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曾子曰:“吾壹日三訪身:為他人不忠乎?”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多次反思自己:為他人著想還不夠嗎?和朋友交往是不誠實的嗎?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是不是不精通?”
註意事項:
(1):曾子生於公元前505年,姓曾(音shēn)。他出生在魯國,是被魯國所滅的山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聞名。
(2)三省:省(音xǐng),查;檢查;反思。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檢;二是從三個方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在古代,有動作的動詞前加數字表示動作多,不壹定要認定為三次。這篇文章指的是三個方面(替別人作弊?交朋友不相信?妳能傳壹下嗎?)反省自己。
(3)忠誠:古語有雲,盡心盡力就是忠誠。在這裏,我們要做到最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信:舊註說信者誠。相信誠實。人們被要求按照禮儀規則相互守信,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5)傳授:傳授,指傳授給學生的知識。
(6)學習:精通,熟練。古代漢語中的“Xi”壹詞現在沒有“回顧”的意思。
擴展數據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直到戰國初期。全書共20章492節,以語錄為主,記敘為輔,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
此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四書五經”。
《論語》是儒家經典,是壹部以背單詞為主的記錄散文集。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設壇講學時,其主要內容就已初步創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再弟子將他的言論代代相傳,逐漸記錄下這些口頭語錄的言行,故稱《論》;《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故稱“語”。
清代趙翼解釋說:“言者,聖人之語,論者,儒之議也。”其實“上”就是編譯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書。《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444章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時間上談了些什麽,48章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彼此談了些什麽。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思想主要有三個獨立而又緊密依存的範疇:倫理-仁、社會政治-禮、認知方法論-中庸。仁,首先是人心中的真實狀態。最終的妥協壹定是善,這種真實善良的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了仁的範疇,進而闡述了禮是壹種合理的社會關系,是壹種對待人和事物的規範,進而闡明了“中庸”這壹系統的方法論原則。
參考資料:
論語-百度百科