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中國古代名人傳記及名言~!要用於高考作文~!

中國古代名人傳記及名言~!要用於高考作文~!

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宗申、哲宗、惠宗五代。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之時。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雖然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克制豪強,但並不認同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宗申的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醫太快,進人太稅,說話太廣”。因為改革派的這些意見和建議

陸遊(1125-1210),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壹生勤勤懇懇讀書,寫下許多優美的詩篇來教育子女,有壹顆愛國的心。他出身於壹個官宦家庭,生活貧困,學習刻苦。陸遊的曾祖父是宋仁宗的老師藝鷺,祖父陸典,父親陸宰。當時正是宋朝腐敗,屢遭金國(女真族)入侵之時。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在他幼年時,他和他的家人被從壹個地方轉移到另壹個地方。由於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立誌要殺胡(金兵飾)救國。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遊帶來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但也帶來了婚姻上的不幸。20歲時,他與表妹唐婉結婚,兩人感情深厚。但是,他的母親不喜歡唐氏,強迫他們分開。唐改嫁給了,而陸遊也嫁給了王。離婚後,陸遊很難過。365,438+0歲紹興二十五年途經申遠時,偶遇唐婉夫婦。陸遊在神院的墻上寫下“釵頭鳳”二字,以表深情。此後,他多次寫詩紀念,甚至在75歲時寫下了著名的愛情詩《情緣》。唐看了陸遊的《釵頭鳳》,傷心欲絕,寫了壹首關於釵頭鳳的詩,不久就去世了。

陸遊《十二年詩》,學劍,學兵法。29歲去臨安省試,排名第壹。次年考禮部,因排名在主將、使臣秦檜之孫之前,又因不忘國恥,要求“賜之事先富,納之事由大商人包攬”,被秦檜拒絕。明死,紹興28年為福州寧德郡主簿,紹興30年任太守。孝宗繼位,被賜進士出身。後來,由於催促張浚探險北伐,部下與將領產生了分歧。再加上主和派的反抗,朝廷立刻震動,陸遊也被以“作抗議書,鼓噪是非,如張浚用兵”的罪名革職。六年,夔州被判刑。

大道八年(1172),主戰將軍王彥在幕府聘請陸遊掌管軍務,陸遊的人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相互擁抱,寫下了許多充滿激情的愛國詩篇。“飛霜掃寒按指,壹寸單鑫只報國”可以說是他這壹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陸遊雖然充滿了報效國家的誠意,但由於朝廷腐敗,渴望和平,無心進取,他的興國之誌始終沒有得到延續。

惜春二年(1175),範成大邀陸遊入朝,任成都道安撫部參議。陸與素有詩文之誼,不守官場禮儀,常遭同人嘲笑。由於復辟國家的野心和個人功名不能長久延續,他們常常沈溺於輕佻的行為,被同僚指責為“不拘泥禮儀,靠酒釋懷。”於是陸遊幹脆稱自己為“翁芳”,並在詩中自嘲。惜春第五年,他在福建路籌常平茶鹽。惜春第六年,江南西路被提升[7]。惜春十三年,兗州知州[8]。惜春十五年,任軍事武器少監。

歷經多次升遷和貶謫,在光宗邵熙元年(1190)後的20多年裏,他長期呆在殷珊的家鄉和農村。在家裏,“眼明體健為何不老,吃白茶也不覺得窮。”因其養生之術,沈迷薏仁、木耳,晚年仍機警清明。期間,他雖然仍向朝廷提出抗敵的主張,但總是遭到非議。最後,在嘉定二年(1209),享年86歲(公元1210年10月65438+26日)。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陸遊的很多詩都表達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漢奸的仇恨。他們的風格奔放、陰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生前被譽為“小李白”,不僅成為南宋的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詞的量沒有詩的量大,但貫穿著如詩般吞殘的愛國精神。陸遊的著作有《翁之歌》壹卷,《渭南詞》兩卷。《南唐書》和《舊學寺筆記》共130余字。他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和“小樓聽春雨通宵,深巷賣杏花明”等名句被百姓廣為傳誦。

