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
因為能生,所以果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關系。同時,佛教也說因果必須經過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代”。比如《因果論經典》說:“欲知過去之因,見其現在之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儒品》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代因果,輪回不破,此生空,無悔。”也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因因必有果。後來的“因果”是指事情的全過程。
放下屠刀,成佛。
在佛教中是指停止作惡,取得正果。後來就成了勸人改邪歸正的俗語。如雲《嶽薇草堂筆記》:“佛理廣大,容人懺悔,壹切惡業當除。放下屠刀,成佛。原來,這句諺語在宋代禪宗“鄧璐”中被廣泛引用。起初《景德鄧川錄》卷二十五說:“若留刀,則證羅漢果。"
在《續燈傳奇》、《五燈會元》中,改為“屠刀成佛。”意思升級了。其實“放下屠刀,當場成佛”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北良翻譯的《涅槃經》:“波羅國有屠夫,名曰廣佛頭,日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遭八戒追殺,壹日壹夜。所以命運最終會是北王毗濕奴之子。”《八戒》中的第壹誡是“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是最大的惡業之壹,應該受到地獄的懲罰。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也就是不造壹切惡業。不造壹切惡業,就能得到各種加持,然後擺脫輪回,直到成佛。禪宗善談當場成佛,與慧能頓悟法有關。“現場”是唐宋時期的口語,意思是馬上,現在。
痛苦的海洋沒有盡頭。
釋迦牟尼的說法壹開始就講了“苦諦”。佛教認為,眾生都在“生死輪回”中遭受各種“苦報”;生死之痛無邊,謂之苦海。《Hokkekyo壽良品》說:“我見眾生,不苦。”佛教為了使眾生免受苦難,指明了壹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無數惡業造成的。然後,如果妳想離開苦海,到達彼岸,妳必須回去,實踐所有的善行。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民間諺語“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正是勸人由惡向善的道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中國古代最初的“報應”說,神可以以德報怨。比如《荀子·尤作》說:“對善者,是福,對惡者,是禍。”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的聯系”。道教也有“天道酬勤”的說法(《太平經》)。然而,當佛教在漢末傳入時,“報應”理論在民間盛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代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報應”理論不同。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報應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造成的,既不是上天的懲罰,也不是上帝的懲罰。種善有善報,種惡有惡報。這個因緣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代”。佛教認為,民間有“以牙還牙”的說法,如《古今小說·月光與和尚劉翠》:“就因為劉翠傳教失敗,失去了女兒。這是針鋒相對。”意思是妳做什麽都會有回報。
把妳的遺憾變成未來的動力吧~以後努力不後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