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中庸之道:權衡利弊

中庸之道:權衡利弊

下面是《中庸:權衡利弊》,希望大家喜歡!

見其可欲,須考慮其前後可恨之人;如果看到可以有利,壹定要前思後想;而如果妳有權利,妳就可以精心策劃,然後決定要不要作惡。如果是這樣,妳往往不會摔倒。

——《荀子》?壹絲不茍的

欲與憎、利與害是對立統壹的,只有壹方是“偏”的。所以要“平衡萬物於中”,才能“和而不同,亂而不亂。”所謂“反思萬物”,就是看到問題的方方面面,然後“平衡力量,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被各種矛盾所迷惑。荀況要求看清事物的正反兩面,然後加以比較鑒別,是符合辯證法的。

如果壹個人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壹面而不顧它可能隱藏的危險,他就會陷入“偏傷”,沒有失敗。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貢獻,但是他的手段太過殘忍,只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好處,卻看不到隱藏的災難,最終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自己的法律之下。

明朝的於謙被誣陷為人過於苛刻,做事極端,違背了中庸之道。於謙至死都不明白,中國大多數人都同意當官的是什麽。於謙的所作所為在後人眼中是正義而高尚的,但在當時的人際環境中,他不僅難以被理解,反而成為引起怨恨的主要因素。

於謙的命運與明朝的兩件大事息息相關——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民事事件後,他成為英雄,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搶門事件毀了他的名聲,害死了他。於謙為人正直,但為什麽同事最後反目成仇?

土木之變,使明英宗淪為瓦拉軍的階下囚,整個都城岌岌可危。危急之際,掌管兵部的於謙挺身而出,排除各種幹擾,率領各路部隊,頑強戰鬥,擊退了入侵的瓦拉軍。與此同時,他與吳壹起,立為帝,重新確立了明朝的政治核心。想勒索明朝的瓦拉部落首領看到這壹幕,被迫返回英宗。

於謙沒有貢獻嗎?妳怎麽能說他對人苛刻呢?然後往下看妳就明白了。當瓦拉大軍進逼都城時,文官徐宥箴第壹個提出了“南遷”的主張,遭到於謙的嚴厲駁斥。因此,徐宥箴經常被他的同事嘲笑,而且從未得到提升。他多次請於謙推薦,希望獲得國子監祭酒的職位。於謙也在景帝面前提過此事,但景帝認為徐宥箴在關鍵時刻唱出“南遷”的調子,影響極壞,不同意提拔他。徐宥箴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非常沮喪。他怪於謙礙事,影響前途,所以對他恨之入骨。

軍事指揮官石亨掌管首都駐軍的軍事權力。雖然起初因為在與瓦拉軍的戰爭中戰敗而被降職,但很快在於謙的贊助下復職,並在於謙的帶領下反敗為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天下侯。如此慷慨的禮物讓石亨受寵若驚。為了表達對錢的感激之情,他請求皇帝將於謙的兒子於勉獻上。沒想到於謙當庭拒絕,指控他徇私。結果,石亨於謙,兩人關系破裂,積怨越來越深。

因為不善於機智處理事情,說話直來直去,又不給面子,於謙得罪了不可能得罪的人。這樣,文臣武將就和內宮外庭結合起來,形成了壹股“降謙”的力量。壹番陰謀之後,很快就付諸行動。徐宥箴等人是行動的策劃者,而石亨和曹吉祥是行動的執行者。在景帝病重的時候,他們突然發動宮廷政變,成功奪門,把老英宗皇帝重新推上了王位。但是於謙的命就丟在這些家夥手裏了。

中庸之道,權衡利弊,做事不偏不倚,根據情況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對人對自己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