他壹直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遭到當權派的排斥和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旅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中透露出極大的光彩,成為壹位傑出的詩人。"吞下殘余物"北宋滅亡的時候,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深受家裏愛國思想的影響。紹興仲瑛不試,被秦檜拒絕。高宗即位了,他生來就是壹個學者。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詩人。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集》、《翁芳詩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遊的題名被詩的題名所掩蓋,陸遊也是壹個技術嫻熟的書法家,精通草書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張典(張旭),行書楊奉(簡體字)。”他的書法古樸、靈動、飄逸、飄逸、挺拔,晚年筆法蒼勁奔放。朱稱他的文筆細膩、典雅、飄逸,具有崇高的意圖。留下的書不多,書論包括《二王論學》。傳世佳作有《苦寒帖》、《成都詩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方面,他滿腔熱情地為國家復仇,收復失地,解放被占領的人民;壹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沈與永恒的味道,熨平了當下風景的曲折。他的學生稱贊他說:“論詩,豈止是南渡,草看中了北伐”;宋代壹位老人稱贊他說:“前人評宋過南後的詩,以陸武之見仿杜,為的是不忘中原,這和崇涓的事實是壹樣的。”是杜甫的境界不夠,所以說陸遊“與崇娟事實相同”,也不是很準確,還沒有認識到他的特殊之處。愛國主義浸透了陸遊的壹生,貫穿了他的全部作品。他看到壹幅馬的畫,遇到壹些花。聽到壹聲雁鳴,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就會喚起愛國和國恥的情懷,熱血沸騰,這股熱潮就會沖出他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湧入他的夢境。這也是別人的詩集裏沒有的。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壹生坎坷。他不僅事業坎坷,感情生活也很不幸。

紹興十四年,宋高宗、陸遊和他20歲的表妹唐婉結為夫妻。兩人是青梅竹馬,婚後互為上賓。但唐婉的才華橫溢和與陸遊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牧的不滿,最後發展為逼陸遊與她離婚。陸遊和唐婉感情很深,不想分開。他壹遍又壹遍地求他媽媽,結果被她罵了壹頓。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盡管各種埋怨,最後還是到了“牽手含淚相視”的地步。

真相:據陸遊自己晚年的詩(《南博詩稿》卷十四)記載,唐婉因為不能生育,被公婆趕了出來。

陸遊迫於母親的命令,忍痛與唐婉分開。後來,陸遊按照母親的意願嫁給了王,唐婉在父親的逼迫下嫁給了同縣的。這對年輕夫婦的幸福婚姻就這樣破裂了。

十年後的壹個春天,陸遊獨自徘徊在殷珊沈陽園,滿懷惆悵。正當他獨自坐著喝酒借酒消愁時,他突然看到了唐婉和她的再婚丈夫趙士程。

雖然和唐婉分開了很多年,但他心裏對唐婉的感情並沒有完全擺脫。他想到,唐婉曾經是他心愛的妻子,現在卻屬於別人,就像禁宮裏的柳樹,只是我夠不著。

想到這裏,悲痛突然湧上心頭,他放下杯子,正要抽身離去。沒想到,唐婉得到了趙士程的同意,送了他壹杯酒。陸遊看到了唐婉的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淚哀傷地流了下來,她擡起頭,喝下了這杯唐婉的苦酒。然後,在白墻上,我寫下了《釵頭鳳》的書名,千古絕唱。

陸遊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悲傷、內疚,對唐婉的深情,對母親打鴛鴦的不滿。

陸遊寫完碑文,深深地看了唐婉壹眼,然後就走了。陸遊走後,唐婉壹個人站在那裏,把“釵頭鳳”這個詞從頭到尾念了好幾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聲大哭。回到家,她又是擔心又是怨恨,於是也寫了壹首《釵頭鳳》的詩。唐婉很快就因抑郁和怨恨而死。

此後,陸遊北上抗金,後轉川入川。幾十年的努力,他還是無法擺脫詩人的執著。他63歲了,“回來用菊花縫了個枕頭袋,心裏難過”,寫了兩句詩,詞帶感傷:

黃花收作枕袋,曲屏深悶香。

喚回四十三年夢,燈火闌珊處無人言斷腸!

前幾天寫了壹首關於菊枕的詩,我做了壹個殘稿鎖住了蜘蛛絲。

世間萬物盡,唯有芬芳如舊日!

六十七歲時重訪沈淵,見《釵頭鳳》題破了壹半。他被這壹幕感動了,深受感動,他寫了壹首詩:

楓葉初黃,江河愁新霜。

回顧林挺昔日的空虛,誰能說路泉心碎?

壞墻醉塵,雲破夢無邊,

這些年來,我的妄想消除了,我又回到了菩龕燒香。

這位詩人七十五歲時,住在沈園附近。這壹年,唐宛去世四十年。“每次進城都要去廟裏眺望,卻贏不了感情。”他故地重遊,用筆和淚寫了壹首詩《沈園》:(1)城上斜陽畫壹角哀,沈園非池臺復興。傷心橋下,春波青青,曾經是絕色照片。

(2)夢碎香消四十年,沈園老柳不飛。這具軀體是壹片高山峻嶺之地,還是死亡的痕跡!

