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曾祖父曾景熙,出生在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年紀輕輕就做長工謀生。為了改變家庭的命運,他努力工作,勤儉節約。曾景熙每餐只用壹碗米飯和壹個辣椒充饑。攢錢後,他買了第壹小塊地。經營有方,失控的結果,曾家的土地越來越多,家族資源越來越雄厚。當曾國藩的祖父曾玉萍被壹個偶然的機會罵為“無知”時,曾玉萍突然醒悟,發誓要培養人,為曾家讀書。為此,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從十幾歲就參加了科舉考試,但天資太差。到了四十歲,還是屢敗屢戰,但他還是屢敗屢戰。曾國藩十四歲開始隨父參加科研,六次失敗。天道終會報答自助者。曾國藩是七品進士,27歲進士。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職業道路。此後,曾氏家族成為壹個著名的學生,並在50年內,曾是壹個學者,有20多人作為舉人,優秀的貢品和學者。曾國藩是復興晚清的傳奇歷史名人。為了更好地了解他,2016年冬天,我和家人去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曾國藩故居福厚堂參觀。讓我們仔細追溯這位名人的歷史,去曾家舊宅感受壹下傳說中的曾氏家風和文化底蘊,希望能得到壹些獨特的人生感悟。
復侯堂,也稱為伊侯勇第,是壹個長方形的建築,面積約40,000平方米。據相關資料顯示,歷史上福厚堂曾數次修繕,盡可能保留了曾國藩時期的原貌。福厚堂的主體建築是用普通青磚砌成的,材料非常簡單樸素。江南古宅畫樓畫橋的風格我沒見過多少,符合曾國藩壹生節儉低調的為人處事風格。但是,在短暫的參觀中,有兩個地方我不得不駐足良久,仔細看看。
第壹個地方是進入正門後的第壹個大廳。只見左右兩邊的墻上掛滿了畫框,裏面的文字羅列了曾氏家族後代中出現過的名人及其相關事跡。人物的數量和事跡的豐富性完全占據了整面墻。裏面所列的人物經歷了很多歷史時代,包括清末、近代、現代。名人不僅有清末湘軍中的忠臣,也有近代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既有政治家、商業企業家,也有著名的教授學者;曾氏家族的後人可謂遍地開花,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是領域內的傑出人物。
二是深檁。只見我頭頂上高高懸掛著兩塊大匾,分別寫著“武英堂大學者”和“國子監庶吉士”。掛的位置很高,我需要擡頭等待。“五英殿的大學者”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曾國藩壹生中最值得驕傲的兩個頭像。他們是清朝最高級別的榮譽職位,相當於我們國家目前的院士頭銜。這兩塊牌匾高掛在正殿,可見曾國藩對這兩個稱號非常自豪。曾國藩還有壹個更好的稱號叫“太保太子”。可惜清朝“太保太子”不給匾額,皇帝只給黃馬褂。想想100多年前,黃夾克估計早就爛掉了,沒見過也不奇怪。
還有許多其他房間有不同的家具。但遺憾的是,我的水平有限,有些牌匾上的字比較晦澀,沒有完全看懂。但想想這些話應該是有歷史典故支撐的,或者是曾國藩頓悟總結出來的警句。粗略瀏覽了壹下,很多內容看完很快就忘記了。
回來的路上,我陷入了長時間的沈思。在中國歷史上,像曾國藩這樣的家族,歷史悠久,後世少有名人。而且,曾氏家族的後人歷經多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域分布在世界各地,仍能頑強生存,取得功名和成就,實在難得。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社會現象?
現代人很註重研究曾國藩的思想,各種介紹曾國藩的書籍也很受歡迎。其中最重要的壹本書是《曾國藩家書》,對於研究曾國藩的生平事跡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曾國藩的人生和事業經歷了風風雨雨,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差點喪命。最後因為平定義和團,死在天津。這些書信他都和家人完好地保存著,後人整理了曾國藩的書信。他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麽?他在給家裏寫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現在的現代人會這麽熱衷於研究他的思想?
我猜他當時可能有兩個目的。首先是通過書信向皇帝表達自己的意願。畢竟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軍權在手。他手裏的湘軍對當時的清政府是實實在在的威脅。曾國藩為官多年,不可能不明白兔子死了,狗煮熟了的道理。曾國藩以書信的形式向北京當局表明忠心,以自保,應該是主要目的之壹。第二,通過整理家書,作為曾家後人的基本原則和思想,代代相傳,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曾國藩為此應該是這麽想的,但他大概沒有想到後人會對他的家書如此熱衷和著迷。從這兩個動機來看,曾國藩的目的達到了,家書可謂思想豐富,非常成功。毛主席早期曾這樣評價曾國藩:“愚者親其人,順從曾文正”,這使曾國藩受到政府的高度贊揚。現代人如此癡迷於研究曾國藩書信的主要原因是,書信中經常提到幾個核心的精神思想。對於經常迷茫的現代人來說,它就像大海中的燈塔,帶來光明,指明方向。
曾國藩家書中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其中“誠”、“堅”、“儉”在為人處世中尤為重要。“誠”強調壹個人要忠誠可靠,不欺不騙。“誠信”是指壹個人不僅要誠信,而且要把誠信上升到壹種信仰的高度。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不為所動,甚至接近愚蠢的程度。“毅力”強調無論生活或事業多麽艱難,都要堅強不屈,勇敢承受,再苦也要堅持。“勤儉”強調的是,無論妳的生活多麽富裕,也不要忘記貧窮的日子,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勤儉持家。家書精神始於他的曾祖父,經過祖父和父親兩代人的堅持和發展,在曾國藩這壹代開花結果,並以家書的形式加以總結,成為後人的精神財富。
想想曾祖父曾景熙,出身赤貧,白手起家,每餐只吃壹個辣椒。如果他不堅持這三點,又怎麽可能給曾家的後代創造壹個基業,讓他們吃飽飯,從農田勞作中解放出來呢?
想想那個曾玉萍爺爺。為了改變家庭的“無知”現狀,他發誓要培養年輕壹代,並壹直為兒子和孫子提供教育。我兒子四十多歲還不是讀書人。作為父親,他仍然以“堅忍”的方式給予經濟支持。
想想那個傻爸爸,曾林樹,從十幾歲到四十多歲壹直在考試。他天賦不傻,卻在眾人的嘲笑中“屢考不中,屢考不中”,壹直“鍥而不舍”地頑強學習。
最後,想想曾國藩本人。他考上進士後,仕途並不順利。在壹次與太平軍的水戰中,他損失了大部分兵力,絕望地跳入湖中。幸運的是,他被他的人救了出來。後來上書朝廷,自稱“屢敗屢戰”,和他父親差不多。
從曾祖父曾景熙這壹代開始,曾家就壹直秉承著曾家堅韌樸實的家風,並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曾國藩深知這壹點,於是把以信待人的道理教給家人,並整理出來供曾家後人學習。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壹個家庭的興旺發達,往往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壹個繁榮的家族往往都是人才輩出,最重要的是保證家族的長久繁榮,不至於衰落。家風正,家庭興旺!
曾國藩的經歷告訴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時刻需要保持壹顆平靜的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參觀完曾國藩故居,我默默把微信的簽名改成了曾國藩的名言——“不問收獲,只問耕耘”。曾家家風能成就那麽多曾家的優秀後代,也能幫助我們這些人靜下心來。只要是對的事情,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都要勇敢堅持,堅持下去...
看三千裏之外的浮雲,玉壺中有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