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校訓確立得比較早的有幾所: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由兩江總督張之洞於1902年創辦。1906更名為兩江師範時,主持學校的李瑞卿以“嚼菜根,做大事”為校訓。但按照當時實行的“癸卯學制”,兩所學校都不是壹所大學。直到1914年,兩江師範學校才改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勉強稱得上大學。這時候蔣謙當上了校長,明確了校訓是“誠信”。1914年,壹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北洋大學,趙天麟出任校長,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訓。同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作了“君子”的演講,“德行天下,自強不息”從此成為校訓。確認時間沒有記載,但是1917清華大學修建禮堂的時候,可以證明確認時間最晚在這壹年。191711武昌私立中文大學,以創始人陳宣凱之子為校長,確立了“德、才、獨立、進取”的校訓。
在此之前,中國沒有“校訓”這種東西,是舶來品。
《弟子規》雖然沒有命名為“校訓”,但作為校訓已經初具規模。
除此之外,還有記載最早也是最正式的“校訓”,叫做“學規”。據學者考證,是南宋朱於宋五年(公元1178)所作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又稱《揭秘白鹿洞書院》)。這個“學習法則”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五教宗旨——父子相近,君臣相義,夫婦不同,老少有序,朋友守信;
學習的順序——博學、質疑、謹慎、明辨、篤信;
修身的關鍵是言而有信,行而恭敬,懲怨,向善,改造;
做事的關鍵——正而不謀其利,知其道而不計其功;
受物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