在壹個煙雨蒙蒙的花園裏,恍惚間,壹位白發蒼蒼的老詩人正緩緩走過悲傷的橋,徘徊在地上的落葉間。沒有蟬鳴,沒有墻角畫,只有壹個老人默默的盯著斷壁柳絮。

在八十壹歲時,詩人還寫了壹首關於沈園中亭子的詩,寫道:

城南附近的路已經不敢走了,沈家園的傷更重。香穿客袖梅花,青寺橋春生。

城南的小陌是春天,只有梅花沒了。玉骨已久春,墨痕依舊鎖塵壁間。

這兩首詩都以梅花為主要意象,既表達了自己“墮入泥淖,碾成塵埃,仍香如初”,白頭偕老,直至死亡的情操,又表現了唐婉高尚的品格和頑強的節操,甚至表現了他們的愛情。他們雖然經歷了人間的風霜,卻依然不變。

這位詩人享年84歲,去世僅壹年。他重遊沈園,思念唐婉,至死難忘。

《春遊》詩說:沈家院花如錦,當年放了壹半。

也是美人終有壹死,做夢也來不及。

知道自己快死了,還是很懷念那天的那對情侶。這個夢想持續了50年——半個世紀。雖然我仍然感到匆忙,但我贏得了永恒。這是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從《釵頭鳳》這首家喻戶曉的詞、唐婉的傳奇性唱和幾十年後他接連以沈媛為主題悼念唐婉的幾首詩開始,陸遊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壹部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

陸遊去世前壹年,又遊沈園,寫下了關於唐婉的最後壹首詩:《春遊》:沈家園的花如錦,那些年有壹半在盛開。我也相信,美好終將成為土壤,做夢都來不及。

反對,蘇軾被迫調往外地,先判杭州,後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他為官的地方,註重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生活。無論他走到哪裏,他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愛戴。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散文作品壹直保持在四千篇左右。他的偉大貢獻在於與歐陽修壹起建立了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被世人稱為“甌塑”。他的詩歌清新自然,初來乍到,似是得心應手,和諧壹致,巧妙拙拙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宋詩歌走向成熟的標誌。他的代表作品:& gt,& lt& lt海棠> & gt,& lt& lt書名〈西林壁〉& gt;,& lt& lt惠崇春江夜景> & gt,& lt& lt去劉京聞> & gt,& lt& lt春夜> & gt,& lt& lt荔枝嘆息> & gt等等。蘇軾的詞在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等方面都有大膽的發展和創新,與南宋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派,開創了壹代豪放詞風。他的代表作品是>;,& lt& lt姜。茅毅的日記〈正月二十日的夢〉& gt;,& lt& lt<設置風暴> & gt(別聽林中打葉聲),< & lt運算符> & gt。(無月掛疏桐)。& gt等等。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書法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書法家”。蘇軾是宋代著名畫家,“湖州朱墨派”的創始人之壹。蘇軾擅長畫枯木、絲竹、花鳥,尤以畫佛見長。他畫的墨竹清晰有力,讓人應接不暇。木若枯,竹破山,直若冥冥之中。

蘇軾以儒為本,能博采佛、道之長,侍奉儒而不迂腐,善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妒。富貴時,不驕不躁,不懶不樂。身處逆境時,能隨遇而安,以樂觀灑脫的心態堅持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蘇軾能夠實現從現實生活到藝術生活的轉化,把自己的坎坷境遇變成充滿藝術審美趣味的生活,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藝創作中。

譚倩(1594 ~ 1658)。原籍汴梁(今開封),隨宋朝南下,定居嚴觀西南棗林村,後遷居馬靜港以西的馬橋(今海寧馬橋)。遠祖就生活在這種國殤之中,也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明末清初史家。原名易迅,字中牟,號射幽,馬橋人。明朱升。明太祖死後改名為遷,字如沐,本名關若。把“錢”改名,是把壹個局面托付給了歷史,托付給了自己,當然也可能是追求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意思。在當代,壹位研究中國歷史的外國學者給中國起了個名字“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森·d·斯潘塞(Jonathan d . Wilson)自幼刻苦學習,家境貧寒,靠寫作、代筆或做秘書為生。我這輩子沒當過官,靠抄寫、代筆或者當秘書維持生活。用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壹個真正潛心學術,自學成才,然後私下寫歷史的人。壹個窮了壹輩子的歷史學家,不計報酬,不慕功名,活得很有骨氣,節氣,有使命感,有責任感。

