫進出。其他大部分房子都是以四分金為基本單位組合開發的。潮汕的祠堂和家廟是在四分金的基礎上擴建的,和北京的建築格局差不多。
潮州講究房屋坐北朝南,庭院天井居中,窗戶只對內院開放。用風水學來說,就是“聚財”。俗話說“家家以天井為財,戶戶以前屋為山。庭院寬窄,富可敵國。”“財富”從大門或從天上積聚在院子裏,然後通過各個房間的門窗“吸進”屋內。
從建築學上講,潮汕地區緯度低,太陽角度高,輻射熱量大,南方氣候濕度大,室內空氣悶熱,住宅建築的防曬、遮陽、隔熱的使用尤為重要。在住宅建築中,要達到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朝向,這樣才能獲得進風的條件。在朝向和通風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屋內的通風效果將取決於平面布局。規劃中,潮汕民居采用廳堂、天井、通道的布局組織自然通風,非常科學。
當地人對風水的喜愛近乎偏執,所以風水在這裏興盛了很久。但這種樸素的審美,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潮汕人對格局的執念,是民俗美與人居科學的完美結合。
潮州離得近,潮汕人聚居,家家必有祠廟。數百年來,它屹立在潮汕平原的山與水之間。時至今日,潮汕商人依然愛回鄉建房,而且必須按照傳統格局建房。
潮汕人對美的極致追求,讓當地的房子除了實用之外,更具藝術氣息,人文情懷不在寺廟,而在尋常百姓家。
揭陽民居屋頂多為灰瓦,潮州壹般為黑灰色,潮陽惠來地區為紅色。大型居民樓的屋頂壹般飾有各種神獸、玉花寶樹、戲曲人物,或營造鳳舞龍舞的吉祥氛圍,或講述人神故事,被譽為“鳥語、羽毛、蒼蠅”的世界。裝修重點是門樓、屋頂、大廳。室內裝飾建築有木雕和石雕。雕刻精美獨特,有漆畫和瓷器鑲嵌。飛檐畫棟上,花鳥蟲魚鳥獸,歷史人物故事等。都是畫出來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讓整個建築充滿了文藝氣息。
屋頂建築最容易受到風雨侵蝕,使用建築通常的貝殼灰材料容易老化。而且潮汕地區因為風蝕,老齡化更為突出。潮汕先民的能工巧匠根據當地盛產彩瓷的特點,用破碎的彩瓷片,配以石膏糖漿和桐油,發明了各種精美的圖像,粘在泥坯形狀上。瓷片雖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卻能歷久彌新。
山墻是指建築兩端的側向外墻,當地俗語稱之為“撮箕頭”。它們以金、木、水、土、火五種元素命名。它們有五種不同的形狀,並用各種顏色的瓷磚鑲嵌,成為潮汕民居獨特的工藝美術風格。雄偉高聳的“撮箕頭”是潮汕民居的顯眼之處。
門前經常進行書法繪畫。無論是舊瓦房還是新建的樓房,都會在門上鑲嵌壹塊牌匾,以表明主人家的身份或祈求平安。比如姓張,牌匾是“清河故裏”以示家世淵源。兩側石刻寫著“忠孝傳千裏,詩書長存”等名言。出入口是後代門,兩邊是火巷。仔細看飛檐畫樓體,還是希望家裏安全壹點。主人要的是用品的優雅,以體現自己乃至整個宗族的地位。
從山墻到門楣,從庭院到窗臺,繪畫、書法、石雕、木雕都融入其中。單看,並不驚艷,但很耀眼。不要因為它的建築奇觀而感嘆它的高超技藝,但精品方寸有洞。
潮汕向來不註重學歷,卻不忘詩詞書法的初衷。通過壁畫雕刻的歷史故事和書法作品,傳達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對家族後代做人的要求。
如果妳問潮汕的年輕人,他們可能無法詳細回答什麽是“商陸根”和“四分金”,但大多數人還是住了下來,這也許就是潮汕民居經久不衰的魅力。窯洞、蒙古包成了景區的需求,假裝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潮汕人依然頑強地活在他們的潮州厝裏,擡頭是天,進出童門,壹望無際,愜意而詩意。
說到建築,就不得不說澄海的壹個景點——陳慈夫故居,這是泰國富裕華僑建造的房子,有潮汕小故宮之稱。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龍都鎮前美村,由華僑陳慈福家族所建。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傳統的“悍馬拖車”是西式洋樓的混合體,亭臺樓閣、回廊天橋星羅棋布,被譽為“嶺南第壹僑居”。詳細分析這個景點的人不計其數,這裏就不贅述了。
只說壹件事,有壹次壹個遊客去千美村,看到路邊有兩棵開著紅花的金梧桐。巨大的華蓋下,是壹排排古樸的潮汕民居,門楣上寫著“秀才”和“郎中第”兩個字,分不清是不是景點。他們非常困惑。當他們繼續前行,直到他們看到“壽康裏”的字樣,他們決定,這個地方是“陳慈利”尷尬,可以看出,在外人眼中,潮汕的普通房屋的風格可以作為壹個景點。
如果妳去參觀壹下陳慈夫故居,妳就會明白,故宮的意義絕不是因為豪華和宏偉。最起碼不只是所謂的“京師之宮,潮汕之民之家”,恰如其分。潮汕民居更多的是傳統意義的象征和傳承,壹絲不茍地遵循著代代相傳的規矩,卻在復制“悍馬拖車”和“商陸根”的同時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融入自己的房間為自己所用。從傳統中尋找本源,從西方尋找經典,探索符合時代進步的生活藝術。陳慈夫故居建於上世紀初。瓷磚、地磚等裝飾材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中西結合很精致。潮汕地區的普通住宅就是如此,既吸收了西方的裝修理念,又有潮人的精湛工藝。
潮汕人勇於旅行,不畏驚濤駭浪,數百年來遊歷他鄉,足跡遍布全球。無數成功的潮人商人,每年清明,數以萬計的海外華人回鄉祭祖,令人震撼。很多富商願意回鄉建壹個屬於自己的院落,無非是“小鳥依人老林,池塘思老園”的農村情結。也正是“我是潮汕人”這種深深鐫刻在骨血裏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讓他們無論過了多少代,身在何處,都向往著自己的家鄉。
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的集合,潮州厝作為民居,首先肯定其使用價值。小時候是父母住的地方,遮風擋雨。長大後離開家鄉,是鄉愁的寄托,外人道不足。將治家之道融入生活的潮汕人家,早已超越了單純建築的內涵,遠非福爾馬林浸泡的變質商業古城可比。相比那些沒有靈魂,只有空殼供後人憑吊的古城,潮汕無疑是個性的,充滿活力的。在各地古鎮經濟鋪天蓋地發展的今天,要看獨具特色的潮州厝,不妨多想想如何賦予傳統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