南明弘光元年(1645),內閣大臣高鴻圖出謀劃策,試圖恢復。受到高宏圖和張的高度贊賞。後擬推薦為中國書法家、禮部書記。他覺得“時事不夠好,前途不大”,於是辭職退隱。

譚謙學了很多書,擅長百家爭鳴,精研歷史,尤其是明朝的典故。他決心編纂壹部準確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稿轉百卷”,完成了這部編年史。全書500萬字,取名《國闕》。手稿在清順治四年(1647)被盜。53歲時,他憤怒地重寫了它。經過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的手稿。順治十年後,他帶著手稿北上,走訪在京大臣、皇族、宦官、公仆,收集明朝遺物,實地考察歷史遺跡,進行補充修訂。該書完成後署名“江左遺民”,表達亡國之痛。十四年,赴山西平陽(今臨汾)拜謁昔日恩師張,死於客堂。祖籍在汴梁(今開封)的譚謙,隨宋南渡,在嚴觀西南棗林村設戲場,遷至馬橋馬靜港以西。其他作品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記》、《北遊》、《西遊記》、《歷史回顧》、《海昌海外記》等。

《國缺》以《明史》為基礎,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壹部重要著作,它參考了各種史書,取材廣泛,選材考究。書中有很多貶損滿人的言論,當時還不能流傳。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張宗祥開始整理修訂,編成108卷,由中華書局於1958年出版。

天啟元年(1621),譚謙28歲,譚謙母親去世。他在家服喪,讀了很多明朝的歷史書。他覺得其中有許多錯誤和疏漏,於是許願要寫壹部真實可信、符合明朝史實的明史。在接下來的二十六年裏,他背著行李走了數百英裏。到處訪書借冊,饑梨棗,遍讀城內戶籍,廣泛搜索資料,終於用了五年時間完成初稿。後來又陸續修改,經過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六易其稿,寫成了壹部100卷500萬字的巨著。。沒想到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八月,手稿被盜賊盜走,他滿懷悲憤重寫。經過四年的努力,新的草稿終於完成了。順治十年(1653),60歲的他帶著第二稿遊歷北京,在北京待了兩年半,走訪明朝遺風,收集明朝遺風、遺風及相關史實,實地考察古跡,進行補充和修訂。該書完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作為亡國信物。

痛苦。,才能完成這部嘔心瀝血的傑作。

這個賊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可恨的賊!小偷不時偷錢和衣服。但這種家境貧寒並沒有讓小偷感到意外,於是順手拿走了譚謙的稿子,算是泄憤。這是壹個努力了26年的“歷史學家”。此賊,改殺!如果我有評判歷史的權利,我壹定會抓住小偷,讓他償還譚謙的“心血”,這是無價之寶!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譚倩在手稿被盜後的痛苦。壹個53歲的學者,窮其壹生,盡全力完成手稿,無疑是壹個極大的打擊!譚千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唉,我能行!這時,學者的堅韌發揮了作用。譚千快從水槽那頭走出來說:我的手還在,我寧願要!

命運對這個老人是多麽不公平啊!喔!

賊的“贓物”不如江湖上的賊。那個小偷太卑鄙了!多麽卑鄙的小偷!順治十四年,譚潛死前不久,應同鄉好友沈仲嘉之邀,與好友錢大秋前往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遇到兩個持刀劫匪。譚謙平靜地說:“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裏全是破書。我們哪來的錢?”劫匪見狀,用拳頭說了聲“報警”就走了。

可見這兩個劫匪比那個卑鄙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譚謙的節操、章法和決絕:

譚倩壹直以給別人抄寫為生,很辛苦。盡管艱辛,他從未為了金錢和骨氣放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壹艘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開往嘉興。市裏下令劉顯謨抓私販,卻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譚謙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這個時候譚謙覺得很重要,就不肯寫信了。果然,劉顯謨被免職了。

順治十二年,譚謙在北京。同鄉、新進士楊勇找譚潛的老朋友沈仲嘉,讓譚潛起草兩封信。譚倩勉強同意了。後來楊永健派人去找他,被譚謙拒絕了。我在日記裏寫道:我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楊雖然是海寧人,但是他讓我做壹件事。無非是靠自己的進士頭銜。妳是妳的高官,我是我的窮書生。我們無事可做。(大意如此)

但他願意無償為壹些人寫作。史可法為揚州杜詩時,《史誓約》壹文為譚謙所作。此外,我還為史可法寫過壹篇乞討隨筆。

南明弘光元年(1645),內閣大臣高鴻圖出謀劃策,試圖恢復。受到高宏圖和張的高度贊賞。後擬推薦為中國書法家、禮部書記。他覺得“時事不夠好,沒有前途”,所以堅持辭職,退隱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